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衡量民族文化是否发达的标准之一。早期契丹族的文学艺术,因受到草原风尚的熏陶,所以具有典型的草原民族风格。随着契丹社会封建化的深入,对汉文化的学习逐渐变得深刻,不止体现在文学上,在其他艺术形式上也开始了大量吸收汉文化,于是便形成了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相融合的特色辽文化。
辽以武立国,建国初期,契丹人文学水平不高,诗句较直白,属直抒胸臆型。辽代中期以后,受中原汉文化影响,诗赋内涵逐渐变得深刻。辽圣宗曾以契丹字译白居易讽谏集,召番臣等读之。
如辽兴宗在辽朝诸帝中汉化较深,经常酒酣赋诗,也用赐诗行为表示对臣子的恩宠。赐南院大王耶律胡覩衰命,上亲为制诰词,并赐诗以宠之。以皇太弟重元生子,赐诗及宝玩器物。有时还特意召宋使钓鱼、赋诗。兴宗曾有自古贤臣耳所闻。今来良佐眼亲见之诗句,体现出了兴宗已讲究运用对偶的句式,并熟练加以运用。
通过对汉族诗词写作方法的学习,吸收了汉族诗人的思维模式,契丹人的感情也由豪放变得温婉、由粗放变得细腻起来。辽人的诗赋此时已语法运用标准、和谐,音韵优美,文学中的汉化色彩渐渐浓厚,用词及寓意已经较辽初更进一步,内涵颇为含蓄,与汉诗已相差无几。
在辽人的诗歌中,耶律楚材所译的寺公大师《醉义歌》,诗句流畅起伏,有更具唐、宋风格。诗中运用的汉人典故,结构工整。耶律楚材对该诗评价颇高,称其可与苏轼、黄庭坚之作并驾齐驱。
少数民族由于有着自己生活的习惯,所以其外部的生活环境和内部的人文素养,使其文化特点较明显。契丹人的生活以游牧渔猎为主,加之北方的严寒环境,使其性格奔放、豪迈、勇敢、坚韧,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这些特征便鲜明体现在其早期音乐和舞蹈中。
早期契丹人经济滞后,生活原始,其歌舞音乐也用来表现他们原始生产生活状态,如其乐器及音乐形式极为原始简单,胡人吹叶成曲,以番歌相和,音韻甚和。契丹原始音乐主要是国乐,用在正月朔日晚上的皇帝宴饮时,和七月十四日的皇帝与军臣宴饮时,以及皇帝在春捺钵的头鹅宴中。
演奏人数有数十人,乐器是小乐器。这是契丹族根据自身的民族特点,来设置的音乐来庆贺本民族的节日。国乐还包括诸国乐,主要是用于他国使者来辽国进行朝见时,在宴饮活动中进行演奏,也有在皇帝的头鱼宴中,让他国演奏的民族音乐。
再如鼓吹乐,也被称作短箫饶歌乐,作为出兵征战时鼓舞士气的军乐,在辽国必不可少,同时也将其用于杂礼中。辽杂礼,朝会设熊羆十二案,法驾有前后部鼓吹,百官卤簿皆有鼓吹乐。
在库伦旗一号辽墓中绘有出行图,气势磅礴,在竹架上有五个联结在一起的大鼓,分别有五个气宇轩昂的鼓手,叉手而立。可见当时在军马出行时,鼓吹乐应是普遍应用。横吹乐,也称军乐,与鼓吹分部而同用,皆属鼓吹令。多用于军乐当中。
虽然这些音乐形式较简单,但仍能表达出早期契丹人热爱生活的美好心情。契丹建国前后,由于多次俘掠中原,每次都会从中原掠夺一些百工技艺,其中也包括音乐文化。他们将其吸收到本民族音乐当中,并恰如其分的应用到本国的庆典和祭祀活动中。中原汉族音乐与本民族音乐融合后,构成了别具特色的音乐体系。
细腻丰富的汉化音乐,大部分是从中原汉乐中吸收而来。如雅乐,是太宗时期从中原吸收而来的,属于上层的宫廷音乐。圣宗以后,雅乐广泛用在一些皇室礼仪中,如尊号册礼、册皇太后礼、册皇太子仪等。此外,辽初还承袭了唐十二和乐,用来作祭祀的音乐。
国家机构完善以后,受汉文化影响,辽国的音乐也分门别类,由粗犷单一转变为细腻丰富,并健全了礼乐制度。契丹的舞蹈种类较多,早期的舞蹈较为原始,大都体现其豪迈、奔放、节奏感强的特点。契丹族早期的舞蹈没有复杂的动作,只是伸缩手足,但节奏感特别强,表现出其简单、古朴的民族情感。
弓箭舞,是契丹人在长期的打猎生活中所创作的舞蹈,以此来祝贺打猎时节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北京房山云居寺塔正南面绘有弓箭舞的图,一男子身着披肩,下穿围裙,向后飘拂,裸腿;一手拿箭,一手持弓,生动体现出其打猎时的欢快场面。
再如假面舞,也是契丹族原始的舞蹈之一。指的是人们带着假的人或动物面具进行舞蹈,其渊源可能与原始萨满教带面具这一习俗有关。北京房山云居寺白塔西南面浮雕绘有假面舞,一男子戴有似牛的假面,一手举于头顶,一手反背在后面,进行舞蹈。
契丹建国以后,从中原吸收一些舞蹈元素,增加了自身的舞蹈特色。细腻丰富的契丹汉化舞蹈。如致蓬蓬舞,从中原引进的舞蹈,是一种抒发情绪和感情的自娱性舞蹈。在北京的房山云居寺塔东南浮雕图中,就有类似的舞姿,一人面立,一脚微曲,一脚踢起,作舞蹈状,胸前有一立鼓,两臂与肩一平,用杖敲鼓,身上服饰、衣带都飘起。又如莽势舞,基本是改编唐代的舞蹈模式而成,其特点是节奏舒缓,形体动作较大,舞姿较优美。
剑舞,中原的传统舞蹈。传入契丹后,在剑的长度上和舞剑服饰上,融合了本民族的特点。北京房山云居寺白塔正南面浮雕绘有舞剑图,一男子上身裸,下身穿裙,裙身在舞蹈中向后飘摆,一足向前迈进,一足向后蹬地,双手都持短剑,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再如羽人舞,具有明显的中原舞蹈特征,类似飞天,动作宛转优美,情感表达细腻。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中的飞天图,和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塔石雕飞天图等,都是以传统的飞天形象,汇入到契丹的舞蹈艺术中,身披长带,随风而行,栩栩如生地体现了汉契舞蹈交融的场景。
戏马,指的是马术舞蹈,类似杂技的一种,在唐代较为盛行,辽本就善于骑马、驯马等,所以,此舞传入辽国之后,也受到辽国人士的喜爱和重视,经常在礼仪庆典之后进行,如在辽册皇后仪之后,呈百戏、角觝、戏马较胜以为乐。主要的表演形式,是一女子站立于奔跑的骏马之上,双手持杖,来回击打在空中的圆球。难度相当大。
总之,契丹的舞蹈,是融合诸多民族的元素舞蹈发展而成的,尤其是汉族舞蹈元素的加入,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国乐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