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土家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198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当选德国(欧洲)宗教史协会终身会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是古希腊哲学的著名代表,而且在整个西方宗教与哲学思想发展史上都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原名为阿里斯托克勒(Aristocles),少年时因其体育老师有感他身体强健、前额宽阔而让他改名为“柏拉图”,其希腊语即“宽阔体魄”之意。他早年师从苏格拉底,被其恩师视为“在梦中见过的天鹅”。师生之间经常以“对话”形式促膝常谈,苏格拉底习惯“述而不作”,没留下文稿,其许多闪光思想都因记录在柏拉图的“对话集”中才得以传世。
“对话”这种文体在柏拉图的著述中得到最典型的体现、最充分的发挥。他的著作都以对话体写就,其留下的几十篇“对话集”也使之成为西方哲学家中能给后人提供第一手材料的第一人。他的对话写得优美典雅、脍炙人口、给人启迪,当今政治、文化、思想上的“对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与其他古代先贤充满哲理和睿智的“对话”。我们已进入了“对话时代”,重温柏拉图的对话,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思绪和希望。
在经历了十二年的海外游学后,柏拉图回到故乡,于前387年在雅典城外纪念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Academus)的墓地建立了其讲学授徒的学园,此处包括附有花园的一座运动场,从此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所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学院”。柏拉图创建的学园曾延续达九百年之久,直至529年才被迫关闭。不过,自柏拉图始,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Academy)就以“阿卡德摩”这一词源为其名称。柏拉图的“阿卡德摩”学园作为学院或科学院的名称已习用至今、广为流传。
本来,柏拉图创办学园的目的是讲述治国术,旨在培养政治人才。他有着做“帝王师”的抱负,希望在其追求实现的“理想国”中有“哲学王”的治理。这一实践虽有点效果,其弟子中也不乏参政从政者,但其追求的政治理想并没有获得其理想意义上的成功,鲜有“政治家成为真正的哲学家”,而哲学家亦大多被挡在政治之外。与之相对比,柏拉图所从事的哲学事业却获得开拓性的进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其对哲学思考加以系统化、体系化的努力,以前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哲学”概念在他这里真正成为“哲学”理论和思想体系。所以,黑格尔说:“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在哲学上提出了“理念”(Idea)观,由此引出西方思想史上的“唯心论”(Idealism)传统;其实,按照柏拉图的本意,此词应被理解和翻译为“理念论”或“理想论”;他认为辩证法就是“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达到理念”,从而创立起理念(唯心)辩证法体系;此外,他还将其“理念”应用到国家学说,由此构建了“理想国”的政治哲学模式。这样,柏拉图的哲学构思成为了西方哲学中延续至今的一条主线。不过,“理念”之表述乃是黑格尔的尽情发挥,若按柏拉图的本意,其基本观念则为“相”与“型”之思。可以说,柏拉图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相”的相论或相思维传统。
在宗教思想上,柏拉图率先提出了“神学”(Theologia)一词,从而使人把对“神学”的原初认知定位为对“神”(theos)的“言述”或“逻辑表达”(logos)。他想借用“神学”来诗意般地描述神、神话式地谈论神,实际上曾形成诗化哲学与神学美学的最原始、最朴素的交织。他还在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神的“完善” 和“不变”这两个基本特性,指出若以神之“善”来谈论神,就能看到神的美好、智慧、善良和一切与之相似的性质,因而可以从神为“最好”来推断出神的“完善”;若以神之“恒一”来观察神,则会感觉神的自有永有、始终如一,因而可从其“不动”、“如一”来概括出神的“不变”。柏拉图在此进而推出了西方宗教哲学史上的第一个神之存在的证明,他以神与作为“第一性”的灵魂之等同而将神与人之主体相关联,又以宇宙和谐有序与神之存在的奥妙来使神与世界客体相沟通。为此,他甚至以神乃“造物主”(Demiurge)、“巨匠”或“确立秩序者”来说明一切自然存在都是通过神的影响或作用而被创造出来,源自神的构思。当然,柏拉图亦通过其“理念观”而体悟到神的形上、超越意义,把神的本质与理念的本质相提并论。在超越与实在、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之间,他还想到了一位“中介者”的意义,这也为此后西方神学的发展留下了伏笔和想象空间。
柏拉图在其学园培养了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学生,两人虽是师生关系,却风格迥异,各成大道,并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我们谈到奥古斯丁与阿奎那、康德与黑格尔的思想之比时,往往会蓦然回首,看到在西方哲学之源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双峰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