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蹴鞠的渊源,我们可以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古代文献中获得一些相关的信息,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把蹴鞠的起源归纳成两种观点,一则为“黄帝说”,一则为“战国说”,目前绝大多数学者比较支持后者。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中有:“黄帝擒蚩尤‘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这样的记载,表明在我国黄帝时期已经有“鞠”这个物品了。古籍的记载是蹴鞠起源于黄帝最为有力的证据。但是,黄帝本身就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所以蹴鞠黄帝说中演绎的成份更多一些。
“蹴鞠”一词,最早被记载于《史记 • 苏秦列传》,苏秦在游说齐宣王时对于齐国都城临淄有过这样的描述:“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这是最早关于蹴鞠的详实记载。从文中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在齐宣王时期蹴鞠就已经在临淄地区,甚至更广范围内普及开来,已经成为普通民众十分喜爱的娱乐项目。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出其它新的关于蹴鞠起源的证据,所以认为蹴鞠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的临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蹴鞠的发展古代蹴鞠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是在汉代。汉代参加蹴鞠活动的社会层面很广泛,首先是不少君主喜爱蹴鞠。但此时蹴鞠的性质是军事训练,皇帝喜爱蹴鞠是为了增强士兵战斗力、加强军队作战能力的需要,这是由当时的政治、军事原因决定的。
汉王朝疆域与北方的匈奴接壤,时常发生战争,需要作战勇猛的将士保家卫国,“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蹴鞠作为“习手足”的一种军事技巧训练,可以强身健体,鼓舞士气。
《景福殿赋》记载:“僻脱承便,盖象戎兵”,说明了军队将士在蹴鞠时的激烈程度,像打仗一样,竞技性很强。《许昌宫赋》曰:“御座于鞠域,观奇才之曜晖”,说明蹴鞠作为主要的军事训练手段,皇帝非常重视,常常亲临检阅,足见其在军队训练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汉代皇室蹴鞠既有军事训练的性质,也是对抗性的技能活动,具有竞技性的特点,因此蹴鞠比赛设有执法官。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记载了蹴鞠比赛中的执法者,廷尉的左右平是执法官,左右平是廷尉的副手。长和平也是执法者,是执行规则的正副裁判。
汉武帝在平定西域后,俘虏了一个擅长蹴鞠的胡人,身长善跃,技艺非常精湛,汉武帝将其带回宫中以满足自己蹴鞠的爱好。这也许是历史上最早引进的外籍球员了。西汉刘向 《别录》 中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刘歆 《七略》 也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明代陈继儒 《太平清话》 曰:“蹴鞠始于轩后”,即轩辕黄帝。从上述记载中不难发现,蹴鞠从一产生就与社会上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宋时期是蹴鞠大发展的时期。在唐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作鞠(球)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一是鞠(球)的球壳由两块皮缝制变成八块皮缝制,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在球壳内以动物膀胱取代了内塞毛发之物,“嘘气闭而吹之”,变成了可以充气的球了,这是一项极具想象力的创意。
唐代蹴鞠的踢法可以分为有球门和无球门。有球门的踢法虽然还是以分组对抗来进行,但不再强调同场对抗,而变成了隔网对抗;鞠的改进和玩法的变化,唐代的女子开始广泛参与蹴鞠活动。女子蹴鞠以踢的高,踢的花样多为胜者,这种玩法称“白打”。
唐代是蹴鞠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时期,皇室蹴鞠有了长足的发展。唐时皇室活动盛行马球,所以蹴鞠和马球球场合用。《文宗本纪》记载:“开成四年(839)二月,幸勤政楼观角抵、蹴鞠”,说明勤政楼正是皇帝、大臣们观赏蹴鞠的场所之一。
唐代,皇室蹴鞠的活动日益增多,专业的蹴鞠艺人属教坊管理,在重要节日及皇室宴会上都会有蹴鞠表演活动助兴,尤以清明节前的寒食蹴鞠最具代表性。唐史籍记载,皇帝也经常观看并参与蹴鞠活动。
