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零售大行的“紧日子”言论再次引发银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这一观点不仅让本已感到压力重重的银行员工们更加忧虑,也引发了市场对于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猜测。
实际上,“紧日子”背后所蕴含的“降本增效”理念,并非新鲜事物。在企业经营不善、市场环境不佳时,通过降低非必要支出、优化资源配置来提升整体效益,是许多企业采取的常规策略。
对于银行而言,同样需要面对市场变化、业务调整等挑战,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实施“降本增效”有其合理之处。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许多银行在执行“降本增效”策略时,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对不该降低成本的领域也进行了削减。
这种做法,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益提升效果,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员工士气低落、服务质量下降等。
更为重要的是,“降本增效”中的“增效”部分在很多银行的实践中被忽视了。
单纯的成本降低并不能带来长期的竞争力提升,只有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效益的增长。否则,即使成本降下来了,但效益也跟着下降,这样的“降本增效”显然也是失败的。
对于银行来说,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挑战,实施“降本增效”策略时应该更加审慎和精准。
既要考虑到当前的经营压力,也要兼顾未来的发展需求;既要注重成本的降低,也要重视效益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为银行的稳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看来,部分银行目前正在实施的“降本增效”措施,似乎并未经过深思熟虑和广泛调研。
我怀疑这些措施只是总行某些领导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定的结果。
如果真是这样,我强烈建议这些决策者能够深入到基层,真正去实地调研一下,看看这些所谓的“降本增效”办法究竟给基层员工带来了怎样的“苦日子”。
首先,就是员工工资和福利。
降薪已是行业常态,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但是,当基本薪酬与绩效被大幅削减,甚至达到对半的程度时,这无疑超出了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关键是我也没看见银行把各种“任务”也降一降啊!
再说个搞笑的事情,某某银行降本增效,其中就有逆向讨薪。之前单位发放的福利,比如那种价格高达十几块钱一斤的助农大米,如今却被告知需要退款。退款的价格是按照十几块钱一斤算哦,你说干的这事。
这种薪酬的削减和绩效的降低,不仅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让他们对银行的未来充满了疑虑。
其次,营销费用的削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在银行业务中,与客户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关系至关重要,而请客户吃饭、举办营销活动等正是维系这些关系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今这些费用却被大幅削减,导致员工在维护关系时不得不自掏腰包。
少则几万,多则上十万的垫资,让许多员工不得不透支信用卡、申请消费贷款,银行基层员工都要“带资”上班了。
更糟糕的是,这些垫资往往难以报销,使得员工在承担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面临经济压力,这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现在最累的是网点负责人,某银行的网点负责人曾戏言:“现在,各个支行行长成了银行最大的供应商。”
因为需要垫付的费用实在太多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网点方方面面的支出都需要他们操心。
综上所述,部分银行正在推行的“降本增效”措施,似乎并未真正考虑到基层员工的利益和需求。
我强烈建议银行管理层能够重新审视这些措施,并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制定出更加合理、人性化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