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战败,中国要出手帮普京做2件事,处理不好,会有不少麻烦

南斋孤风中 2024-09-09 20:11:08

2022年2月24日,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

俄罗斯军队跨过边境,向乌克兰发起全面进攻。

面对强大的俄罗斯,许多人原本认为乌克兰会迅速投降。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意外。

这场战争延续至今,已经持续了两年多。

然而,战争的残酷性是无法回避的。

据联合国最新统计,截至2024年9月,俄乌战争已造成超过14000名平民丧生,近300万人流离失所。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在东西方之间寻求平衡。

但最终,未能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这场战争,不仅给俄乌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俄乌战争开始,美国便开始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输送武器、弹药、训练、各类军事装备。

2024年9月6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宣布:

“美国,再向乌克兰2.5亿美元军事援助。”

当乌克兰得到支持的同时,俄罗斯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经济制裁如同一把利剑,直指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被踢出美元结算系统,对俄罗斯而言,无异于经济上的重创。

与此同时,大批跨国公司纷纷撤离,更是给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

更令人唏嘘的是,那些曾经对俄罗斯言听计从的中亚、高加索国家。

如今也开始改变立场。

这种态度的转变,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变化,更是对俄罗斯国际影响力的严重削弱。

现在战争形势依旧紧张。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源源不断支持乌克兰。

即使强大如俄罗斯,也迟迟啃不下这一块“硬骨头”。

万一,我是说万一,俄罗斯在西方的围剿下落败,我们应该做两件事。

既能帮助俄罗斯,也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大有好处。

多元化贸易路线,保证进出口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已是“麦禾多中国”。

唐宋之际,江南地区兴起了“稻-桑-鱼”的立体种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玉米、红薯等作物。

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早在1840年代,林则徐就曾感叹:

“中国之大,物产之富,无过于此矣。然而不敷用,何也?”

这个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甚至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亿吨,增加到2022年的6.8亿吨,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是,由于14亿人口的巨大需求。

中国仍然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大量农产品和能源资源。

每年,我们还需从海外,购进大约875万吨食用油。

春种秋收,玉米地里沙沙作响,可2000多万吨的缺口仍需进口来填补。

小麦虽号称“中国粮”,却也有1000多万吨需要仰仗他国。

走进服装店,触手可及的棉织品中,可能有200多万吨的原料来自国外。

餐桌上的猪肉,香气四溢。

但286万吨,是远渡重洋而来。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贸易网络。

工业园区,高耸的烟囱昼夜不停地工作着。

然而,支撑这些工厂运转的能源,很大一部分需要依赖进口。

2022年,2.9亿吨煤炭从蒙古、印尼、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地运来,填补了国内的缺口。

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加油站里忙碌的身影。

背后,是5.1亿多吨从中东和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和原油制品。

根据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局(FAS)的预测:

中国2024/25年度的大豆进口量,预计将达到1.03亿吨。

今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贸易的依赖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高。

许多重要的大宗商品。

如粮食、能源、矿产等,都需要通过海运进口。

这些商品的供应国,多为西方国家或其盟友。

运输路线,则必须经过一些关键的海上通道。

控制海上交通线,一直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

从15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

到后来的荷兰、英国,再到如今的美国,无不如此。

美国,凭借其全球军事基地网络和强大的海军力量,把控了多个战略要道。

这种情况,让人不禁想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战略考量。

当时的俄国,也面临海上交通线受制于人的困境。

而陆路交通,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维持多元化的贸易路线,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俄罗斯,连接中亚和中东的陆上交通线,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维护稳定是关键

17世纪开始,沙俄开始向东扩张,逐渐占领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这些地域辽阔,虽然资源丰富。

但人口稀少,气候严酷。

历史上,沙俄和苏联都投入了大量资源来开发这些地区。

海参崴、伯力(哈巴罗夫斯克)、新西伯利亚等城市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俄罗斯在亚洲的重要前哨。

然而,苏联解体后,这些地区的发展遭遇了严重挫折。

曾经繁荣的工业中心衰落了,人口开始外流。

在雅库特、图瓦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困境更加严重。这些地方长期依赖莫斯科的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基本运转。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每当俄罗斯陷入混乱,这些边远地区就会陷入危机。

例如,在1917年革命后的内战时期,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曾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

各种势力角逐,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苏联解体后,车臣寻求从俄罗斯联邦独立,发动了两次战争。

第一次2年,第二次更是持续10年之久。

尽管第二次车臣战争后,俄罗斯恢复了对车臣的控制。

但该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

1990年代初,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试图脱离摩尔多瓦,冲突随之爆发。

俄罗斯,在此地区部署了军队。

至今德左仍然保持自治状态,尽管未被国际普遍承认。

1992年8月至1993年9月期间,格鲁吉亚与寻求独立的阿布哈兹地区之间爆发了冲突。

一旦历史重演。

这种混乱局面,不仅影响了俄罗斯自身,也给周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压力。

如果今天莫斯科,突然陷入混乱。

无法继续向这些地区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这些地区,可能会面临经济崩溃、社会动荡,甚至分离主义抬头等多重危机。

对中国而言,一个动荡的俄罗斯远东地区。

意味着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可能陷入混乱。

不仅会影响到边境贸易,还可能引发难民潮和跨境犯罪等问题。

保持清醒,应对变化

自古以来,中国就深谙“远交近攻”之道。

汉唐盛世,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密切的经贸往来。

既获得了物资,也确保了边疆的安宁。

近代以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再到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逐渐认识到国际局势对本国发展的重要影响。

放眼当今世界,大国关系更显复杂。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内部稳定往往会对其邻国产生深远影响。

以俄罗斯为例,无论是1917年的十月革命,还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

都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欧亚大陆的政治版图,并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邻国。

俄罗斯的政局,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国边疆的安宁。

同时,作为重要的大宗商品出口国,俄罗斯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既要有维护和平的决心,也要有应对挑战的准备。

12 阅读:4366
评论列表
  • 2024-09-09 21:56

    美国拿着别国的钱到处煽动战争,真是天理难容。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