王健的《宫词》曰:“宿妆残粉未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韦庄在《长安清明》曰:“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这都是描述在当时的民俗节日——寒食节,皇室进行蹴鞠这一娱乐活动的情景。“白打”即无球门、人数均等的两队对踢的一种103蹴鞠方式。
一群宫中的女艺人在花草丛中蹴鞠玩乐,为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在寒食节奉献精彩的表演,其性质肯定是娱乐性的。另外“月灯阁为蹴鞠之会”“幸勤政楼观角抵、蹴鞠”等重大节日举行的皇室蹴鞠活动,都是供以观赏、休闲娱乐的活动。
《资治通鉴·唐僖宗纪》记载了唐僖宗的蹴鞠爱好:“好蹴鞠、斗鸡,与诸王赌鹅,尤喜击球”,唐僖宗以蹴鞠、斗鸡、马球及赌鹅作为平时娱乐消遣的重要活动。唐代皇室蹴鞠的娱乐性,为宋代皇室蹴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今陕西西安大雁塔以东月灯阁为唐长安城举行蹴鞠之处,故有“月灯阁球会”之称。按唐代惯例,新榜进士,朝廷都会为他们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就有月灯阁球会。 《唐摭言》 中就有月灯阁球会的记载:“咸通十三年(872)三月,新进士集于月灯阁为蹴鞠之会”。
蹴鞠发展的鼎盛时期宋朝一度太平,蹴鞠也有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鞠(球)制作工艺又有了改进。球壳由“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为“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为“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足见宋代鞠(球)制作工艺之高。
宋代,蹴鞠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宋代,蹴鞠不再是军事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是一项重要的具有表演性、技能性的皇室文化娱乐活动,被列入了各种皇室宴会之中。作为皇室宴会的蹴鞠表演,叫筑球。比赛者分成两队,人数对等为十二人或十六人,进行单球门蹴鞠表演,两队人称筑球军。
在《宋史·礼志》和《宋史·乐志》的记载中,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均有蹴鞠表演。“每春秋圣节三大宴……第十二,蹴鞠”,其中有筑球军表演;在招待外宾的宴会上,也有“筑球军三十二人”的表演。可见,在皇室各种盛大的节日宴会中,几乎都有蹴鞠表演,这进一步反映了皇室蹴鞠的表演性特征。
宋代手工作坊制作的鞠(球)已多达四十个不同的品种,而且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特点。鞠(球)制造业的兴盛表明社会需求量巨大,这也正好反映出宋代蹴鞠发展势头正颈。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白打最好的描述,可以用身体很多部位颠球,并完成多个既定的套路。蹴鞠已经成为宋代人们最为主要的娱乐健身项目。
宋代皇室蹴鞠蓬勃发展,各种节庆活动如册命亲王大臣、对外使节宴会、节日庆典、皇族生日、锡庆院宴会、诸王赐会等,都有蹴鞠专职艺人进行演出。《宋史·礼志》和《宋史·乐志》中均记载过蹴鞠专职艺人;《武林旧事·干淳教坊乐部》中还记载有蹴鞠专职艺人的名单以及场上分工。
历史名人高俅就是因球技高超,陪侍宋徽宗踢球,后被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当了高官。这说明蹴鞠在宋代是一项时尚的、主流的运动项目。蹴鞠在民间发展也十分兴盛,也颇具专业化程度,还出现了专门靠蹴鞠来为生的专业人员。在宋代还出现了专门的蹴鞠团体,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名叫“齐云社”,又称“圆社”。
结语明代,太祖朱元璋开始明文禁止蹴鞠。蹴鞠的社会性虽然逐步缩小了,但是皇帝、贵族喜欢蹴鞠的习俗仍沿习了下来。明《宣宗行乐图卷》中的蹴鞠图像生动地描绘了皇室蹴鞠及蹴鞠场所这一历史画面。
蒋之翘《天启宫词》序的史诗记载:“青红锦地衣光,秘殿安排蹴鞠场。却见背身惊蹋送,彩珠偏打御肩旁。”虽未指明具体的宫殿,但证实了明代皇室内有专门的蹴鞠场所。明末清初文学家、历史学家、考据学家朱彝尊在 《日下旧闻》 中也记载过北京皇宫御苑蹴鞠球场,“广六合以为宅”,即是对蹴鞠场所宏观建筑的描述,充实了皇室蹴鞠的文化史料。
皇室蹴鞠性质的演变纵观蹴鞠历史,由于各朝皇帝、文武大臣对蹴鞠的喜爱,使得皇室蹴鞠既具有竞技运动的特性,也具有娱乐的性质。从产生、发展、高潮、衰落等各个阶段来看,其性质不仅与社会历史的变迁,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各有不同,也与各朝君王的喜爱、重视息息相关。皇室蹴鞠从汉代的军事性、竞技性,演变为唐代的娱乐性,逐渐发展成为宋代的表演性、技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