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国级领导的求学之路——艰苦、辛酸!

镜诗 2024-06-29 21:49:17

吴官正,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在江西余干县乌泥村的一户普通农家,1938年的一个秋日午后,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些许的忧愁。由于一场官司的失利,家中的叔叔不得不离家从军,而这个男婴,被赋予了“官正”的名字,寓意着正直与公正。

童年生活

官正的童年,是在贫困与艰辛中度过的。他的家庭,因为一场官司而陷入了困境,叔叔的离去,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磨练了官正坚韧不拔的性格。他的童年记忆中,充满了与家人共同度过的艰难时光,以及母亲对他的特别关爱。每当夜幕降临,母亲总会从不多的食物中,省下一块红薯给他,那是他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教育起步

官正8岁那年,父母决定送他去读私塾。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官正在私塾的学习生活虽然短暂,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聪明好学,很快就掌握了识字和背诵的基本技能,受到了先生的赞赏。然而,好景不长,家庭的经济状况再次迫使他中断了学业。

解放后,官正的生活有了些许的改善。1950年秋天,他开始在村里的小学旁,通过窗户偷听老师的讲课。他的聪明和渴望学习的态度,引起了一位胖老师的注意。这位老师,就是詹洪钦,他询问官正的情况,并鼓励他重返校园。官正的心中再次燃起了学习的火焰,他决定不顾一切,哪怕是“偷”家里的米,也要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

官正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在小学,他因为年龄较大,直接跳级到了四年级。虽然一开始跟不上进度,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逐渐适应并迎头赶上。小学毕业后,他在家劳动了半年,但心中的学习之火从未熄灭。1953年夏天,他和村里的两位同学一起,考取了余干中学。

在余干中学,官正的生活依然艰苦。学校的助学金虽然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但仍然不足以支付全部的学费和伙食费。面对困难,官正并没有放弃,他通过捡猪粪、拾瓜子等方式,筹集学费。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学校提高了他的助学金等级,使他得以继续学业。

1954年,一场大水淹没了官正的家乡,家中的田地和房屋毁于一旦。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官正的求学之路似乎走到了尽头。然而,他的母亲,为了支持他继续学习,毅然决然地卖掉了家中的首饰,筹集了学费。这份母爱,深深地触动了官正,也更加坚定了他求学的决心。

在余干中学,官正的学习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也充满了收获。他不仅完成了学业,还自学了数理化等科目。他的学习成绩优异,甚至在初二下学期,就已经自学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他的努力和成绩,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也为他赢得了更高的助学金。

高考与录取

官正的高中生活,是在鄱阳中学度过的。在这里,他继续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他不仅自学了高中的全部课程,还开始自学大学的数学知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一门功课都取得了满分。他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荣誉和机会。

然而,官正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高考前夕,他不幸患上了副伤寒,高烧不退。面对病魔的折磨,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医院中坚持学习,准备高考。高考当天,他带着高烧走进了考场,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扎实的知识,完成了考试。

1959年8月,官正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份通知书,不仅是对他多年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人生的期许。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家里跑到乡政府领取通知书,然后又赶到县城,与爱人张锦裳分享这份喜悦。两人的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的担忧。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决定携手共度人生的风雨。

官正的求学之路,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旅程。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坚持,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官正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 阅读:704

镜诗

简介:持续更新体制内职场时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