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一个从殖民地成长起来的国家,它的政府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步形成。在殖民地早期,地方自治是各聚居区必然的政府管理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这些聚居区逐渐形成城镇、县市和州。教育的权力和责任就属于限制联邦权力、保留各州权力的重要表现。
而公共学校运动是美国建国后一次极其重要的事件,它改变了殖民地时期以来所形成的教育状况,使美国教育逐步摆脱了欧洲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奠定了现代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共学校运动促成了美国教育的第一次转型,是美国教育史上的"独立战争"。不仅如此,它对美国文化的形成、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共同的民族精神、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公共学校运动的社会背景建国后到内战前,美国政治、经济、人口、宗教等方面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些变化对教育提出了诸多要求,从而催生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活动,公共学校运动是这些教育改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787年9月17日,制宪会议通过了宪法草案,到1788年6月21日,联邦宪法正式生效。宪法的制定和施行是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共和国正式形成。它为美国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宪法的制定和施行,也深深地影响着包括公共学校运动在内的美国教育。美国是一个从殖民地成长起来的国家,它的政府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步形成。在殖民地早期,地方自治是各聚居区必然的政府管理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这些聚居区逐渐形成城镇、县市和州。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将部分自己的权力让渡给各级政府。
教育的权力和责任就属于限制联邦权力、保留各州权力的重要表现。美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
举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政府行使,而又不禁止各州行使的各种权力,均保留给各州政府或人民行使之。
由于宪法没有授予联邦政府管理教育的权力,所以教育的权力和责任就完全保留给各州。宪法的这一规定,为教育的地方分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在一个具有长期地方自治传统的国家,如何真正实现"合众为一"的合众国理想,是建国后许多有识之士不断思考的问题。新的合众国要"合众为一",就必须要有共同的民族精神、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等。
随着每一船欧洲新移民的到来,他们担心在外国出生的具有不同习俗和背景的人可能无法被同化到美国社会之中。也许更糟糕的是,他们甚至可能危害一个年轻国家的共和政体实验。所以,正是存在着数量如此庞大的移民,使得人们强烈支持由教育改革家根据某些影响提出的一个观点:
公立学校将比任何其他社会机构更有助于使移民"美国化"。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公共学校运动打下了牢固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人们的收入总是高于支出。这为征税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殖民地时期和建国初期新英格兰地区,也曾经提出征税办学和普及教育的要求,甚至还颁布过相应的法令,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所以那些法令几乎成为一纸空文。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人口的增长与流动与宗教活动对公共学校运动的奠基作用独立战争和建国之后,美国人口开始急剧增长。到1860年人口达到了3, 144万人,是原来的8倍。人口激增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非常高,二是大量移民的涌入。
由于当时有几乎开垦不完的土地、以及特别丰富的其他资源,建国后的美国一直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压力,而不存在类似欧洲和中国等传统国家所面临的人口过多的压力。与之相适应,对家庭而言,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家庭生产能力的整体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的生育意愿非常强烈。随着人们教育意识的增强,为这些学龄儿童和少年提供学校教育的观念越来越流行。大量学龄人口的存在为公共学校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一学生。
作为一个移民形成的国家,美国19世纪的移民政策相对宽松。不仅如此,美国政治社会相对稳定,并且存在大量的经济机会,这吸引了移民不断涌入。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移民对人口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之后移民快速、稳定地增长。
由于东部土壤肥力逐渐减退,西部对东部居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不仅新英格兰人向西迁移,大西洋中部各州、南方各州同样如此。人们在西部开发和定居的过程中,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也带来了学校。
美国独立后,在宗教方面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基本国策。联邦宪法第一条修正案指出:
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权利。
政教分离的基本国策给美国宗教带来了巨大变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学校运动。这种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对普及教育的促进。
既然宪法不允许有国教的存在,那么作为传播"共同价值观"的公共学校自然不能被某一教派或宗教控制,公共学校与宗教的分离顺理成章。与此同时,由于宪法规定了宗教自由,人们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宗教或教派。各种宗教和教派在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同时,均获得了生存空间。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后,美国信教的人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在公共学校运动时期,除了直接举办学校之外,教会还以其他形式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由于极其现实的原因,教会在中西部地区的这些活动既是一种主动选择,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居民分散,方圆百里之内未必能找到教堂,布道便只能在野地上临时搭起的帐篷内进行。除了听牧师讲经布道、进行祈祷之外,附近的居民还可以在这里相互交流信息、甚至载歌载舞尽情欢乐。主持野营布道会的牧师往往是最有文化的人,他们在传播宗教思想的同时,也起到了传播文化、实施教育的作用。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会教育形式,野营布道会客观上推广了教育、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为普及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殖民地时期留下的教育遗产——公共资助学校,普及教育的理念殖民地时期留下的遗产,为后来公共学校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建国后,为适应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以杰斐逊、拉什和韦伯斯特为代表的建国先贤,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构想。建国后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星期日学校、免费学校为普及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征税办学是公共学校运动的重大胜利,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保证了公共学校的普遍设立,为普及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征税办学正是始于殖民地时期,马萨诸塞州是这方面的典范:
为了城镇和殖民地利益,1634年和1638年马萨诸塞州的法案确立了对所有财产征收普通税的原则。该原则奠定了今天征税办学的基础。1642年和1647年的法案则为所有儿童都应该接受义务教育、城镇有义务维持学校运转奠定了基础。
针对学校的公共资助或来自税收,或来自土地收入,或来自捐赠。从公共资助的学校走向征税办学只有一步之遥。公共学校运动时期,由于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适龄儿童日益增多,学校也越来越多。人们发现只有依靠固定的税收才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征税办学的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作为普及免费学校教育的活动,公共学校运动兴起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普及教育理念成为社会共识。在形成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的理念之后,一旦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允许,普及教育运动就会变成现实。殖民地时期普及教育的初步实践主要体现为两类学校:一是城镇学校,另一类是免费学校。如前所述,新英格兰地区的城镇学校面向所有儿童,因而具有普及教育的性质。
结语虽然美国的独立战争使殖民地时期开始的普及教育实践中断,但是一旦国家独立,社会秩序恢复正常、经济迅猛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教育需求。普及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也迅速恢复,并且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大发展,最终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公共学校运动。
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不断改善,美国基础教育逐步从白人儿童推广到其他各少数族裔儿童、从正常儿童推广到残疾儿童,最终实现了全面普及基础教育的目标。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的发展历程提醒我们,全面普及基础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多元文化的现代美国》
《当代美国宗教》
《西方教育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