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手自高前辈,云山已属吾曹。若会潇湘物色,便当醉读离骚。
北宋苏轼读唐代王维的诗句,发出感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之后,也有诗人领悟到诗中有画的妙趣,比如南宋诗人钱端礼。钱端礼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是荣国公钱忱。宋高宗赵构听说他才华过人,命他在临安府为官。钱端礼喜欢写诗赏画,有一次他看到了米友仁画的《潇湘图》诗兴大发,写了这首诗。
米友仁是米芾的儿子,人们习惯把他的父亲米芾称为“大米”,将他称为“小米”。“大小米”在画坛名气极高,他们父子二人研究出一种用水墨画雨后云山的技法。利用水墨接触纸张产生洇染痕迹,模仿烟雨蒙蒙的空灵美感。据说钱端礼见过的这幅《潇湘图》流传至今,藏在某家博物馆。
根据画面内容创作诗句,并非宋代诗人首创。钱端礼面对前辈佳作想要脱颖而出就要找到自己的风格。于是,钱端礼选择了直接夸的形式,上来就把“小米”的画作比喻成经典诗篇《离骚》。《离骚》是文人雅士的心头好,那么《潇湘图》也会被文人雅士接受。这样的写作手法的确高妙,利用文人对《离骚》的熟悉与看重,点明了《潇湘图》的艺术价值。这就好比数学公式里等价代换,指出这幅山水画可以像读《离骚》那样,慢慢品味。
钱端礼和米友仁同朝为官,有没有可能他在拍马屁呢?这就从米友仁的艺术成就和身份地位考虑了。米友仁的书画造诣不如米芾,即便如此也是画坛的顶尖高手。他身居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有人拍他马屁也很正常。不过钱端礼的家族实力,让他不屑于做出谄媚举动。他是真的喜欢平淡天真的山水画作。他没有描写画面景色,以至于让人产生误解。幸好还有一位南宋诗人尤袤写了两首《题米元晖潇湘图》。
读了钱端礼的诗,再读尤袤的诗,就知道《潇湘图》有多美了。根据尤袤诗意,脑海中浮现出画中景色。前景是万里长江,中景是林中村落,远景是起伏群山。骤雨初歇,水雾弥散。江水上漂荡着一只小船,看画的人好像就在船上,望着江水悠悠耳畔响起阵阵风声。
远山与云雾伴生,沙岸、江水与天边烟云浑然一体。看到如此浩渺景色,激发起看遍名山大川的豪情,还甘心一辈子泛舟水上吗?观看眼前山水,萌生出乐山乐水的志趣,这样的山水画达到了传说中的逸品境界。
钱端礼为什么不描写画面景色就开始夸赞也有了答案。这样的画作具有不可复制性,哪怕米友仁再画一次也未必成功。《潇湘图》有多么令人震撼,懂的都懂,钱端礼没有必要再进行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