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亡的神秘古语,竟然还残存于江浙话里——吴语中的古越语

吴语资料馆 2022-12-29 13:34:20

本文作者横山岛主,首发于公号“吴语今说”,本人授权

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 宛如江浙的少数民族。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吴语源流

今天(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就在日前,江浙之地开了一个很神奇的博物馆——温州方言博物馆,藏书超万册,基本都来自国内的一个大学者郑张尚芳。

郑张尚芳研究方言几十年,有一个结论:吴语(苏南、浙江、上海等地)方言有很多成分不是来自汉语。

江浙水乡女性

华夏方言在今吴语区的使用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先周。据记载,吴国的名臣,兵圣孙武是齐国人,后世被杭州湾人民尊奉为“潮神”的伍子胥是楚国人。越国传奇人物,被后世称为“商圣”的范蠡是楚国人。越国的文种大夫也是楚国人。

于是这就引出一个问题

吴国、越国的名臣好多是外国人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两国的贵族,是能使用华夏语的。吴国贵公子季扎甚至常年在中原周游列国,想必他可以不需要带翻译。

吴、越两国的老百姓互相之间也不需要翻译,学术研究证明,两国说同一种语言——古越语,属于壮侗语族[1][2][3]。

游汝杰《吴语方言学》

游汝杰老师文章中表明古越语和华夏语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笔者给个文学上的例子: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王子(鄂君子晳)乘船游玩,越人船夫唱了首歌。楚国王子听不懂,让人翻译,才知道是一首爱慕的歌。歌词里有个名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但当时对应的古越语发音只有5字“渗惿随河湖”,据郑张尚芳等学者研究,当时的拟音为srumh djeʔ ljoi ɡaai ɡaa,不论楚国人还是现代人不靠翻译根本不明白。

楚国和中原有较深联系,他们的王室必须掌握华夏语。楚国贵族和吴越贵族对话,也需要用到华夏语。楚国王子听不懂越人歌,只能说明古越语确实和华夏语差别很大。

江浙水乡的船夫(女性)

需要再次明确的是,春秋时期,吴国、越国的老百姓都使用古越语,而贵族懂华夏语。也只有贵族的封地才有华夏语的使用机会。古书记载吴国“黑齿雕题,却冠秫绌”。这种风俗和现在华南和东南亚的壮侗、南岛民族类似,显然吴国百姓也是百越人,这和先秦史料记载吴国越国民俗、语言相同不谋而合。

江浙水乡穿本土布料服饰的姑娘,宛如到了壮乡

到了东汉时期,吴越之地的仍然以古越语为根基。但同时说华夏语的据点也大量增加。东汉三国时期,在今皖南及周边的越人和汉人为了反抗政权和逃税,而躲进深山,形成影响巨大的丹阳郡山越势力。最后全被孙吴政权收编,填进建康(今南京)军队中。

游汝杰《吴语方言学》

虽然当时总体而言说华夏语的据点北多南少,但是在江浙大地这种现象并不明显。躲避战乱的北方士族、平民也愿意选择山高皇帝远的浙南东瓯故地。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南部山区,北方移民也更容易获得话语权。

西晋末永嘉南渡之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到江南,发现吴越方言和北方话明显不同。很多北方人出于笼络、自身仕途等的原因,开始学说吴越方言。而江东本地士族也开始学习最时髦的方言——古洛阳话。

游汝杰《吴语方言学》

永嘉后,到江南的北方士族和百姓据考证多达90万人。东晋南朝设立乔州郡县安置南渡的汉人,大多集中在金陵(今南京)。今镇江地方被整体改成“南徐州”。闽、瓯之地大量被永嘉移民潮影响,如温州前身就是永嘉郡。原本的游离的东瓯之地才被逐步拉进“江左”板块。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因为土著实力强大,受影响反而稍小。

这时候江浙大地的古越语和华夏语都发生了巨变:

一方面,华夏语再也不是吴国贵公子季扎那个时代,可以到中原大地周游列国了,它变成了带有吴越口音的华夏语,又叫金陵雅言。后面会说到,隋朝借鉴了金陵雅言的正音,却被唐朝人认为属于吴语。

