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林:如何面对当前的困难?从三种不同的苦,体会苦与乐的辩证法

秦功彦 2024-07-06 03:21:40

苦,本是一种味觉。大约来自于神农尝百草,故从艸。引申到身体和精神方面,便用来表达一种广泛而不安的人类感受:痛苦、贫苦、艰苦……

苦,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比如苦味的食物、贫苦的生活、痛苦的精神……

苦,既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又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感受苦,通俗地说法又叫吃苦。

比如苦味的食物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有人就好这一口,体味苦中之乐。有些苦是不得不吃的,比如生病了必须吃某种苦味的药才能愈。所以有“良药苦口利于病”之说。

吃苦,不止于这种口舌之苦,还有一种生活之苦。与口舌之苦不同,是没有人愿意吃生活之苦的。但特殊情况下又不得不吃。对中国人而言,有两个例子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历史中。

例一:在旧中国,中国人民不但要受土豪劣绅的剥削,还要受封建官僚的压迫和殖民侵略者的蹂躏。人们为了活命,放弃人格的尊严,跪在地上以求得一口吃食,像牲畜一样地苟延残喘地活着。

例二,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为了过上好日子又不得不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和来自帝国主义的威胁与封锁,虽苦却挺直了腰杆,拾回了尊严。

聪明的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我在叙述这两种苦时已经用了不同的词句和投入了不同的感情色彩。的确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苦。

旧中国,对占总人口数90%的劳苦大众而言,吃苦是被迫的、屈辱的、没有尊严的苦。

新中国,对占总人口数90%的劳苦大众而言,吃的是自主的、奋斗的、有尊严的苦。

这两种苦都不得不吃,区别在于屈辱的苦被动,奋斗的苦主动。前者,吃苦到不能再忍受时就奋起反抗,所以有了革命,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使劳苦大众站立起来,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后者,面对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必须吃苦,必须奋斗。到不能忍受时就反思,所以有了改革,调整了政策和策略之后继续奋斗直到摆脱贫困不再吃苦。

为什么在回忆旧中国和新中国这两种苦时,网媒上有不同的说法还争得面红耳赤、恶语相向呢?大家别忘了还有百分之十的人。旧社会,这百分之十的人就是对百分之九十的劳苦大众施加苦难的那部分人,他们的感受与翻身得解放的百分之九十的劳苦大众的感受当然不同。加之我们在吃奋斗之苦的过程中工作上的失误,把不该划入的另一部分人也划入到那百分之十里面去了。

所以,翻了身的劳苦大众在回顾新中国初期艰苦奋斗的岁月时,觉得苦中有乐,那是一种有尊严的乐,是一种站起来的乐,是一种当家做主的乐。虽然吃得不好,有时还吃不饱,却反而生出一种豪气来。而被划入那百分之十的人而言,那就成了实在的苦,关键点在于他们也阶段性地被迫失去了部分尊严,受了些屈辱。

改革开放最有意义的一点便在于,使百分之九十的人和那百分之十的人都具备了相同的尊严。这就是有人把改革开放称为第二次解放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所有中国人不再分成两类人,而都成了人民的一员,都具有了同等的人格尊严,都以同等的资格参与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一穷二白走向世界第二。

但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会出现贫富差距,政府的作用之一就是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调节分配制度尽可能不使贫富过于悬殊,所以才有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扶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

绝对贫困消除了,相对贫困还存在,而且会长久的存在。世界上还没有消除相对贫困的先例,所以才有了社会基本保障机制的建立,即保障每个人基本可以吃饱。吃饱由国家保底,吃好那就只能靠自己奋斗。

现在叫苦的人,主要是相对贫困那部分人。他们的苦与旧社会屈辱的苦和新中国初期奋斗的苦不一样,相对贫困的苦是看着别人吃得比自己好时那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的苦。

假如,按照收入水平一个社会可以分五个等级。除了最高等级,其它任何等级都会因为有比自己吃得更好的群体而觉得自己是相对贫困的,是觉得自己在吃苦的。只是最底层的人感觉苦的面要大一些,如果能对社会有一个恰当的、正确的认知,这种苦的感觉是可以减轻甚至消除的。

什么叫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呢?那就是到今天为止的任何社会贫富均等都是相对的,贫富不均等是绝对的。旧中国和新中国的最大差异是,旧中国认为贫富悬殊是合理的,富欺贫是正当的,所以富人压迫穷人是制度性许可的。新中国认为贫富悬殊是不合理的,以富欺贫是不正当的,富人压迫穷人是制度性不许可的。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均富,不是均贫富!均富就是每个人都富,每个人都财务自由。经济上平等,政治上自然平等。也就是说,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消除贫富悬殊,但这需要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当下做不到。

我们心地坦然地接受当下做不到均富,很长一段时间都做不到。贫富差距长期客观存在,要改变自己处于贫富差距的下端地位,除了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社会制度不断优化外就是个人努力。在当下中国社会,你只要通过努力给社会做出了真真切切的贡献,社会是不会亏待你的。当然,遇到了社会变革,自己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比如遇上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下岗潮。也不乏从这种社会阵痛中通过个人奋斗走出来的人。社会趋势面前,抱怨是毫无意义的。

