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出场即巅峰的郑国为何沦为夹缝国,直至灭亡?一点猜想

江湖之下 2024-08-02 03:44:50

熟悉《古文观止》的人应该对郑庄公印象深刻,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十分睿智狠辣的一个人,也很有霸主的气魄。如果对历史不熟悉的话,看了这篇文章,会有种郑国在郑庄公的治理下会十分强大,且有千秋万代的感觉。

然而实际上,把郑国的历史看一遍,会有种颠覆的感觉。

周武王灭商以后实行的是分封制,但不是所有国家一开始就得到分封的,这个分封在周朝直至灭亡都在分封着。郑国的分封是在周渐渐没落的时候。

《史记-郑世家》记载,郑国的开国君王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周宣王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但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大家想必是熟悉的,他就是周宣王的儿子。可想而知这时候的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信已经渐渐没落了。

姬友是一个很有能力也很有远见的人。

周宣王即位的第二十二年,姬友因为能干被封为郑国君,等到周幽王时期,他又做了司徒。司徒是地官之长,属于三公九卿中的九卿,总理王宗政务,地位很高。他做司徒期间很得民心。但是周幽王的昏庸与诸侯对周王室的不满他都看在眼里。

不过,他并没有想过要誓死匡扶王室什么的,只是早早的为自己想好了退路。他害怕万一诸侯谋反或者其它危及周王室的情形发生时波及到自己,于是跟人谋划迁到一个原离周王室的地方去。

他一开始想迁往南方或者西方,因为这两个地方都距周王室较远,当战火烧过来时,他可以保全自己。然而,当时的好友太史伯仔细给他分析了一下形式,认为南方的楚国会在周弱的同时强大起来,那么对郑的发展可能不利,西方的人比较贪婪好利,不利于久居。又跟他分析齐、秦、晋都会因为周王室的衰弱而强大起来。要想不被吞噬,不但不要选择远离周王室的地方建都,反而要靠近一点。

因为他在周朝比较得民心,也容易稳定下来。所以就选择了洛水以东黄河之南的地方建都,这个地方靠着东虢国、郐国。两个地方的国君贪婪爱占小便宜,不怎么得民心。而且两个国君有些势利,看到姬友当权的话还会送地给他。这个地方的百姓也比较好掌控。

姬友也就是郑桓公按照太史伯的规划搬到了洛河以东,虢、郐两国为了巴结他真的就给了他十座城池,他的郑国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太史伯的眼光的确很长远,齐、秦、晋、楚这些诸侯国后来都强大起来了,但郑国都城因为挨着周王室,却也因此没什么发展的空间。周边国家强大起来的同时,郑国就显得十分渺小,一直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

而且犬戎来犯的时候,郑桓公还是没有避免被波及身死的命运。

郑国其实有过一段时期的鼎盛,那就是郑庄公时期。

但也颇有一种开局即巅峰,之后一直走下坡路的感觉。

郑庄公的故事,熟悉历史的都会有一点点耳闻。春秋时期,兄弟之间争权夺利的首次比较详细的描述就是发生在郑庄公和弟弟公叔段之间。

郑庄公因为出生时难产,遭到母亲的讨厌。他和公叔段一母同胞,但母亲却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弟弟,甚至一直策划弄死自己让弟弟继承君位。后来他当了国君,母亲和弟弟就策划谋反,先是母亲贪得无厌为弟弟讨封,后来是弟弟贪得无厌,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土地。

郑庄公表面上扮演一个孝子慈兄,对母亲和弟弟的要求有求必应。实际上对母亲和弟弟的谋划了如指掌,等弟弟终于起兵谋反和母亲里应外合的时候,他来了一个突击,用最少的损失将一场动乱消弭于无形。

很多人欣赏郑庄公,因为他布局谋划深沉,把一场潜在的动乱快速地解决了。但也有人批评他,认为他不孝不悌。他早就发现了母亲和弟弟的野心,本来可以在萌芽的时候抑制就行,可是他却故意养大母亲和弟弟的胃口,促使他们谋反。然后他再囚禁母亲赶走弟弟。可以说是十分无情的一个人。

其实从情理上来讲,郑庄公的行为并没有过错,他出生时难产并不是他自己的过错,可母亲却因此讨厌他甚至想要杀了他。任何为人子的遭遇至亲的这种极不公平的对待都会在心中埋下扭曲的种子,有些怨恨,想要报复也时在情理之中的。