另一方面,古越语快速衰退,各种使用空间为华夏语所替代。当时的本土语言让位于金陵雅言,吴越人士所操的语言也很难说是古越语了。

隋朝一统大江南北,政治中心转回了中原和华北,金陵雅言的地位下降,洛阳话又一次回归正位。但此时的洛阳话经过百年的胡乱,已经不能说是非常正宗的华夏语了。隋朝的音韵学家陆法言受命编纂《切韵》,以匡正发音。据研究,《切韵》所记发音并非完全是洛阳话,而很有可能带有当时的金陵雅言的成分,而金陵雅言又是带有吴越口音的。到了唐朝甚至有人认为《切韵》是基于吴语的发音[4](这当然是错误的认知)。

六朝旧音多存于江左,故唐人谓之吴音,而以关中之音为秦音。故由唐人言之则陆韵者,吴音也。 王国维《韵英考》

自安史之乱(755-763年)后,晚唐五代断断续续战乱两百年,直至吴越献土(978年)才结束。吴越国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安居乐业、文治昌盛的地方。浙西、浙东共有两浙十四州(润常苏湖杭严、越明婺温处台衢、安国衣锦军),所以有诗“一剑霜寒十四州”。长期的政权稳定,为吴语的发展提供了温厚土壤。后世吴语由此初步定型。

唐末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事情。江浙民间传言有罗平神鸟出世,能预测吉凶。当时的军阀董昌太过执迷,就造反称帝,建立“大越罗平国”。罗平就是古越语的“飞鸟”。鸟崇拜在河姆渡文化和后来的良渚文化中都广泛存在[12][13][14],比如河姆渡文化的标致其实就是鸟崇拜。越王剑上的字也是鸟篆——用鸟形状装饰的篆字,本质上仍然是篆体,对应能看懂。

到了唐朝,当时的吴越人自然已经不通晓古越语了,但是古越人的风俗仍然流传下来,并且在语言上还有一定保留,“罗平神鸟”就是一个痕迹。

宋亡之后,元朝又胡乱中国百年,使得中原大地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汉儿言语,用奇怪的语序、词汇说汉语。

俺汉儿 学文书来的上头,些少 汉儿言语 省得有。 《古本老乞大》

元朝被推翻后,出生于淮南江北行省的朱元璋想要恢复中原正音,但是当时的文人都不知道汉语音变的道理,他们只是消除了“汉儿言语”,但是对于发音,他们却误以为以前士大夫坚守的读书音,是被吴语混染的。便以当时的中原话为基础,推出洪武正韵想匡正发音,可惜收效甚微。

自梁之沈约拘于四声八病,始分为平上去入,号曰类音,大抵多吴音也。及唐以诗赋设科,益严声律之禁,因礼部之掌贡举,易名曰《礼部韵略》,遂至毫发弗敢违背。……韵学起于江左,殊失正音,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若斯之类,不可枚举。……研精覃思,一以中原雅音为定。 《洪武正韵·序》

由此可见,当时的吴语是比中原话更接近古代发音的,但是反而被无知的学者认为是口音不正。和现在网上某些人的偏颇观点很像。

明清时代开始,现代江浙方言的主体层次开始展现出来了。明清层次构成文读音的主要部分,宋元层次构成白读音的主要成分,另外还有更古老的层次,不在吴语的主要层次里,构成滞古音。

“间”读“尴尬”的“尴”的是白读音,读“肩”的是文读音。

“汝”读如“奶”的是滞古音,读如“树”的是文读音。

“鬼”读“举”的是白读音,读“轨”的是文读音。

为什么吴语词汇“搭界”很多北方人会打成“搭嘎”?因为“界”读“噶”是吴语的白读层,北方话无法对应。

为什么“尴尬”在明朝时还能写成“监介”?因为当时吴语两个写法是同音音的。

2吴越方言中常见的古越语现象

于是吴语中便遗留了很多古越语的现象,最直观的就是倒装现象。

现在苏州人经常有个调侃无锡话的哏,说无锡人把月亮叫“亮月”,在笔者看来,这个哏有点庸俗,因为直到上个世纪中叶,吴县话仍然说“亮月”,而且事实上,现在无锡人也已基本不说“亮月”了。

