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项目|“扶贫茶园”园主刘殿兴:从茶园到乡村振兴

知酷文旅 2024-05-25 00:15:29

本文约5100字,预计阅读需要12分钟

如何研制一款带着天然荔枝果香的红茶?

北京山水传承茶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扶贫茶园”创始人刘殿兴告诉知酷文旅,“在茶叶种植时候,铺上一层荔枝果皮和其他有机植物发酵制作的生态肥作为天然有机肥;在茶园中,间隔种上荔枝树,让茶叶生长过程中吸收荔枝的清香;在茶叶烘焙阶段,使用荔枝果木炭进行烘焙”。

在刘殿兴北京的茶室,知酷文旅品到了这款“荔枝红茶”,香气若有似无,口感略带清甜,回味层次丰富,有茶香,有荔枝果香。

这款茶是刘殿兴的得意产品之一,出厂价几百元一斤,各大茶商定制后贴上自己的品牌,终端零售价翻倍,像这样的产品,刘殿兴还研发了水蜜桃味的武夷岩茶、桂花味的丹红茶等,这是一个茶企也是茶人对行业的敬畏,深耕品质产品研发,为同行提供优质产品。

丹寨扶贫茶园

刘殿兴经营茶业20余年,大家都习惯叫他刘园主,从最初的品茶、学茶、卖茶,到后来种茶、制茶,先后在福建武夷山、云南景迈山开辟多个茶园,成为茶叶领域的成果丰富的实干家。2017年刘殿兴在贵州丹寨创立了“扶贫茶园”,以“认领茶园”的模式把茶产业和扶贫结合,由此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各大央媒多次报道“扶贫茶园”,许多知名企业家纷纷参与刘园主的扶贫项目和其他慈善事业。刘园主还多次向国家级、省部级领导当面汇报扶贫相关工作。

这些关注和荣誉,也为刘园主带来了不少非议,一些人认为“扶贫茶园”属于政治宣传,不具备推广价值,一些人质疑刘园主是为了“捞扶贫资金补贴”,还有一些地方照搬“认领茶园”模式,但这些模仿者始终未能取得刘园主的成绩。

其实,不管是质疑者还是模仿者,都没有弄明白,刘园主的扶贫茶园最核心的密码不是“认领模式”,而是茶叶产品本身。号召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认领一小片茶园,领取该片地的茶叶产出,这个模式本身没有门槛,谁都可以搞。真正有门槛的是,怎么种出好茶,让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在做公益的同时觉得物有所值,从而让“认领”持续下去,并自发宣传、推荐,让爱心认领逐渐演变成可持续的市场化行为。

如何种出一款好茶?

刘园主是如何种出好茶的?首先是懂农业。茶叶属于经济作物种植,涉及到气候、土壤、育种、灌溉、施肥、抗病虫害等,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把这些知识融汇贯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搞丹寨扶贫茶园之前,当地已经种植茶叶很多年,但茶叶品质不高、经济效益不好,农民种茶积极性很低,茶园近乎荒废。

刘园主承包茶园后,先从土壤改良做起,深翻地,在地表一米深以下铺上自制的有机肥,用枇杷、杨梅、红薯等为原料,采用发酵的办法制作有机肥,保证土壤的长期肥力,还会定期检测土壤情况,缺哪一种营养就补充哪一种营养,并且都采用有机肥的方式。刘园主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有机肥,锯末、稻壳、秸秆、豆粕、河滩淤泥等各种生物废料,这些废料几乎都不要钱,效果却很好,甚至茶园里自然生长的野草也被制成干草做为茶树的肥料。

“土壤的改良,在前三年需要重投入,一旦把土壤改良后,后面就是一马平川。”刘园主告诉知酷文旅。

土壤的改良不仅有肥力,还有病虫害防治。刘园主对付害虫从来不使用农药,而是采用人工干预和生物防治的办法。茶园的害虫主要有,茶蛾、茶毛虫、小绿叶蝉、青虫、茶尺蠖,每种发作的时节不一样,害虫生物习性不一样,了解了相应的特点,就可以针对性的做好防护。

扶贫茶园里种的桃树

例如,在茶园里,每亩地种上8棵桂花树和2棵桃树,用来吸引害虫的天敌,每10亩到20亩地会用香樟树隔开,防止一小片区域的害虫蔓延到整个茶园,万一这块儿区域的害虫治理不了,就把这片茶树的枝叶都剪下来烧掉,虫卵都藏在枝叶里,烧掉之后根除根源,而茶树的枝叶可以明年再发。

每年冬天在施肥之前,刘园主都把土地挖一尺深,把其中的草根挑出来烧掉,再对土地进行紫外线照射,防止虫卵寄生其中,再把挖出来的土壤混合草木灰进行回填,草木灰既能杀虫又能保暖。春天茶树生长的时候,在树根上再撒上一层草木灰,既能杀虫,又能随着春天的雨水化为肥料。

一年四季做好茶树的修剪工作,压缩害虫的寄生空间,同时注重补充茶树的营养,茶树生长得壮,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就强。

刘园主还介绍,防治病虫害不能追求绝对,有些时候该让虫吃就要让虫吃,只要把虫害规模控制在较少的程度就可以。茶园是个有机的生态,虫子的存在可以吸引一些益虫,如蚂蚁、蜘蛛、蝴蝶、蜜蜂、鸟类等,这对整个生态系统是有益的。茶园会专门留出一部分区域不做修剪,留出害虫的生存区域。

做农业,如何融入农村?

