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要创新,必须加强对细节的关注。一向以创新意识著称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彼得·杜拉克2.倒茶水的老头
细节是一种功力“世界上最难遵循的规则是度,度源于素养”,这是我前一本书《营销人的自我营销》中的一个观点。在这里,我想补充说:“素养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这种积累是一种功夫。”
我曾看这样一个故事,觉得对现在的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借鉴意义: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应者云集,其中不乏高学历、多证书、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经过初试、笔试等四轮淘汰后,只剩下6个应聘者,但公司最终只选择一人作为经理。所以,第五轮将由老板亲自面试。看来,接下来的角逐将会更加激烈。
可是当面试开始时,主考官却发现考场上多出了一个人,出现7个考生,于是就问道:“有不是来参加面试的人吗?”这时,坐在最后面的一个男子站起身说:“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
人们听到他这么讲,都笑了,就连站在门口为人们倒水的那个老头子也忍俊不禁。主考官也不以为然地问:“你连考试第一关都过不了,又有什么必要来参加这次面试呢?”这位男子说:“因为我掌握了别人没有的财富,我本人即是一大财富。”大家又一次哈哈大笑了,都认为这个人不是头脑有毛病,就是狂妄自大。
这个男子说:“我虽然只是本科毕业,只有中级职称,可是我却有着10年的工作经验,曾在12家公司任过职……”这时主考官马上插话说:“虽然你的学历和职称都不高,但是工作10年倒是很不错,不过你却先后跳槽12家公司,这可不是一种令人欣赏的行为。”
男子说:“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12家公司先后倒闭了。”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一个考生说:“你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男子也笑了:“不,这不是我的失败,而是那些公司的失败。这些失败积累成我自己的财富。”
这时,站在门口的老头子走上前,给主考官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2家公司,我曾与同事努力挽救它们,虽然不成功,但我知道错误与失败的每一个细节,并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是其他人所学不到的。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
男子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容易模仿;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用10年学习成功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经历错误与失败,所学的东西更多、更深刻;别人的成功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是!”
男子离开座位,做出转身出门的样子,又忽然回过头:“这10年经历的12家公司,培养、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惊愕,目光转而注视着倒茶的老头。那老头诧异之际,很快恢复了镇静,随后笑了:“很好!你被录取了,因为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
老头的言语表明他确实是这家大公司的老板。这次轮到这位考生一个人笑了。
一个人的能力是一种不能用编程来表现的东西,因而是学不到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考生能够从倒茶水的老头的眼神、气度、举止等,看出他是这个企业的老板,说明他是一个观察力很强的人。这种洞察入微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而需要长期的积累,在注重对每一个细节的观察中不断地训练和提高。
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作为企业,在用人方面,不能光凭其嘴上讲的,纸上写的,而应多考察其生活中工作上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不是科技尖端领域,是极其简单的极其容易的事情。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不能以学历、职称、相貌等表面现象来选择人才,要更多地注重人才的能力。我在给许多家企业做咨询顾问时,在选拔人才中总结了如下一些要注意的细节:
简历并不能表示应聘者的能力,你要了解应聘者的缺点在哪里?
学历与工作经历哪个对你企业更重要?
求职者有没有个性特征?他(她)的个性特征表现在哪个方面?他(她)有无合作精神?
你深究过他是如何离开上一家公司的?
你能了解到应聘者有怎样的朋友圈吗?
注意捕捉哪些答案是应聘者考前编辑好的?
制造一些尴尬看应聘者有怎样的反应?
对已经很满意的应聘者能否设法激怒一次?
企业是不是给应聘者许下了过高的承诺,让应聘者对公司的期望值太高?
招聘人员是否给应聘人员更多的表现机会?双向交流是否充分?
招聘人员对自己的形象是否足够注意?是否有足够好的口才?
声明:本文对其它著作有一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