西山有道婚宴压轴菜,叫“膀蹄”,也就是“蹄髈”。还有道菜叫“蛳螺”,也就是“螺蛳”。

不少吴语还将“腐乳”说成“乳腐”,比如图片中的牌子叫“腐乳”,可是宣传文字却不自觉写了“乳腐”。温州等地还把“生鱼”说成“鱼生”。

出现这种倒装现象的大多来自偏正式词汇,如普通话“白雪”、“大雨”、“矮人”。而南方方言中多为“正偏式”构词[5]。来自壮、汉多方的研究均证明,吴语此现象便是来自壮侗语底层[7][8][9]。

反面意见如张洪年(1972)说“其实国语里也有“口红”、“蛋黄”、“饼干”这些例子,我们都可以看做正常的词序,而不必看成一种例外。”可是“口红”显然不是红色的嘴的意思,“蛋黄”的“黄”读“肓”,也不是黄颜色的意思。至于“饼干(餅乾)”,历史倒是很悠久,最早可见于晋朝的葛洪《肘后备急方》,大多见于中医典籍,含义也不是乾的饼,而是面团、膏药的块状物,和“鼻涕乾”一样的意思,而不是乾掉的鼻涕。他举的三个例字,恰恰证明了汉语通用词汇中缺少真正的倒装词(也有说“异序词”)。

江浙本土布料风格的服饰

3吴语中的古越语(壮侗语)词汇遗留

诚然,吴语中的很多倒装词汇已经够特别的了,但是还有更多老百姓常用,但基本无法发现的土著语痕迹。这种痕迹很难用汉字准确表达了。

1980年代,苏州城内,不少女人还穿着本土布料风格的服饰。

那么大家看来看,吴语中的古越语(壮侗语)遗留词汇有哪些呢?(前人研究多只以温州话为切入点,本文统看江浙)

对应布僮语以《古壮字字典》为主,个别来自《壮汉词汇》。吴壮对比为本文一家之说,目的主要是交流、探讨。

樱(ang)——高兴

太湖西山话有个词叫“樱五樱六”,大约是这种状态,待考。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太湖西山话录音)

2.崩(pung)——膨胀

太湖西山话有个词叫“兵崩饱绽”,表示非常饱。可以指气球、肚子、豆荚等。这里“崩”不读“绷”。

上海话有种说法是“捧”(phung),“phung起来”意思是“膨胀”。但这完全不是“膨”字,“膨”应该读bang。上海话的phung和西山话的pung应该是同一个词,而且和壮语的bongz很可能是同源的。

上海话-phung(膨胀)音频:00:0000:07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太湖西山话录音)

3.潽(phu)——溢出

吴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潽,表示溢出。可能不少人现在知道正字,但实际上康熙字典并没有这个含义。本质上这还是个俗字。“潽”的分布很广,江淮官话也使用。

上海话-phu(溢出)音频:00:0000:06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苏州话录音)

4.脬(phô)——柚子

不少吴语把柚子叫做“香泡”,“香泡”分布很广,有文献写为“㯱”。根据郑张尚芳的论文和游汝杰的著作[2],这实际是壮侗源词。

嘉兴桐乡话-phô音频:00:0000:08

5.夫(pa)(古)——山

吴越争霸历史有个重要的地名,叫夫椒。夫椒实则在太湖西山,此处不赘述。可看笔者的文章《夫椒(山)到底位于何地?》。

《三家注史记》:“杜预曰夫椒在吴郡吴县太湖中椒山是也。”,俨然将“夫”具体为“山”的含义。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研究认为,之前往往被认为只是发语词的“夫”,在这里其实有实意,很可能是古越语“山”的译音字[1]。现在壮语写为“岜”。

