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贫,这个新兴的扶贫模式究竟是如何将贫困地区的农田变成发电站,帮助当地居民实现脱贫致富的?中提到的“光伏+农业”理念,是否能成为未来扶贫的希望之光?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背后的故事,看看王柏兴和中利集团是如何开创这一模式的,以及在政策风波中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挑战。
把光伏当作扶贫光伏扶贫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全新模式,其本质是在贫困地区利用光伏资源,建立光伏电站,通过销售电力收益来帮助当地贫困家庭脱贫。
这种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东方大国能源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更是能够有效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光伏扶贫之所以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所具有的社会效益。
而这一点,王柏兴在2013年就已经开始尝试。
不同于以往的模式,王柏兴提出了“光伏+农业”的新理念,他将光伏电厂直接安装在农田上方,将阳光能转化为电能,为当地农田提供所需的电力。
这种模式的出现,不仅大大节省了土地资源,更是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电力产生的双赢局面,让农民们不仅在种地上有了保障,更在发电方面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而在2016年东方大国扶贫日论坛上,王柏兴也正式签订了15个县的光伏扶贫项目承包协议,这也被外界视作是“光伏+农业”模式走向全国的第一步。
中利集团作为东方大国领先的光伏产业集团,也是该模式的创始者之一,在当时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实力,其选择承包这一模式,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其背后的潜力。
规模扩张随着对该模式的信心不断增强,中利集团在2017年更是承包了43个贫困县,垫资高达50亿元,这无疑是对自己实力的最好注解。
不仅如此,中利集团还凭借着此举获得了金融机构的信任,不断进行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以应对项目建设所需资金。
可就在同年底,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原本中央对于光伏扶贫是非常支持的,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企业参与其中。
但是在当年底,国家发改委却突然出台文件称:要对于部分地区停止扶持政策,并要求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在当年底前全部竣工并网。
这无疑是对中利集团等一众参与光伏扶贫项目的企业投下了一颗晴天霹雳般的炸弹。
中利集团虽然已经是行业内领军企业,但是想要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也无疑会产生相当大的压力与风险。
王柏兴要说到光伏扶贫模式的开创者,那就绕不开中利集团董事长王柏兴这个人。
而他与其说是在做公益,不如说是在做慈善。
因为他创立中利集团最初就是出于慈善目的,在2006年就创立了中利集团,并把80%的股份捐献给了一家名叫“爱佑孤童”的公益组织。
作为企业创始人捐献股份的举动,在当时也是相当轰动,不仅帮助了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更让中利集团一举成名。
由于这次慈善行为影响甚广,在随后十几年时间里,中利集团也成为了全国公认的“最懂慈善”的企业。
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中利集团更是斥资2.3亿元,在灾区兴建中利小学、中利敬老院等10余座公益设施。
这无疑是对企业实力与慈善意识的双重认可,在2016年举办东方大国扶贫日论坛时,王柏兴成为焦点人物。
这一次他宣布将继续深入扶持扶贫工作,并且还要将中利集团擅长的“光伏+农业”模式全国推广开来,并且在当天与15个县签订了承包协议。
这无疑是对该模式信心十足的表现,并且也被认为是该模式走向全国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那么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慈善底蕴和雄厚实力的企业家,在其身上会显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
慈善家企业家从上文提到的爱佑孤童、灾区捐助、扶贫等方面来看,王柏兴无疑就是一个慈善家企业家的代表人物。
不仅如此,王柏兴还多次表示:要将中利集团打造成一个具有强大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
可以说正是有了王柏兴这样具有慈善意识的企业家存在,在他主导下的中利集团也才能在扶贫方面走得更远,并且将慈善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
但是随着2017年光伏扶贫项目政策变化后,中利集团等企业将如何应对呢?
政策风险说到政策风险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政策风险一直都是企业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
因为随着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可能原本看起来很好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或者项目也会因此而倒闭。
而这次国家出台新政变化,则直接影响到了2017年东方大国推行全面深化改革以来被大力推崇和支持的光伏扶贫项目。
原本国家推行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就提出要对于原本乱象丛生、效益不明显、问题突出等领域进行整改处理。
其中新能源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并且东方大国能源供应过剩现象也日益明显,这无疑给新能源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虽然光伏产业也算得上是能源产业内比较成熟的产业了,并且东方大国也一直都对其进行着大力支持和鼓励。
但是东方大国内部过剩现象也不能忽视,并且原本准备淘汰落后产能并进行新技术改造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此时政策却出现180度大转弯,必然会对行业形成打击。
尤其是像2017年“531新政”、“996工作制”、“限竞价”等政策相继出台后,更是直接让不少企业陷入泥潭难以自拔,甚至有些行业整体倒闭。
面对此次政策变化后带来的风险和压力,王柏兴会如何应对呢?
