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近日共同发布《2024—2033年农业展望》报告,对未来10年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农产品等市场前景进行全面分析。
发展中国家继续在全球农业渔业市场活动中唱主角。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过去20年间成为驱动农业、渔业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且在未来10年仍将保持这一态势。20年来,农业、渔业商品的需求上升主要受中低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的驱动。同时,这些国家也通过科技创新和资源挖潜加速了自身农渔商品的生产和供给。在这些原因的驱动下,国际农渔消费和生产的重心都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也导致全球农渔商品贸易规律发生相应变化。
由于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各国对农渔市场的影响力也不尽相同。报告显示,中国在过去10年贡献了全球农渔产品需求增量的28%。而在未来10年,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凭借人口的快速增长,有望到2033年在全球农渔产品需求中占比达31%。报告指出,全球对于农渔产品的需求在未来10年内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需求的增加主要来自中低收入国家。全球食品消费在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的驱动下,将保持1.2%的年增速。
技术应用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密度下降。报告预计,随着科技进步逐渐取代土地开垦成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基础,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望在未来10年内下降。但随着农业总产量的增加,农业直接排放将相应增加5%。农业产量的增加主要通过现有耕地生产力的增加实现,牲畜和鱼类产量的增加也将主要得益于技术加持下的生产力提升。报告还指出,尽管技术进步带来的产量提升主要由中低收入国家贡献,但生产力不足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对农业收入和粮食安全都有负面冲击,也迫使有关国家不断增加对食品进口的依赖。
除了生产环节的技术升级外,运输、销售和消费环节的浪费减少也将有效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通过模拟场景预测,到2030年,全球食品损失和浪费如果减半,可使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4%,营养不良人口减少1.53亿人。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需要消费者和生产者作出重大改变。
运转良好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对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报告指出,按热量计算,全球有五分之一的农产品进入国际贸易市场,而偏远地区民众通过嵌入农产品全球价值链,自身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未来,随着农产品贸易比例逐渐恢复平稳,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农产品总量将增加。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北美洲、欧洲和中亚地区都将进一步强化自身作为农产品主要净出口国的地位,亚洲和非洲的净进口量也将持续增加。农产品国际贸易需求的增加凸显了交易市场运行良好、贸易体系保持稳定的重要性,只有贸易正常运转,才能确保全球人口的食物供应和营养成分充足。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间的食品消费趋势差异巨大。报告显示,低收入国家未来10年内的平均热量摄入增幅仅有4%,预示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关于消灭饥饿的目标到2030年无法完成。上述国家面临的收入不足问题,也导致其食品消费无法向营养更丰富的动物制品、海鲜、蔬菜水果过渡,只能保持对主食的高度依赖。在低收入国家还在继续为果腹挣扎的同时,高收入国家正在为更佳的自身健康和更好的环境效益主动调整食物消费习惯。对比之下,可见世界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食品消费方面也十分突出。 (经济日报记者 梁 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