6.徒(da)(古)——河

根据高逸凡老师(现为江苏大学教师)考证,镇江地名中也有很多古越语(壮侗语)遗留。“丹徒”意思即“河岸”,这跟现在壮语中仍然使用的dah不谋而合。

7.夺(doeh)——掉/坠落

doeh这个词分布很广。《苏州方言志》记为“夺脱”。现在苏州话读deh,太湖西山话读doh,德清话读doh,可见原始形式应该为“doeh”,为咸山摄,和《苏州方言志》的写法不谋而合。

德清话-doeh(掉)音频:00:0000:06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苏州话、太湖西山话录音)

8.伏(bu)——孵化

bu表示孵化分布很广。吴语一般记为“伏”。很多人误以为bu是“孵”字。但“孵”是清音,也不读去声。壮语中也有这词,方块壮字恰好也记为“伏”。

上海话-bu(孵化)音频:00:0000:07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嘉兴桐乡话、苏州话录音)

9.居(ke/e/i)——今、这

吴语的指示代词用“居”的分布很广。苏州话一般记为俗字“该”,但太湖西山话读“伊”,可见并不是咍韵字,而应该是鱼韵白读音。温州话语境则一般直接写为“居”。壮语也直接记为{日居},读/kei/。

上海话-ke(这)音频:00:0000:07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苏州话、太湖西山话录音)

10.印(in)——渗透

表示水渍渗透、蔓延的in,吴语读仄声。未有明确写法。壮语读iemq,用法和吴语一致。

苏州话-in(渗透)音频:00:0000:12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绍兴话录音)

有人可能觉得是“洇”,但“洇”的中古韵尾是-n,而壮文是iemq,说明壮语并非普通话“洇”。而吴语表示渗透的in是仄声,也便不是“洇”。

同样壮语的iemq也不是“印”,因为“印”的中古韵尾也是-n。而且“印”的本意是手抓信物,并无渗透、蔓延的含义。在这类音节上,壮语-q大致对应吴语的去声。

11.len——口吃(结巴)

打鸽仑,表示口吃。很多吴语吧结巴的人叫“仑子”。

苏州话-len(结巴)音频:00:0000:06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上海话录音)

12.罗平(古)——鸟飞

吴越先民壮侗人有非常悠久的飞鸟崇拜,最早能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12][13][14]。广西有罗平县,唐末有知名的“大越罗平国”。说明直到唐朝,古代的吴越人仍然保留了古越的信仰。壮族的大姓陆姓就是来自鸟部落[11],而苏州土著大姓陆姓,也是越国贵族姓。

另外简单说一下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最先在杭州良渚发现,以良渚定名,后来证实良渚恰恰是良渚文化的权力中心。而良渚文化又在江苏南部广泛挖掘出来,并在苏州昆山为良渚文化遗址最密集的地方。

13.poh——闻

太湖西山话有个词叫“闻香卟臭”,表示闻来闻去。比如自己花心思烧了菜,但是别人在挑剔,就说“休要闻香卟臭”。这个其实就是壮语的bup/mup。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太湖西山话录音)

14.ngae——才、刚刚

“眼眼叫”是吴语里分布很广的说法,表示差点就、刚刚。如破败的房屋,一根木头“眼眼叫”撑牢。壮语和粤语一般记为“啱”。

也有和壮语用法更接近的,如江阴话、太湖西山话的刚才,也含有“眼”。西山话表示刚才的有一种发音就叫“眼姜”(ngae ciang)。值得写明的是,这类词汇后字应该是团音,并不是尖音字“将”。

西山话-ngae(刚刚、刚才)音频:00:0000:07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德清话录音)

15.嗡(ung)——拥挤

ung表示拥挤分布也比较广。“店边上个人嗡进去”就是店边上的人拥挤进入。可能它只是个拟声词,不过壮语中恰好有类似的,待考。壮语vunz guj oengj guj gab我特地意译成“摩肩接踵”。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上海话、湖州话录音)

