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其实,这句俗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依据的,是取自于古籍《汉书》,书中道:“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吃得饱,穿得暖是最为基本的物质保障。
然而,在古代,一来由于农业生产的技术不够完善,二来有时会遇到兵荒马乱、蝗灾、瘟疫等等,这些天灾人祸,会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甚至说饿殍满道。
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东汉末年,曹操在《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众多的农作物中,最能充饥饱腹,烹饪方式最为简便的几种食物中,番薯是榜上有名的,可是你知道吗?番薯是在明朝才出现的。
番薯这种农作物,因为其生命力、适应力都比较强,而且相对高产,深受人们的喜爱,寒冷的冬天,手捧一块热乎乎的烤番薯,是一件让人倍感幸福的事情,而番薯的叶子,也可以炒作菜肴。
俗话道:“土藏懵番薯,吃饱不辛苦”,因为番薯的形状,看上去憨憨的,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懵番薯”,番薯的出现,对古代解决粮食短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作物的名称,开头是“番”的,一般不是原产自中原的,例如番茄、番石榴、番荔枝等等,番薯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商人引进的,这位商人的名字叫——陈振龙。
陈振龙出生于福州长乐县,是明朝时期的一位秀才,考取秀才之后的他,决定出海经商,几经辗转,他来到了菲律宾的吕宋岛一带。
在吕宋岛生活多年,细心的陈振龙发现,当地的人们会吃一种由西班牙引入的作物,这种作物容易养活,且产量也不错。这种植物,便是番薯了。
然而,当时的吕宋岛,被西班牙殖民,而且西班牙占领军明令禁止将番薯苗带出吕宋岛,如有违者,就地处决。
1593年,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几根番薯苗,运回福建老家,当时陈振龙是将番薯苗与麻绳缠在一起,然后将麻绳吸满水,以此来躲过西班牙占领军的检查,经过七天七夜的海上航行,陈振龙带着珍贵的番薯苗,登上了故土。
幸运的是,这几根番薯苗在陈振龙的精心培育之下,活了下来,长成了大苗。
就在这一年,陈振龙老家福建发生了饥荒,青黄不接,很多老百姓被活活饿死,陈振龙急忙找到了当地的巡抚,尝试大量种植番薯苗,经过短短几个月后,大获丰收,大批的番薯,挽救了数以百计的灾民。
陈振龙晚年,嘱咐自己的子孙后辈,前往中原腹地,如浙江、河南、山东等地方,无偿推广种植番薯的技术,从此,挽救了许许多多的生命。
陈振龙功德无量,为此,人们尊称陈振龙为“番薯之父”,而在陈振龙的老家,人们建立了一个“先薯亭”,来纪念陈振龙。
“此功勋当得比神农。”,郭沫若这般评价陈振龙。
陈振龙心怀天下,为了芸芸众生,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的大无畏精神,鼓舞着后世许多的人们。
[捂眼睛][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