就好比作为暴秦的嬴政,当把他的经历仔细拿出来看的时候,也会觉得他的行为合乎常理。比如,他从小在赵国为质,被各国的公子欺负,回到咸阳又各种尔虞我诈。母亲还和别人私通想要夺位,甚至天下还谣传着他不是秦王室血统的谣言。这样的背景下,嬴政黑化似乎也情有可原。

但,我在上一篇文章就说过,历史的发展从来是纵观而不是看具体的一个点的。

从长远来看,郑庄公其实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孝悌是一种传统美德,恪守孝悌,兄弟相残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当郑庄公把弟弟公叔段赶走以后,公叔段想要推翻哥哥的心并没有死,他跑到卫国,又去唆使卫国的庶公子州吁反自己的哥哥,然后成功了。

此前,和郑国毗邻的宋国还在兄友弟恭,宋国的前任国君甚至为了把君位还给自己哥哥的儿子而把自己的儿子赶到郑国去。但哥哥的儿子却因为州吁的唆使,害怕堂兄弟在郑国搞事情而出兵攻打郑国。

宗室的混乱自此而生。

宋国此后不仅连连遭受郑国的打击报复,兄弟之间再也没能好好相处,弟弟杀哥哥篡位的事情时有发生。一切的引子往上看只是因为郑庄公养大了弟弟的胃口却又假仁假义留着弟弟一条性命让他在外面到处搞事情。

宋庄公对母亲和弟弟的报复不是不可以,但确实是有些过了。如果他在即位之初就对母亲和弟弟的野心进行遏制,或许不会产生那么恶劣的影响。

不过对于郑国当时而言,郑庄公此举却是利大于弊的,因为他的纵容加速了弟弟和母亲野心的膨胀,然后以最少的损失消弭了一场内乱,于当时的国家稳定方面可以说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郑庄公的看似无情却有情却为郑国埋下了隐患。

许是因为从小亲情的缺失,郑庄公对自己身边的大臣十分信任,却对子孙没怎么培养,甚至,在立嫡立长这一点的坚持上,他还不如自己的老爸。

首先,他宠幸大臣祭仲,封他为上卿,却因为和周天子互相猜忌,把自己的太子送到成周去做人质,还不顾太子的劝阻,执意立有贪心不足的高渠弥做上卿。然后自己的二儿子三儿子却都生存在郑国。祭仲大权独揽,有了废立君王的能力,高渠弥根深位重,也有刺杀君王的能力。

虽然祭仲立了太子为君王,但太子生性醇厚,在郑国又没有什么根基,大臣的权力大过国君,当宋国对祭仲施压立老二的时候,祭仲又把太子废了,立了老二。后来得知老二想要杀自己,他又把老二废了迎回老大,结果老大又被高渠弥杀了。

此后的郑国经历了好一段内乱,也因此,郑国的发展停滞不前,晋、楚、齐、秦却在不断扩张。郑国却成了夹缝中的小国。

郑国迫于压力,时而依附晋国、时而依附楚国时而又依附秦国,这些大国甚至可以干涉郑国的内政,决定哪个公子来继承郑国的君位。

同时,郑国的世家越来越强悍,随意废立国君。内忧外患之下,郑国越来越弱小。后来虽然出现了一个能干又没有野心的子产却也不能挽回郑国衰落的结局。

自子产死后,晋国不断侵吞郑国的土地。等到韩、赵、卫三家分晋以后,离郑国近的韩国更是不断向郑扩张。郑国最后被韩国灭掉了。

前722年

郑国在郑庄公手中的时候,其土地面积其实比晋国、秦国要大很多,郑庄公好兵,郑国的军事实力也是很强悍的,为什么最后秦、晋、楚、齐都强大起来,偏偏比较强悍的郑国却日渐衰落?就像前面说的,郑庄公几乎是出场即是郑国的巅峰。

其祸根其实也是郑庄公埋下的。因为,他给了大臣足以乱政的权力。他死后,没有一任国君能够把控住朝政,儿子们之间在大臣的挑唆下争来夺去,把个郑国搞得乌烟瘴气,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几年之内就被削弱,周边诸侯国却已经在趁机发展,内政不修就无法对外发展,还会因为内斗被削弱势力,郑国的衰弱势不可挡。

当外敌环伺的时候,无论小国大国,内斗都是极其要不得的。事实上,无论何时,内斗都是要不得的,一旦国家出现内斗,外部势力就会趁虚而入,甚至故意激化内斗。国家就无法长治久安。而国家一旦衰败,内斗的各方面就算赢得了短暂的胜利也不可能长久。郑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0 阅读:0

江湖之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