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时期的政治体制相对松散,地方权力过大,导致中央政府难以有效控制。同时,经济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土地兼并、财政困难和农民负担过重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全面的改革方案,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王安石变法涉及到了多个方面,其核心是改革财政、加强军事力量以及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在财政方面,王安石推行了均输法和青苗法,旨在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抑制土地兼并现象。在军事方面,他实行了保甲法和将兵法,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而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则推行了科举改革和兴办学校等措施,以培养人才和提升国民素质
王安石提出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保甲法、裁兵法等改革措施。
新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田水利法的推行改良了全国的水利设施,提高了灌溉能力和生产能力,例如开封府每年增产谷物数百万石。《宋史·食货志》记载,自熙宁二年至九年,通过变法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生产,建成的水田、民田、官田合计36万多顷。青苗法的推行减少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而募役法增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都是对财政的改革,通过这些变法,国库收入迅速增加,国库积蓄后来甚至达到可供朝廷内外20年用度的巨额。
《宋史·安焘传》记载:“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可以这么说通过变法宋朝一度扭转了积贫的局面。
在军事方面,保甲法维护了农村治安并建立了军事储备,保马法、军器监法增强了军备,而裁兵法提高了士兵素质。将兵法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遭到以曹太后(神宗祖母)、高太后(神宗母)及司马光为首的一些守旧势力强烈抵制。
特别是两宫太后的极力反对,让神宗也不得不有所顾忌,特别是以孝治天下的宋朝。
2.由于当时儒家文化占绝对地位,遵循祖制是儒家核心传统之一。一些有名望有道德的官员往往就反对变法,比如欧阳修、韩琦、司马光、文彦博、苏洵父子等名臣等等。
王安石在选拔变法官员时只能从支持变法者中找,从而过于注重能力而忽视了道德,或者一些投机者混入变法当中。如吕惠卿、章惇、蔡京等人,这也被视为导致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人在政治上各有野心,为了争权夺利,不惜互相攻讦、暗中算计。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他们也没有尽心尽力,而是将个人利益放在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也使得广大民众对变法失去了信心。
3.变法在执行过程监督不到位,在一具体操作上没有得到更多的细化。
以青苗法为例,青苗法是变法中一项重要的农业政策。青苗法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强制贷款和利息过高两个方面。
首先,青苗法的贷款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按照青苗法的规定,政府根据农户的物力(财产)情况发放贷款,这种规定本身就违背了青苗法的初衷。因为越贫穷的人户才越需要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款,然而,由于他们物力(财产)较少,所以能够获得的贷款额度也相对较低。相反,富裕的人户不需要贷款,却能得到较高的贷款额度,这种规定无疑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其次,青苗法的还贷规定缺乏弹性机制。中古时期的农业生产能取得多少收成,相当大程度上由天气决定。如果遇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就无法偿还贷款。然而,在官吏的催逼之下,为不误期限,农民只好继续向大地主大商人借高利贷偿还政府的贷款,负担更加沉重。
此外,青苗法的执行也受到了地方官吏的阻碍。由于地方官吏对贷款分配和利息收取都有一定的自主权,这就为他们的贪污和滥用职权提供了机会。他们往往通过强制手段迫使农民接受贷款,而且利息常常过高,使得农民难以承受。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使青苗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也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负担。
4.个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没有采取严厉的手段处置才是变法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来变法,一来是要有坚定的支持者。王安石变法最大的支持者无疑是皇帝宋神宗。可是神宗帝也经不住太后及近臣的天天反对,决心时有动摇。
二是要有社会舆论支持。而当时大部分士大夫、官员都是反对变法的。这主要是因为变法主要是损害大官僚、大地主、大贵族集团的利益,而官员正好是这些人中得利最大者。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王安石对一部分对变法反对激烈的官员采取了外调或罢官的动作。这种手段不但没有让反对派消停,反而让全国舆论包括受益的农民也反对攻击新法。
正是因为变法过程过于温和,才使得全国上下没有形成统一的意志,新法的推行才会阻力重重。
在神宗去世后幼子宋哲宗继位,朝政大权落于高太后司马光之手。他们很轻易的就全盘推翻了新法,不管实际执行中是国家得利还是没得利。
5.神宗皇帝过早逝世(年37),或者说哲宗继位时(9岁)过于年幼,这中间变法权力断层也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一般认为变法仅持续了15年,即从1069年到1084年,即神宗去世新法就失效。新法尚未形成习惯,反对派首脑还是原来反对新法的那批人。
用人不当与手腕不严厉是一个恶性循环
改革能成一半的就是千古明相,改革失败身死灭族的君主宰相比比皆是,大一统能改革成功的一个都没出现过。
宋朝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谁敢破坏?再说失败者自身也因此保全了性命。
成败与否,留的是谁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