显然,想种出无化肥、无农药的有机茶叶,有大量的细节需要在实践中完善。要做到这些细节,不能只靠刘殿兴的团队,需要当地农民一起参与。如何和农民打交道,如何管理和引导农民?这也是困扰很多农业开发公司的难题。

农民不同于产业工人,产业工人经过一定的训练,守纪律、懂规范,作业操作有一套流程和监管标准,而且产业工人服从于工厂、企业等管理主体。但农业开发,是外来企业到农民的村里进行开发,不能照搬城市工商业那一套管理,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

取得当地农民的信任,是农业开发很重要的前提。刘园主在丹寨承包茶园时,当地撂荒的茶园一亩地流转的市场价格约60元,农民想以120元一亩的价格租给刘园主,却不料刘园主一口价300元一亩,此举一出,当地疯传“北京来了个傻子老板”。

但实际上,刘殿兴选中的土地都是当地贫困户的土地,300元一亩的价格再加上茶园劳务所得,这些贫困户的收入就超过贫困线了。这样的做法充分考虑了农民、村集体和当地政府的利益诉求,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这样后续工作才能打开局面。例如,后续扶贫茶园遭遇了许多地方都有的村霸路霸闹事现象,但当地政府和村集体一听是找扶贫茶园的麻烦,立刻出面制止,以后再也没有类似事件发生。

为了让农民相信跟着自己干有希望,刘园主在当地特意找了一个贫困户,让他跟在自己身边干活,每个月工资扣下来一大部分帮他攒起来,几个月后拿着这些钱,茶园再补贴一部分,让他买了一辆面包车。这下村里又炸开锅了,村民亲眼见证一个普通村民,跟着刘园主干活而成功脱贫,刘园主成了深受信任的致富带头人。

扶贫茶园给村民发工资

在给村民发工资时,他的做法是只发给女人,不发给男人,男人的工资必须让家里女人认领。这一操作放在城市里肯定是行不通的,但在村里,把工资发给男人,男人可能马上就去买烟买酒了,发的钱越多,买的烟酒档次越高,只有把钱发给女人才能让这个家受益。这些都是刘园主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业开发与扶贫经验。

刘园主的茶园承包只有15年,15年之后茶园仍归村民,所以村民受雇“伺候”茶园的时候非常用心,尤其看到茶园在大力改良土壤,知道这最终也是为了自己的地好,十分配合刘园主的种种改变。

为了保证种出合格的有机茶叶,他对各个细节要求又多又繁琐,一遍一遍的翻地、除虫卵、施有机肥、铺草木灰和修剪。当地农民第一年和刘殿兴合作,有些农民想偷懒,偷摸的往地里撒了化肥。结果当年产的1500斤茶叶自检全部不合格,统统报废,当地农民亲眼看着辛苦种出来的1500斤茶叶全部抛到粪池里当肥料,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从此,再也没有农民敢违背茶园定下的操作规范。

农民自身纪律性不强,茶园里面没有摄像头,他也不能雇很多人监督农民的工作,很多操作规范、工作要求的贯彻,就是要靠严格的品质红线,再结合日常的引导、教育和监督。

事实上,他在干茶叶行业之前,开过工厂,也赚过钱。开工厂时,主要向欧盟、美国等发达地区出口,发达地区对药品质量检测极其严格,一处不合格就是成批次的退货损失,这练就了他在品控方面极致的追求。他从药品行业转向茶叶产业,一方面也是在药品行业虽然赚钱,但每天都担惊受怕,担心退货、担心罚款,担心随便一个环节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导致重大损失。在那个阶段,品茶成为了唯一能让他找回平静的方法,由此慢慢转向了茶叶行业。

做茶叶行业,刘园主的初心就是做好茶,不要化肥农药、不要各种提香增色的添加剂,真正做出来让茶友可以放心喝、细细品的健康茶。所以,才有了如此一套繁复的种植方式,才有了宁愿报废1500斤茶叶,也不销售低于产品标准的茶叶。

也因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使刘园主赢得了一大批茶友的信任,许多省部级官员、大企业家、明星、学者都是茶园的客户,许多企业、机关单位成批采购茶园的茶叶,这也是在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为干净的一杯茶代言。甚至有次向国家级领导人汇报工作时,他顺手也“推销”了几斤扶贫茶园的茶叶。

