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想要拥有健康身体和充沛精力?别忽视脾肾的重要作用!在中医学中,脾被称为后天之本,为我们提供能量和营养。而肾被视为先天之本,就像我们体内的能量罐,储存着生命的能量和精华。如果脾肾功能不好,就会遇到各种烦恼,如胃胀气、消化不良、疲倦乏力等。下面通过一则医案,了解如何调理脾肾。
验案举例
卢某某,男,24岁。2003年10月12日来诊。瘦弱、胃胀气不舒数月。患者自诉数月来体乏无力,胃纳不佳,食后胃胀,神少嗜睡,夜尿遗精。刻症:体瘦面黄,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细弱。
中医诊断:虚劳
中医证型:脾肾虚弱
治法:补脾和胃。
处方:茯苓20g,白术15g,焦三仙各15g,炒莱菔子15g,清半夏10g,陈皮15g,连翘15g,砂仁I5g,川贝母15g,白蔻仁15g,竹茹10g。4剂,水煎服,1日半1剂。
复诊:服药近1周,自觉体力恢复,食欲好转,但夜尿遗精之症未减,故于上方加入补肾固精缩泉之品,以脾肾同治,先后天并补。
处方:党参15g,茯苓20g,白术10g,木香10g,砂仁I5g,鸡内金20g,焦三仙各15g,乌药15g,益智仁20g,川贝母15g,竹茹15g,甘草10g。4剂,水煎服,1日半1剂。
三诊:药后诸症均减,体力渐复,效不更方,仍以本方加减进退,调治月余而愈。
按语
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又是健康之本,故“人以胃气为本”。这是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故五脏六腑中皆有脾胃之气。若脾胃发生病变,必然影响他脏。总之,东垣学说的根本在于强调了脾胃病变是内伤疾病本质的思想。
胡老宗其以脾胃为本的理论,但又不拘泥于此。他认为脾与肾二脏,确实是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而脾胃则是这个资助、促进、影响、因果的“中轴”。脾胃居中焦,是人体阴阳升降运动的枢纽。上焦肺气,赖此以宣发肃降;下焦肾阳,借此以升腾敷布,即其只有借助中焦的升发,才能顺利地伸达于上而布护一身。
脾胃功能健旺,则上下之气承顺输转,阴阳水火彼此协调,机体可守其升清降浊之常。若脾胃功能衰颓,不能正常发挥其斡旋上下、输导气行之用,则当升者无力以升,当降者无力以降,中焦匮乏运转之力而呆钝抑郁,上下失畅达之机而困窒不舒,往往引起整个脏腑(包括先天肾)的功能运动失调紊乱。
故胡老提出“两天并补,以脾为主”的观点,即五脏功能衰减或异常的病变,第一阶段补脾,待脾胃之气渐复,则上下之气才有承顺输转之机,阴阳水火才有彼此协调之能;第二阶段再行脾肾同补,才能达到“两天并补”,协调诸脏之效。如此治疗,体现了脾肾同补、同调的同时以补脾为主的理念。
解读中医精髓
《中医入门大医讲记》
本书包括待诊课业答问篇、中医入门提要篇以及胡永盛教授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篇。待诊课业答问篇,以问答的形式讲述了在学习中医要经历从入门到不断深化再到融会贯通的阶段,应研读四小经典、四大经典、历代医家著作,回答了医者在学医之路的相关问题,并且说明了胡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中医入门提要篇,简述了阴阳、藏象、经络、治法治则、辨证纲要等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篇从胡永盛教授医路历程、临证经历、经典医案等方面阐述了其主要学术思想、临证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值得现在中医学者们仔细的去研读,将中医精髓传承下去。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医入门大医讲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德喜 贾秋颖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