到今天为止的任何社会制度,都只能给社会成员提供机会均等,不会直接提供财富均等,最多只能保底。比如当下中国,任何人都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个机会是均等的。有人说家庭背景对孩子有影响,是的。但记住对任何人而言那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考不考得起大学,决定权在自己手里。考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环节,进入社会后的许多环节,道理和这个是一样的。

我们观察地面,微观上看,地不平;宏观上看,地是平的。社会只能保证宏观上人人平等,不能保证微观上人人平等。微观上能争取到自己认为的平等,要靠自己努力。努力除了增长才干外,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抓住战略机遇也是努力的范畴。所以,当自己为不平等而苦恼时,首先问自己是不是足够努力了,其次才想是不是社会的原因所致。毕竟改变自己比去改变社会容易得多。即便需要改变社会,那你要做出比改变自己更艰辛的努力,你要成为改变社会的一员。归根结底,还是自己要努力。

本文说了三种苦:屈辱的苦、奋斗的苦、相对贫困的苦。

细品这三种苦,第一种苦,那是真苦,其中没有丝毫的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已经制度性地消灭了这种苦。

第二种苦苦中有乐,比如的青年人都要参加高考,天天刷题苦不苦?苦!但这也叫奋斗的苦。当你金榜题名的那一天,所有的苦都被成功的喜悦所取代。这还是侧重表现为个人奋斗,如果为国家、为民族奋斗而吃苦呢?那吃苦的过程本身都充满着幸福。

比如走过长征路的红军战士,苦不苦?苦!那简直是艰苦卓绝!但他们心里有个新中国。当新中国成立时,苦都被幸福和喜悦所代替,这时回忆吃过的苦心里是甜的。

又比如我们老一代的航天人,在戈壁滩上奋斗,寒冷和着饥饿苦不苦?苦!一旦卫星上天,所有的苦都被喜悦和幸福代替,这时回忆吃过的苦心里也是甜的。

在90%的翻身得解放的劳苦大众那里,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吃的苦就是这种感觉,中国成功了,他们吃的苦值了!成功的乐代替了苦。

上文已经说过,第三种苦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消除,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缓解和消除。如房贷车贷压力山大的苦,苦到不想结婚生孩子了!贷款,还是要交首付吧?能交首付,说明你还是有钱嘛!如果选择租房,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而不买车,不就没有两贷压力了吗?付首付的钱用于生活,压力就没那么大了嘛!换句话说。为什么自我条件暂时不允许买房买车时非要买不可呢?从俗心理加虚荣心嘛!另外,还贷压力为啥不会变成努力奋斗的动力呢?

说白了,第三种苦本质上不是真的苦。多半是一种心理不平衡,觉得人家有自己没有不公平,叫做苦恼而不是苦难。所以有这样一种现象:贷款买部豪车,一边显摆一边叫苦。苦恼,就是一种情绪,苦难那是一种生活。既然是一种情绪,就有消解情绪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端正社会认知和加强自我奋斗,不要动辄抱怨,期望天上掉馅饼。社会上天天呼吁什么什么都免费,什么什么都平均的那帮人就是这种。既要躺平,又要吃香喝辣,再富裕的社会也要被吃垮。古人云,知足常乐。生活上知足,第三种苦就会变成乐。

对当代人来说,真要比主动吃苦,都比不过我们老一辈革命家,他们拿生命去给我们换和平和幸福。所以,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真要比主动吃苦,都比不过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他们用生命给我们换强大和富足,但他们却没机会享受他们奋斗的成果。真要比主动吃苦,也比不过我们的边防战士,他们拿生命给我们换和平与安宁,自己却长年累月地守卫在高山或海岛的哨所。

想想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叫苦,怎么好意思叫苦?况且,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要想得到幸福必须有吃苦的胆量和精神。只不过今天的人吃苦的形式不同罢了,比如灯光下苦读、运动场苦练、实验室苦研、边境线苦守,工厂里苦干……今天中国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苦干、实干加巧干干出来的,绝不是咿咿呀呀抱怨出来的,绝不是吵吵嚷嚷争论出来的。叫苦,是弱者的表现,没格局!没出息!可怜巴巴!

归纳一下吧:屈辱之苦是真苦,没有乐。好在它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决不能让它再来。奋斗之苦也是真苦,但苦中有成功的希望,希望就是快乐,即苦中有乐。相对贫困的苦不是真苦,它是一种苦恼的情绪,通过调节可以缓解和消除——知足常乐。要彻底消除包括相对贫困之苦的所有苦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推动中国社会早日实现均富,但这必须要每个人都投入其中、努力奋斗!

这就是苦与乐的辩证法!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王常胜,为本平台原创作品,欢迎朋友们留言交流,一起网聚智慧、网聚人气、网聚力量。

0 阅读:0

秦功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