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老石板
闭着眼睛也能描绘出的十字街头
来来往往是人们常说起的故事
可就是在这我们熟知的老街背后
有着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
有人从这里走出去
也有人回到故乡寻觅老城的另一面
张越霞故居
寻觅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张越霞故居。1910年,张越霞出生在浦阳街道后街尽头寿春园的一个普通农家。开明的家风让她在当时封建思想下也依旧可以不裹小脚不打耳洞。作为当时第一批念书的女子,张越霞10岁入学县立小学,转学后成为浦江启文女子小学第一批毕业生。在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张越霞勇敢地在一个封建肆虐的年代登台演文明戏,带头剪去长辫,甚至不顾世人的眼光退掉娃娃亲,宣传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的先进思想。大革命时期,张越霞回到浦江,走街串巷向乡亲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感受,用质朴的描述感染听众,甚至秘密组织了一批革命同志。在她的影响下,当时的浦江革命力量逐渐壮大,为后来更广泛的运动留下革命思想的根。1927年,张越霞凭借自身的优秀成为了当时浦江县妇女协会负责人,并在当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长达几十年的革命,她始终保持着热血丹心,兢兢业业地完成着党交给自己的任务,即使在被捕之后也依旧坚韧忠诚,牢记革命使命。1939年,张越霞调任至中共南方局,在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身边工作,一年后跟随丈夫博古前往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张越霞的这一生在浦江的时间并不很长,但是留给浦江的影响却很深远。她在艰难的时期,带头解放当时浦江妇女的思想与禁锢,引领着当时的女子向前走去,也在革命抗战时期践行自己的使命,矢志不渝。项荒途故居从烽火岁月里走出去的不只有张越霞。在浦阳街道的兆丰村,也有着一位革命烈士。普通的小木屋,一张桌子一扇小窗,项荒途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用文艺为抗战服务。在抗战爆发之后,项荒途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回到浦江发展了一批民先队员。1938年项荒途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绘画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来年春回到金华,在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委员会领导下,从事抗日文艺宣传工作。在一个尚且担心温饱的年代,他的父亲十分支持项荒途的学业。项荒途画版画需要木材,父亲便砍了自家的果树背到金华,就这样默默支持着儿子的创作。在故居里有一扇由门改成的窗户。这就是当初项荒途回到家乡创作每次遇到搜捕时的逃生门,隔壁的老人听到反动抓捕队的声音,便敲敲隔板,知会项荒途赶紧撤离。项荒途离开浦江的时候年纪不大,但是他对当时青年留下的影响是深刻的。在他的启发和鼓舞下,一大批青年产生了参加救亡运动的积极性和革命觉悟。1942年冬,项荒途受组织派遣自苏北回浙东,途经盐城遭日本侵略军杀害。浦江县博物馆时间流转,走过老街,看着过去的宗祠变成博物馆,展品无数,内心在感慨历史的奔涌还有岁月的变化。浦江县博物馆坐落在城市的闹市里,老旧的房梁与屋瓦诉说着成为博物馆前的故事。博物馆以张氏宗祠为主体在外围新建现代化的博物馆。这座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博物馆展览着浦江的过去,是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也是以前人们生活生产的用品和工具,这些展品都诉说着浦江人民在农耕社会的艰辛与辉煌。浦江县非遗馆除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非遗也是这座城市不可缺少的文化组成,一侧是高楼广场,另一侧古朴的低矮屋舍里展示着浦江的非遗文化。从无人不知的板凳龙和豆腐皮到鲜为人知的麦秆贴画和剪纸,看过夜幕下舞龙盛况的人们是否也看过用麦秆剪贴而成的金灿灿的清明上河图。非遗馆前身是严家廿四间,这座清朝的古老建筑如今已成为展现浦江独特魅力的景点,一砖一瓦一窗台,处处体现着乡愁与追忆。浦江这座古城从这条熟悉的路上走出去的人带着满腔的热血与情怀奔赴前方又带着无数的思念回到家乡留下英雄的故事每条熟悉的石板路背后是那些不被人熟知的故事与逐渐遗忘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