高标准的种植要求、高品质的茶叶和畅通的销售渠道相互驱动,才能使扶贫茶园顺利运转下去。其他人模仿刘园主的茶园,只模仿了皮囊,却模仿不了其中的精髓。

弯下腰做事

刘园主的扶贫茶园是可持续的市场化项目,其投资数百万的茶园产生的扶贫效果,比一些千万级甚至亿级的大项目产生的效果都好。其实这并非是他有什么特殊本领,只是他肯弯下腰做事。

丹寨扶贫茶园创立的时候,刘园主一年有200多天待在茶园,几乎是一头扎在土地里,一遍一遍的教农民土地要翻多深,有机肥怎么堆,怎么进行土壤深层杀虫,怎么应对不同时节的病虫害。如果不是他现场监督和严格要求,许多种植规范是很难落实到位的。有些时候,他还要亲自上阵,经常挑着上百斤重的扁担在茶园里奔走,至今留下了腰背上的伤痛。

今天,很多人是远离农业的。农业不赚钱,农民没有动力好好钻研农业,企业家和有文化的人更是不愿做农业。但要推进农业现代化,缺少了企业家和文化人是不行的,没有企业家,谁来整合资源、打通市场?没有文化人,谁来推动农产品创新、技术进步、品质升级?农业现代化,必须由有能力、有文化的人,从土地里吸收知识。

他有时候和一些学术化的农业专家产生分歧,专家在试验田里得出的东西,到了大田里往往行不通。而且,很多知识和技能,农民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做,例如有机农业的种植,许多地方都存在“掺假”的现象。但是这种情况下,把责任都推给农民也是不对的,必须要融入到农民中去,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用实际行动带动农民,向农民证明,“按照我的方法,收益更大”。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拥有再多的知识和技能都像空中楼阁一样,无法在农村的土壤上落地。

事实上,他那一整套茶叶种植的操作规划和管理、引导农民的好方法,都是在弯腰实践中获得的,一直待在城市里,不可能想出带动农村的好办法。

从扶贫到乡村振兴

茶,是高雅的,茶文化,更是高雅的。但种茶是辛苦的,种有机的好茶,更是辛苦系数翻倍,收益也十分微薄。刘园主是企业家也是爱茶的文化人,还是弯腰扎到土地里的种茶人,辛苦种好茶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喜欢。其早年间在做药厂的时候,就已经厌倦了为赚钱而赚钱,那时的状态是压力巨大、倍感焦虑、内心茫然。

刘园主炒茶

进入到茶行业后,他的目标就是喝好茶、种好茶、交茶友。在种茶的过程中,他在贫困地区亲身生活,对贫困的感触很深,从而走上了热心公益的道路,除了以茶园扶贫之外,他还利用个人影响力和关系网络,帮助所在地区进行精准的慈善捐助。

例如把某些大集团淘汰的旧电脑经过调试后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小学,联络一些企业为学校捐赠桌椅,棉被等等,他在贫困地区生活,很了解当地真正需要什么,又有很多企业家朋友,几乎每一位都会被“摊派”捐助,这些企业家也很乐意看到自己的捐助真正帮当地解决困难。他本人也是几十位贫困儿童的赞助人,自己赚到的钱大部分都捐出去了。

做茶园,刘园主也没有追求要做多大规模,销售额有多高,他希望的是当地人能够学到一套好方法,在当地开枝散叶,一起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以丹寨扶贫茶园为例,2017年刘殿兴来的时候,当地茶产业十分低迷,每年茶产业税收仅6000多元,扶贫茶园创建后,以一己之力带动当地茶叶税收提升到几十万元,后续随着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自然农法种植,提高茶叶品质等理念,纷纷加入这一行列,2022年,扶贫茶园当地已经有30多家茶叶公司,年纳税额300多万元。

如今,随着各地区的脱贫,扶贫茶园也在陆续更名,有的改为“幸福茶园”,有的改为“振兴茶园”。下一阶段,刘园主也将继续通过农业现代化的方法,带动乡村振兴。事实上,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思路是共通的,本质上都是通过农业的现代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各地的扶贫茶园,也都开启了一二三产融合,在种茶、制茶之外,融入了茶园观光、乡村文化体验等文旅项目。

刘园主的农业现代化实践,也不局限于茶领域,咖啡、水果、药材等都成为其探索的领域。例如,他在云南的咖啡园还融入了游客亲手制作咖啡的项目。目前,正在操盘一个村子整体的乡村振兴项目,许多乡村也聘请他作为顾问,提供开发思路和建议。

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其实,答案和扶贫是一样的,要了解土地,要融入农村,要肯弯下腰真正去实践。“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放在别的领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放在扶贫和乡村振兴领域,结合刘园主的案例经验来看,这句话完全合适。

栏目介绍:知酷文旅《酷项目》系列策划通过发掘文旅领域的创新项目,记录和展示文旅产业的前沿动态,为优秀文旅项目和产品的推广普及提供助力,为文旅企业、景区、目的地提供资源嫁接、互利合作的桥梁。本文为《酷项目》系列第5篇。

作者 | 吴莫言

编辑 | 小知

设计 | Joe

图源 | 扶贫茶园

0 阅读:0

知酷文旅

简介:在这里,读懂中国文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