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面对印度在边境的频频挑衅和宣战,中国发起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而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就曾有评价:“如果有谁想和中国陆军开战,那他一定有病!”
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麦克阿瑟又为何会有如此评价?
麦克阿瑟印度频频挑衅英国殖民印度期间,单方面划定了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分界线。
声称该线以南,包括达旺及其北面的门隅地区,均归属印度所有。
随着印度获得独立,野心勃勃的尼赫鲁政府,企图全盘接收英殖民时代遗留下的版图“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一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另一边却在中印边境地带蚕食中国领土。
1954年,中印两国在联合公报中首次公开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双边关系。
尼赫鲁但印度政府却在同一年里单方面修改了地图,并遵循尼赫鲁总理的指示,实施“前进政策”。
印度在边界全线,特别是争议区域,建立边境哨所,加剧了边界的紧张局势。
1959年4月25日,印度军队非法越过了备受争议的“麦克马洪线”,侵入了朗久地区。
28日,印军又对我国塔马墩驻守的边防部队无端开火。
1962年年底,印度军队再次挑衅,在东段与西段边境线上,同时对我国边防部队发起攻击。
印度国防部宣布,将组建第4军团,并任命陆军司令部核心参谋局局长考尔中将担任指挥官。
印度国防部长甚至在公开场合表态:“将不惜一切代价,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
紧接着,他亲赴紧邻中印边界东段的要地提斯浦尔,实地指挥调度。
不久后,印度军队在东段边界明显增强了兵力部署。
几天后,印军第7旅就越过“麦克马洪线”北侧,发起了军事行动。
面对中国政府的多次严正交涉与警告,印度方面非但未收敛锋芒,反而变本加厉。
他们调集了横跨东、西两段边界的共计10个旅的庞大兵力,全面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对印自卫反击战美国陆军上将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发表了对中印战争的评价。
他引用了麦克阿瑟曾说过的一句:“如果有谁想和中国陆军开战,那他一定有病!”
美国远东情报军事中心的霍华德·本杰明,在深入研读战争资料后,亦表达了其尖锐见解。
他直言不讳,将这场冲突称为印度“最为愚蠢的战争”。
究竟是怎样的结果,让大多数美军将领都有同样的看法呢?
面对印度的频频挑衅,毛主席果断下令,在东西两线同时发起自卫反击作战。
东线战场,印军第7旅沿克节朗河右岸发起攻势。
西藏边防部队便集中精锐力量,实施两翼夹击,灵活迁回侧翼,形成有效分割包围,逐一瓦解敌人。
激战后,不仅成功拔除了印军的侵略据点,更实现了对第7旅的全歼。
西线战场,新疆边防部队也对侵入加勒万河谷及红山头区域的印军,发起了有力反击。
他们英勇作战,以少胜多,成功将入侵的印军全部驱逐出境。
在自卫反击行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向印度政府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境问题!”旨在以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发布指令,要求边防部队暂停自卫反击行动,以展现和平意愿。
随后,周总理又亲笔致信尼赫鲁,期望印度方面能对和平倡议给予积极回应。
然而,尼赫鲁却对此置之不理,坚持采取军事行动的强硬立场。
他不仅积极寻求外部军事援助,还大幅增派一线作战兵力至三万余人。
尼赫鲁紧接着,印军在东段的西山口、瓦弄等关键区域频繁发起炮击;
在西段热琼沟西侧,更是增设了六个据点,严重威胁到了中国边防部队的后方安全。
面对印度方面的持续挑衅,中国边防部队再次发起了攻势。
11月18日,边防战士们以闪电般的行动,迅速击溃了西山口地区的印军主力,并乘胜追击,向南深入。
同日上午,西段战线传来消息,斯潘古尔湖地区印军再次发起挑衅。
我方边防部队立即组织有效反击,迅速稳定了局势。
至11月21日,中国边防部队已成功清除,印方在中国实际控制线内设立的多个据点。
不仅全歼了敌方一个旅的兵力,还给予另外六个旅以沉重打击。
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并俘虏了若干印军官兵。
这一系列反击行动,有力挫败了印军的入侵企图,彰显了中国捍卫领土完整的决心。
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那么,对印自卫反击战开始之前,麦克阿瑟为何会说出那番话呢?
