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即帝辛,子姓,名受,生卒年不详,是商朝最后一代君王。因残酷无道,施行严刑峻法,又屡次对外用兵,导致国内矛盾重重,于最后牧野之战中败于周武王联军,身死国灭。对于商纣悲剧性色彩历来史家有不同看法,有的史家认为其对社稷有功,其下场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舆论风向导致的;大部分史家认为其荒淫残酷,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内部矛盾重重,种种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最后被天下讨伐之。
商纣王古今评定
商纣王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绝大部分舆论标向定其为“残酷不仁道”,不光是史界,文艺界许多作品也作如此平定。《尚书》里描述商纣只听妇人一面之词,剖比干之心,错乱天命。司马迁的《史记》不但在内容上照搬《尚书》,而且添加了其罪名,说他整天喝酒玩弄妇女,并且只听妇人之词,残害忠良,鱼肉百姓,残酷无道,远离至亲,听从小人摆布。
明文艺作品《封神演义》更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宣布商纣王拥有“十大罪状”,似乎商纣王身上尽是污点。说他“败坏朝纲,深陷女色,衣冠禽兽,并且制定炮烙之刑残害忠臣。”从《尚书》、《史记》至《封神演义》其罪行步步升级,是一位天下共诛之的昏君。近些年在报纸上、文献上等版物上主流认为“商纣王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舞蹈昏君。”
商纣王历史悲剧产生的原因
商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奴隶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历史唯物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商朝的内部矛盾也非一日之功所造成的,是经武丁至商纣王长期积累演化的结果,《尚书 无逸》里言道,“自武丁以后商朝统治者都是生来享受安于现状,不知世间民众之疾苦。”君王只知享乐而不顾民众之艰难,造成阶级对立、矛盾深重,使得奴隶反抗不断。为了镇压奴隶反抗,统治者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尚书 无逸》写道:“小民方兴,相对敌仇”。
商纣王狂傲自负的性格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内耗
一个人性格决定着其处事的态度及行为,无可置疑,商纣王天赋异人,同时又勇武过人。这先天和后天优势加之,商纣王处于权力宝座之上使得其狂傲自负,没有冷静地处理王权与国足权势内部矛盾,对于西伯、九侯、比干等贵族势力没有笼络,反而予以清除、打击,造成统治阶层内部干耗,致使最后牧野之战时商纣无力领兵御敌,落得一个手下无领兵之将,无御敌之民的悲惨下场。
结语
商纣王施行“无道”统治,不但失去了民心,而且使统治阶级内层矛盾脑的不可调和,最终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对此,商纣王作为天赋过人的政治家没有将聪明花在个人修身、治天下上面,而是花在整日沉溺于酒色、鱼肉百姓身上,导致众叛亲离、努力反抗不断,使得在武王伐纣中出现纷纷倒戈现象。
商纣王的政策是得罪了贵族文人,所以被抹黑了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