16.la——爬

la一般表示小孩爬行,也可用于起床——la起来。分布很广。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所有方言录音)

17.hang——那

绍兴、湖州安吉、杭州临安等方言用“哼个”(hang keh)表示“哪个”,与壮语haenj高度相似。目前很少有著作研究过“哼个”的词源,很可能也是古越语(壮侗语)底层词。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所有方言录音)

18.ya——差、不好

ya表示差在吴语里其实相当普遍,有“野野歪歪”、有“野霍霍”、有单独一个“野”或“老野”、“野忒”,词根大抵都是“野”。可能吴语的底层就是用“野”表示质量差。这和壮语的yaez很类似。

吴语用“野”表示差的词汇非常多。有“老野车”、“阿野货”,在无锡、杭州等地。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所有方言录音)

19.mu——泡沫

太湖西山话有用“磨”(mu)表示泡泡,也可表示口水白沫。本质上是白沫状物质,如煮面时的白沫也叫“磨”(mu)。壮语叫mbu,又有叫bou的。温州话叫bu。

西山话-mu(泡泡)音频:00:0000:06

(因单篇上传限制,不展示温州话录音)

1996年,妙龄女郎仍然穿着带有本土布料特色的吴越服饰。

4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吴语中仍然有不少已学术确认或高度疑似古越语(壮侗语)遗留成分,这就仿佛江浙人的血脉,从古越之地到现在的长三角经济最发达的都市圈,古老与现代并存。

血缘里最深层次的古老的传承,在诉说着江浙的历史。这些江浙农村随处可见的老婆婆,他们穿的传统服装就像吴语一样,静静诉说着古越人的滥觞。

吴越方言 传诵千年

本文参考资料

[1]郑张尚芳. 古吴越地名中的侗台语成份[J]. 民族语文, 1990(6):3.

[2]游汝杰. 吴语方言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

[3]叶玉英. 从古越语到现代侗台语——语言类型转换的实例[J]. 东方语言学, 2019(2):24

[4]许启峰, 陈大伟. 《韵英》考[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32(5):6.

[5]游汝杰.汉语及其方言的正偏式构词法[J].语言研究集刊,2018(02):561-570+665.

[6]李心释,吕军伟.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古越语底层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01):60-65.DOI:10.13624/j.cnki.jgupss.2010.01.008.

[7]潘其旭.壮语词序顺行结构的A+B型思维模式与汉语词序逆行结构的B+A型思维模式的比较研究──壮族文化语言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00(02):38-53.

[8]臧爱珍.浅析温州方言同素异序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7):115-117.DOI:10.13971/j.cnki.cn23-1435/c.2017.07.032.

[9]郑张尚芳. 温州方言志[M]. 中华书局, 2008.

[10]覃晓航. 方块壮字研究[M]. 民族出版社, 2010.

[11]李锦芳. 壮族姓氏起源初探[J]. 广西民族研究, 1990(4):6.

[12]陈连朋,杨海晨.中国古代鸟舟竞渡源流的史料取证及考辨——兼论中华竞渡文化起源与谱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02):204-213.DOI:10.16063/j.cnki.issn1001-747x.2022.02.010.

[13]陈馨.日本古代鸟信仰与中朝崇鸟文化[J].日语学习与研究,2021(02):85-92.DOI:10.13508/j.cnki.jsr.2021.02.012.

[14]朱辞.海边的"羽人"——兼论良渚神徽的社会功能[J].文物天地,2022(03):17-20.

[15]高逸凡. 从“越人”到“吴儿”[D].南京大学,2019.

[17]Si౭ŋeiчyəŋ Veiyenvei Hoŋsəɯcueŋꙏ Gueŋ౩səi cəp. SƏƜLOIꙏ CUEŊꙏ-GUN[S], 1958.

文:横山岛主

素材提供:横山岛主

资料查询:横山岛主、方

校对、测试:十一、方、

录音:Linga、Adonis、莫干山山神、郁離子、囡囝、露水lushiu、横山岛主、十四、

感谢江苏大学教师高逸凡相关研究对本文的启发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