这一切,还要从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遭遇的滑铁卢开始说起。
1950年6月,朝鲜半岛陷入战火硝烟,美国迅速集结“联合国军”介入。
参战初期,美军顺风顺水,一时风头无两。
他们鲜遇抵抗,一路往北进抵中朝边境,几乎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然而,士气正旺的美军还没能多享受一下胜利的喜悦,就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展打破了美梦。
自1950年8月下旬至10月初,中方多次向美国发出警告,特别是在美军跨越三八线之际。
然而美方却对此置若罔闻,似乎根本没有预料到中国会参战。
实际上,美国总统杜鲁门心中最为担忧、最拿不准的就是这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介入?”
他亲临威克岛,与长期扎根亚洲,自诩“东方专家”的麦克阿瑟将军会面。
面对总统的询问,麦克阿瑟自信满满,直言中国绝对不会出兵:“如果他们(中国和苏联)在头一两个月进行干涉的话,那将是决定性的。可惜他们错过了这一时机,我们也不必再对他们毕恭毕敬了。”
他认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兵力大约三十万,但真正具备渡江作战能力的不过五六万人。
中国没有空军,而美国已经在朝鲜稳固建立了空军基地。
若中国军队意图深入至平壤一带,恐怕将面临前所未有、极其惨重的损失。
他信誓旦旦向杜鲁门保证:“我们将在朝鲜获得全胜。”
助理国务卿腊斯克。对那场威克岛会谈记忆犹新。
他回忆,在谈及中国的威胁时,麦克阿瑟露出了明显轻视不屑的态度:“我实在难以理解,中国为什么要管这件破事,他们迟早会后悔的。”
杜鲁门面对涉及中国可能参战的尖锐议题时,也是含糊其辞,不做正面回应。
此次会谈,无论从哪个维度审视,都是失败的。
双方甚至未能正视“联合国军”可能面临的挑战,就更不必说关于如何应对的实质性讨论了。
以至于到会议结束后,留下的只有过分乐观的总结。
一心为选票的杜鲁门,甚至大言不惭地向媒体表示:“自上任以来,我还从未开过如此令人满意的会议。”
这番言论,在事后看来颇为讽刺。
9月仁川登陆成功之后,美国上下全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包括麦克阿瑟、布莱德利、艾奇逊及杜鲁门等高层决策者,均将中方的警告视为“虚张声势”,或是宣传手段的一种。
麦克阿瑟更是断言,中国介入战局的可能性几近于无。
他甚至妄言:如果中国真的出兵,那就是自寻死路。
麦克阿瑟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他严重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与潜力。
他心中的中国形象,仍停留在革命前的旧貌。
毛主席是如何成为国家领袖的?又是怎样领导中国取得革命胜利,走向统一的?