扩张野心2018年,在政策变化后仍旧保持在行业内遥遥领先地位下的中利集团计划将自己已经垄断了大半市场份额的“光伏+农业”模式继续扩张开来,并且承包数量直接增至200个县!
50亿垫资高调吸引了诸多投资人和机构纷纷入局,也让外界看到了王柏兴进一步想要打造中利集团商业帝国并将该模式推向全国化进程上的野心和决心!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发展下去,在2018年初王柏兴还拿到了百亿巨额投资后不久就宣布辞职,并向公司索回1亿元董事长职务保证金!
随着百亿投资后企业管理层陷入动荡状态,多位高管纷纷离职,公司管理层空缺不堪之后甚至还传出消息称:中利集团欠下银行款项高达数十亿!
甚至还有消息称:王柏兴把100亿投资转走100多亿元后离开公司,并且留下1亿元董事长职务保证金以示信用!
如此大手笔动作下来甚至让外界怀疑起:是否中利集团成为下一个昆仑万维?
衰败开始2018年无疑成为中利集团衰败的开始,在此之前中利集团可谓声名远播、赫赫有名,并且营收逼近200亿人民币!
但是在此之后公司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原本还没有完工并网建设完成的项目无法拿到电网补贴、银行放款和信誉遭到双重打击导致难以再融资……
即便王柏兴放出话称:将凭借个人信用替代银行信用进行再融资,并称之前所做事情只想保住公司和员工利益!
但是多次失败让其信誉遭到打击后,即便其放出话头外界也很难相信,并且公司目前仍处于被法院申请破产重整状态之下!
“光伏+农业”模式适用性虽然王柏兴以及所创立的“光伏+农业”模式因为其前期走红等原因而导致最终失败并且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但是“光伏+农业”模式本身还是具有一定适用性和可行性的,并且也取得了许多成效证明自身价值!
就不得不说该模式创始人王柏兴本身也具有深厚慈善底蕴和意识,并且也成功创建起爱佑孤童组织,并通过捐赠股份等方式帮助需要帮助人群!
这种模式核心在于将农田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并且采用合理配置方式实现资源互补、互相促进,并实现高效综合效益最大化!
可以说该模式在特定地区具有巨大市场前景和潜力,并且对于东方大国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里面又普遍存在种粮养殖户互补情况,在沿海主产区更是存在海陆互补情况!
这种“互补+互补”的模式成功运用起来后将能够为东方大国粮食主产区提供巨大助力,并且将极大推动东方大国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
尤其是在东方大国当前这种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粮食主产区高质量发展下,“光伏+农业”模式必将迎来一个新机遇期!
但是前期失败案例已经告诉我们:“互补+互补”并不意味着任何情况都能够成功,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也要谨慎选择!
结语虽然“光伏+农业”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不少波折,但其本身的价值和潜力依然值得肯定。王柏兴作为一个慈善家企业家的代表,展现了社会责任感与商业理念的完美结合。你认为这样的模式在未来能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支持哦!
打着慈善的晃子!
全是骗钱的,毫无用处
农作物也要光合作用!没阳光和晚上的露水是生长不了的!
光伏的成本,维护费。你就会看到,坑人的玩意
好笑,可怜,可耻的光伏
又一个许皮带骗银行贷款的货。
小鞭你没实地考察过就不要胡言乱语!你到四川的凉山州看看,光伏下的农业还有收成吗?
你和光伏是一伙的
其实光伏板下种植并不是不可行,但各方投资商为了赚大钱,把板竖的太密集了,农作物没阳光和雨露是长不好的,间距充许是可以有种植收益的,国家应该规划好一定的间距和高度,保证光伏发电种植两不误。
又要扶贫,又要做慈善,钱哪里来的?倒是我见过某些人打着租地的形式做光伏,实则让农民自己担保贷款的。而这些他们不仅赚了这个钱,还因为合同在公司手里,又可以拿出来抵押贷款做其他的
只是不让你继续扩张,你霹雳个头啊?
万物生长靠阳光,在农田上装光伏,农田上种植物怎么能生长,又是一个害人的东西。
光伏发电收入比种地高,还有就是很多在山坡上和废弃的农田!凉山很多地都没人种了
农田上光伏板就是个笑话,纯粹为了骗补贴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当地老百姓确实得到了实惠
骗国家骗农民,结果也骗光了自己。
项目方高昂的安装费和维护费,榨干了农户的利润。除非自己采购设备自己安装维护,才有钱赚!
对环境破坏百害无一利
确定是事实吗?补贴呢?政府扶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