全面抗战期间,中共宿北县委合影。
全面抗战期间,我们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和广大人民群众,始终遵循“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原则,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辟、巩固和发展了包括宿迁地区在内的淮北、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谱写了威武壮烈、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篇章。同时,宿迁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党的建设得到了极大发展,使党的各级组织成为领导宿迁地区抗战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广大党员成为带领宿迁人民抗战的先锋模范。
一、大力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坚强战斗堡垒
早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宿迁地区就有我们党的活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后,当时宿迁地区的沭阳、泗阳、宿迁等县都有我们党的县委和基层组织,但在左倾错误影响和国民党反动当局残酷镇压下,到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共宿迁地方组织已经被破坏殆尽,党员队伍遭受严重损失,幸存下来的党员也绝大部分失去了组织联系,但他们仍在顽强进行着力所能及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全面抗战爆发后,特别是在1938年底宿迁沦陷前后,宿迁地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幸存下来的地下党组织,与党失去联系的、因国民党释放“政治犯”出狱的共产党员,一些曾迫于形势脱党的同志,他们一方面自动肩负起组织当地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的重任,一方面千方百计寻找党的上级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建立联系,为宿迁地区党的各级组织的重建,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而加速了党的各级组织在宿迁地区的重建,担负起领导宿迁人民有组织地开展抗日斗争的历史使命。
中共苏皖边区特委代理书记兼组织部长李浩然
宿迁地区党组织建设是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战略决策下进行的。1938年5月中旬徐州沦陷后,中共中央、毛泽东即提出向豫鄂苏皖四省敌后发展方针,指示河南、江苏省委到敌后建立党的组织,创建抗日根据地;并指示山东分局执行“巩固鲁南,发展苏皖”方针,派党员干部和八路军部队南下苏皖边区。8月,中共苏皖边区特委成立。12月,中共山东分局调整苏皖特委领导成员,同时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苏皖特委和陇海游击支队的建立,为宿迁地区重建党的各级组织和建立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奠定了基础,确立了党在苏皖地区领导抗战的地位。同年10月,共产党员江上青等在泗洪秘
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书记江上青
密成立皖东北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至次年3月,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共皖东北特别委员会,利用合法身份积极组织领导当地人民开展抗日斗争。与此同时,宿迁地区部分县委相继建立:1939年1月,中共宿迁县委在宿北竹园成立。同月,中共海属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海属工委)成立。2月,中共沭阳县委成立。3月,中共海属中心县委(亦称东灌沭中心县委)成立。7月,中共半城区特别委员会成立,不久改组为中共洪泽湖工作委员会。同年6月,中共
苏皖边区党委书记金明
苏皖边区委员会成立,苏皖边区特委和皖东北特委撤销。9月,苏皖区党委机关移驻泗洪县张塘,统一领导苏皖边区工作。至此,在宿迁地区初步建立起地、县、区(乡)各级党的组织系统,为在宿迁地区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刘少奇(化名胡服)到达华中地区
刘少奇同志直接指导了宿迁地区党的建设工作。1938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为书记,领导华中地区党的工作。刘少奇坚决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发展华中”战略方针,把开辟淮海区作为全面实现发展华中战略任务的突击方面,向中央建议“有大发展希望的地区是江苏北部”,是“突击方向”,应集中最大力量向这里发展,得到中央批准。随后,刘少奇
刘少奇1940年致刘瑞龙等信
于1939年底进入皖东抗日根据地,次年4月底便从皖东抵达宿迁地区的泗洪县,听取皖东北党政军领导汇报,明确指出要抓“六大宝”:抓武装、抓政权、抓发动群众、抓财政经济、抓发展党、抓培训干部,对根据地的建党、建军、建政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在刘少奇的要求下,黄克诚于6月率八路军部队南下协助新四军作战。8月,刘少奇指示黄克诚率部开辟苏北淮海、盐阜地区抗日根据地。之后,宿迁地区党的建设工作在刘少奇同志的直接领导下,随着皖东北和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在沭阳、泗阳、泗洪、宿迁各县全面开展起来。
1939年7月,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先后率干部和游击支队第一团进入皖东北,成立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分理处,张爱萍任主任。图为张爱萍(左一)与刘瑞龙(左二)、刘玉柱(左三)、金明(左四)在皖东北合影。
在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的大力支持下,宿迁地区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在淮海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八路军第五纵队挺进苏北地区后,9月中共苏皖边区党委由皖东北进入淮海区,领导包括宿迁地区在内的4个地委工作。1941年5月,苏皖区委撤销,分设中共淮海区委和皖东北区委。至同年9月,淮海区委共下设宿迁、淮阴、灌云、东海、涟水、泗沭、宿沭海、东灌沭8个县委(至1942年2月间,已调整为宿沭海、宿迁、沭阳、泗沭、淮阴、涟水、东灌沭、东海8个县委)和宿北工委(秘密工作)。期间,党的各级组织得到
淮海区行政公署旧址(今沭阳县张圩乡)
极大发展。对基层党支部的建立,主要从行政区划分,一般一个乡建立一个支部;在边沿区由于斗争形势严峻,支部大部分掩护在人民武装游击队中。党支部领导的方式,根据群众斗争的情形决定,在根据地中心区尽量使支部成为领导一切的核心;而在敌伪顽交错的边沿区,党支部主要领导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据1942年2月不完全统计,现主要位于宿迁地区的宿沭海县委有12个分区委,70个党支部,220个党小组;宿迁县委有2个分区委,8个党支部,21个党小组;沭阳县委有4个分区委,4个支部,148个党小组;泗沭县委有5个分区委,24个党支部,69个党小组;东灌沭县委有5个分区委,18个党支部;另有部分机关支部小组。在淮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5月中共皖东北区委成立。8月,中共华东局决定撤销皖东北区委,成立中共淮北区委,直接领导淮宝、淮泗、泗阳、泗宿、泗南、泗五灵凤、盱凤嘉等县委和洪泽湖工委、半城区委。此后,淮北区开始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巩固了党在根据地绝对领导地位,党的基层组织得到极大发展。除区党委、地委、县委外,县以下区有区委,乡有支部,村有小组。1941年10月,淮北边区有3个地委、7个直属县委、28个区委、373个党支部。1942年,淮北泗阳县各个乡都建立了党的支部。至1944年底,全边区的乡党支部达到了1048个。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毛泽东主席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和领导核心作用是抗日战争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而把党建设好则是关键。1939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为《共产党人》所写的发刊词中指出,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强调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没有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样的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因此,积极地建设这样一个共产党,乃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只有按照毛泽东主席的要求,紧紧抓住党的建设,才能做好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才能推进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全面抗战时期,宿迁地区党的各级组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壮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到了根据地的广大乡村,成为动员和组织全民抗战的坚强堡垒。党不仅加强了自身组
淮北根据地人民自卫武装(手持木梭镖)阵容
织建设,同时还领导根据地人民群众进行政权建设,成立农、妇、工、青抗日救国会等各种群众团体组织。在淮海根据地,1942年9月共有农救会员26.7万余人,工救会员5700余人,妇救会员11万余人,青救会员2万余人,儿童团员4.3万余人,有组织的群众40余万人。在淮北根据地,同年底共有农救会员26.9万余人,工救会员1.9万余人,妇救会员5.8万余人。这些群众组织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在边区党政组织领导下,动员会员踊跃参军,参加民兵保家自卫,参加战时担架运输,参加根据地建设,如协助政府征粮、缉私、站岗放哨、稳定后方秩序等工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巩固和发展宿迁地区抗日根据地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