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洗礼的解放军,是怎样在革命历程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麦克阿瑟对这些缺乏重视和了解,他毫不关心,甚至不屑一顾。
尽管战前已掌握了大量的情报资料,并通过战俘的审讯获取了丰富的线索。
但麦克阿瑟的情报系统,却似乎未能充分重视这些关于中国军队实力和动向的重要信息。
他完全低估了,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胜利和辉煌成就。
甚至到就在新中国宣布成立前夕,他仍然自负地向国会议员表示:“外界对中共军队的实力,过分‘夸大其词’了。”
他自信满满地断言:“只要出动几百架战斗机,再配上像陈纳德这样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就足以对付中共的军队了。”
在太平洋战争中,麦克阿瑟的确凭借空中优势,战胜了日本。
过去的辉煌胜利和战功彪炳,令他自信满满,不可一世。
他似乎是天真地认为,中国军队也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像日本一样,光天化日之下列着队走进美军的射程之内,然后坐以待毙,等待他们的空袭。
历史终将揭示,麦克阿瑟对美军空中力量的过度依赖与夸大,最终演变为了军事策略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美国难以治愈的“心病”志愿军于10月踏入朝鲜战场后,便迅速施展出了美军闻所未闻的穿插战术。
仅至11月下旬,便迫使“联合国军”的防线全面瓦解。
进入12月中旬,美军主力第八集团军如同惊弓之鸟,自清川江溃退至临津江。
此番撤退距离之远,状态之狼狈,被称“美国历史上最远的撤退”。
面对此境,麦克阿瑟震惊之余,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已与中国陷入了一场未宣而战的战争。
美、韩、英等国的学者在回顾这场战争时,纷纷指出:志愿军通过几次战役,给予“联合国军”以重创。
这一连串胜利,不仅暴露了麦克阿瑟的盲目自信与战略误判,更直接导致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远撤退”与“最大挫败”。
这场战争,是对这位“永不犯错的军事天才”麦克阿瑟,一次赤裸裸的嘲讽。
面对志愿军给予的沉重打击,美国在1951年初两次向盟友发出增援呼吁,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淡回应。
时至同年5月,美军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了两难的境地:
继续作战胜算渺茫,请求盟国增援又无人响应。
长期僵持需要巨大的资源消耗,美国难以承受;
而如若扩大战火,又恐引发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自二战以来,美国还是第一次面临如此棘手的战略困境。
最终不得不采取边战斗边谈判的策略,以期在困境中寻求出路。
战局的不利进展,影响深远且广泛,既动摇了总统的权威地位,也深刻触动了民心所向。
这场未竟的战争,提前为两位美国总统的政治生涯划定了轨迹。
杜鲁门的民意基础,在朝鲜战争的阴霾下急剧缩水,支持率近乎腰斩。
两年内,就由原本的46%滑落至23%,彻底打消了他连任的念想。
反观艾森豪威尔,他敏锐捕捉到了民众对于和平的渴望。
于是靠着“早日体面地结束朝鲜战争”的承诺,成功击败了民主党阵营的强劲对手。
战场上突如其来的逆转,如同狂风骤雨般猛烈,也给美军指挥官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与挫败。
志愿军参战后,麦克阿瑟坦诚说道:“美国军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大对手”。
李奇微也直言:“中国军队来了,我们的灾难也降临了”。
美军士兵的心灵与身体,在这场战争中承受了难以言喻的重负。
他们心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不只是在极端恶劣环境下所经历的煎熬与考验,还有战争的残酷以及令人窒息的恐惧氛围。
尤其是在遭遇志愿军神出鬼没的大规模伏击时,那种恐惧与绝望,实在令人心寒胆战。
美国陆军将领沃尔顿·沃克,甚至对部下说:闻到中国志愿军饭菜的味道就要小心了,因为你不知道他们会在哪里埋伏着。
志愿军进攻时响起的军号与哨声,几乎成为了他们心中抹不去的阴影,一听到就心生烦躁和恐惧。
在这样的压力下,部分美国士兵的心理防线完全崩溃,最终选择了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短短三年的激战,志愿军以英勇之姿,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逼退至三八线之后,彻底粉碎了“世界霸主”不可一世的胜利神话。
美国人虽然被迫接受这一现实,但内心却交织着复杂的情感。
沮丧于战局的失利,忌惮于对手的坚韧,不甘于战败的耻辱,更暗藏报复之心。
这些情绪,也深刻影响了美国后续对华的认知与态度,成为美国难以治愈的“心病”。
参考文献
王祖宁、刘寅龙《最寒冷的冬天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的致命错误》
趣源《戎马半生的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王湘穗、乔良《美国人眼中的“东方之谜”——中国为何出兵朝鲜》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红肩章,绿军装,当时候地表最强的陆军
这场战争是哪位军神指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