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因为这一段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秦汉帝国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文明古国,中亚一带的安息(帕提亚)贵霜帝国则相对落后弱小,科技方面除建筑外,别无建树。罗马帝国此时还处于奴隶制阶段,疲于征伐,粮食、人口严重不足,科技建树极少。”而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则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
一方面,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建立与巩固,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并且许多生产技术也在逐渐完善,这体现了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尤其是两汉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了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农学和医学这两方面,许多基本原则都已在汉代确定。
另一方面,封建王朝思想文化政策的推行,以及秦汉之际、两汉之间等战火对于思想文化的摧残与破坏,也给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耀眼的成就,这些成就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这些宝贵的科技经验也对现代科技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秦汉时期科技文献的丰富和成熟奠定了基础,各学科都出现了堪称后代学科发展的开山之作。
比如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奠定了后世本草学的基础,而《伤寒杂病论》则确立了理、法、方、药具备的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大大充实了中医药学体系的内容。
又如《太初历》、《三统历》、《史记·天官书》和《灵宪》等天文著作的出现,各种天文仪器和天象观测手段的发明与运用,以及各种天体结构理论的提出,都标志着中国古代独特的天文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再如《九章算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已经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数学体系,而这种体系是以算筹作为计算工具的。
秦汉科技文献作者群体的组成
前面说了,秦汉时期科技文献的丰富,而文献的作者来源却并不是那么丰富,绝大多数科技文献作者主要来自官方,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科技发展的阶段官方人员能够获得一手资料,并且有机会接触到学识渊博的人,所以见识度更广,在科技领域能有更高的建树。
相比之下,当时教育水平还不足以使民间产生大批的先进学者,所以也就不难想象官方作者、民间作者和宗教作者比例如此悬殊的原因了。
秦汉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共16人,其中官方作者群体12人,占科技文献作者群体总人数的75%。这12人分别是张苍、刘安、司马迁、刘歆、氾胜之、王景、班固、张衡、崔寔、刘洪、王逸、桓宽。这些作者全部在官方机构任职,官位由高到低不等。张苍、刘安、司马迁、刘歆、氾胜之5人为西汉作者,其余7人为东汉作者。
从时间分布上可以看出,这些作者中没有秦朝的,主要是因为秦汉之交的战争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以致使汉朝建国后不得不花很长时间致力于恢复以往水平。
秦汉间对古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在继承和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造,因此在秦朝灭亡后,西汉在传承秦朝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科技工作者,而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水平也在缓慢地提升过程中,到了东汉时期,科技文献作者的人数比西汉时期多2人,由此可见秦汉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是一个缓慢升高的过程,科技文献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秦汉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的学科分布
秦汉时期,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科学技术如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等在先秦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秦汉时期科技文献的丰富和成熟奠定了基础,各学科都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而其中农学和天文历算的比例最大,地理与技术工相对较少,最少的则是数学和物理,其原因是:
第一,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上,秦汉时期是极其重要的。在先秦奠基的基础上,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逐渐形成和许多天文观测技术趋于成熟,是这一时期天文学发展的总特征。
我国古代天文学有众多组成部分,其中历法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它的不仅涵盖了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撰日历的工作,还涉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课题,类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
汉代的历法已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内容——气、朔、闰、五星、交食、晷漏等,天文仪器、天象记录以及宇宙理论等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刘洪的《乾象历》就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第二,秦汉时期,各级官府十分重视农业文献的编写,总结农业生产的经验和创造新的耕作技术。也许是因为各级官吏有监督管理并且指导农业生产的责任,这促使他们利用平日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创作,写出各种农学著作或创造出新的耕作技术用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这些农学文献大部分是由官吏创作。
第三,秦汉时期,地图作为表达和传播地理知识的手段,有了很大发展,测绘的水平很高。统一中国后,之前旧的地图已不能满足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需要了,因此需要测绘集存新的地图。汉朝建国之后,国家非常重视地图的绘制与收集工作,并规定地方必须定期将新绘制的地图呈送给官府。
这些图籍在当时的行政管理等统治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给后来的汉王朝带来好处。综上所述,以农学、天文历算、地理和技术工程为背景的学科作者能够创作出相对较多的文献,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官科技盛行的秦汉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官方科技文献作者,同时形成了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的基本框架。
说完了官方的,我们再来说说民间的,民间文献作者是指其社会身份为主要民间工作者,文献作品创作活动亦植根于民间的相关活动的文献作者群体。
民间作者与宗教作者的数量较少,不及官方作者数量多。
秦汉民间与宗教科技文献作者的数量
秦汉科技文献民间作者群体群体有三人,分别是落下闳、王充、张仲景;宗教作者只有黄石公一人。从数量上就能明显看出与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的差距,官方作者的数量是民间与宗教作者数量总和的3倍。
由此可以看出,官科技在秦汉时期占据主导位置,民间与宗教科技文献作者不是没有,但是只占了小部分。这是因为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等在当时面向的群体是皇室成员以及官僚子弟,民间作者想要进入其中学习是不可能的。
而地方学校虽然有统一的诏令,但实行的情况是不可以理想化的。有些地方能贯彻执行,但是大部分地方是不可能实行的,有些地方时兴时废,少数的地方长吏很重视实行的很好,而且在荒乱情况下也能坚持办学的,规模程度等等更是千差万别。
另外,也有不用地方的不同基础和不同传统,这个差别很大,影响也很大,甚至影响后世,因而形成有的地方文化发达,有的地方落后。
帝都所在地陕西、河南等地,是一贯发达的地区,南方的不断开化,也与办学有很大关系。私学在当时也只是起步阶段,所以民间人士很难入学学习,在科技文献的写作方面也少显逊色。
秦汉民间科技文献作者的学科分布
在学科分布上,天文历算类的作者有落下闳;物理学类的作者有王充;医学类的作者有张仲景;军事类的作者有黄石公。民间科技文献作者的学科种类较少、分布比较零散,不像官方作者的学科那么集中,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在秦汉时期,江浙地区稍欠发达,这种情况在武帝拓边,向南开发后得到了好转。
与官方作者受职业影响,以及工作限制不同,民间作者没有职务限制,爱好比较自由,因此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进行研究,或者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进行知识积累从而进行专业的科技文献创作。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官方科技文献作者比例远远大于民间作者的比例,他们大部分集中在东汉时期,而地域分布也有明显的集中区域与稀疏区域。
可惜到了宋后这些大人需那里来的科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