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粽子,出土于700多年前的一座南宋墓

菜琪齐 2022-06-03 12:06:35

墓里的粽子,真正的粽子,真正古代的粽子……

《盗墓笔记》剧照

熟悉《盗墓笔记》的书迷都知道“粽子”在书里面的涵义。“粽子”在小说里不是祭祖的节日食品,而是盗墓者的暗语、黑话,意思是保存完好没有腐烂但已经尸变的尸体。“粽子”的种类甚至细化到7种之多:分别是大、老、干、血、肉、霉、女,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超强想象力。

之前南派三叔还出了《盗墓笔记》为主题的联名的粽子礼盒,把大IP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可见“粽子”和墓之间有着不可描述的微妙关系。

但是,小说终究是小说,只是文人的虚构,与实际中的考古完全是两码事,真正的考古中根本没有这样的“黑话”。不过在严肃的考古中,墓里还真的出土过粽子,真正的粽子,真正古代的粽子——

1988年,在江西德安发现了一座南宋墓,墓主人周氏右手持有一根桃枝,上面就系了两只粽子。这一对粽子,距出土时已有715年的时间,是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粽子实物。

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最古老的粽子

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为南宋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通判吴畴之妻、前宁国府通判国史周应合之女,入葬年代为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

墓志盖拓片

墓志拓片

墓主周氏为隆兴府武宁今江西(省武宁县 ) 人 , 曾封安人。安人是宋代所定命妇的封号, 自正、从六品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母封之。

用粽子作为陪葬品,可谓首见。根据专家推测周氏墓中有粽子的原因 :一、墓主死于四月初十,大殓时正值端午节前夕,可能生前爱吃粽子,故放入棺中以供享用;二、粽子早时有祭奠之意,故放入棺中以示哀悼;三、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故放入棺中以作礼品。这两个粽子对研究我国古代民俗及民间食品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出土的槲叶包

还有出土时间更早的疑似粽子的文物,比如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出土的槲叶包。以槲叶包裹食物的形式,在中国北方山区常见。河南豫西伏牛山、桐柏山一带有制作食用槲叶粽的传统。

槲叶粽即是用槲叶包上有黏性的黍米或糯米,蒸煮而成,带有特殊的浓郁香气,也称“槲包”。每年入夏,端午节前,山民纷纷入山采摘槲叶,制作槲叶粽子,槲叶背面带有绒毛,使用之前需要去除绒毛,然后用秸秆或是草茎捆扎而成。

八号墓出土的槲叶包裹,槲叶经过加工,里面主要为稻谷和黍,并且槲叶包主要被置于案上,应该是作为食物形式的随葬品,推测为粽子或是粽子的雏形。可能出于作为随葬品的原因,其所包含的是带壳稻谷和黍粒,外形完整,应未经过烹煮。而槲叶粽的出土直接反映了当时楚人的饮食生活。

槲叶包裹中的果实类似物

槲叶包裹

这么多的实物材料证明,在中国吃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文献记载更是比比皆是:西晋人周处在《岳阳风土记 》 中载 : “俗以我叶裹黍米,...... 煮之 , 合成熟 , 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 , 一名粽, 一名角黍。” 唐玄宗也有“ 四时花竞巧 , 九子粽争新”的诗句。唐长安城内还有专门供应粽子的店铺。宋元的食谱中也有“ 艾香粽子” 的记载 。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准节日食品,粽子是无辜的,人们赋予了它美好的寓意,但却也用来陪葬。如今看来粽子并非完美的食物,粽子被裹挟,被填充,可能变得呆板、亦或变得肥腴,万般变化总有想象不到。不过不管怎么变化,对于中国人来说,粽子饱含的深意比食物本身更为重要。

祝大家端午安康!

0 阅读:32
评论列表
  • 2022-06-03 22:26

    还以为是僵尸的那种粽子

菜琪齐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喜欢的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