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罗巴不出伽利略,欧洲万古如长夜。
华夏不出毛泽东,中华民族尚在黑暗中摸索。
当今社会学家,惯于贬低人的智慧,而将一切重大事件归功于与人无关的因素,说什么历史底蕴了、什么文化传承了、什么宗教影响了、什么社会环境了……这是完全错误的。试想,欧洲没有伽利略,欧洲认识世界还在《荷马史诗》和《福音书》中徘徊。试想,中国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华民族还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遇中生活。如果不出现伽利略和毛泽东,这样具有特殊性格的人物,社会学家罗列的所有抽象条件都是空谈——制造逻辑严谨的空话,是当今社会学家必备的特长。
什么是科学?
科学简而言之,即观察特殊的现象得出普适的公律。
说得详细一点,即从观察特殊的事实出发,进而建立准确的定量法则,然后籍此预见未来的发生。
用中国式语言来说,科学即是实事求是。“实事”即观察特殊的事实,“求”即是运用一切手段,“是”即规律。
科学概括的说,要经过三个步骤:观察、规律、检验。这三步,缺一不成科学,增一也不成科学。多一点,少一点都不是科学。科学简单吗?僵化吗……
科学来到人间,不过才几百年的光阴。
科学是一种认识方法,它并不局限于研究什么声、光、化、电……而是属于所有学科。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进行今天本文的阐述了。
科学东传中国只有一百年,然而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所有的成就中,我认为当属毛泽东思想是最大的。毛泽东将科学方法熟练地应用于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思想是科学的典范。
在毛泽东思想中,《论持久战》是最为辉煌的科学篇章。本文以《论持久战》为例,来解释毛泽东是如何观察的、是如何得出结论,是如何预见未来的。
说到观察,有人说“火会烫人”的,实际上他已经经历了观察和判断两个阶段,然而他的观察并不具备科学所要求的东西——科学要求选择有意义的、具有启发性的事实,而不是不普通的、一般性的事实。
《论持久战中》特殊事实的观察——
例一:
中国的经济不统一、不平衡,对于抗日战争反而有利。例如将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中国的损害,绝没有将纽约和美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美国损害那样严重。日本就是把中国沿海封锁,中国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无法封锁的。
例二:
一种可能,是敌占地区将占中国本部之大半,而中国本部完整的区域占一小半。这是一种情形。但是敌占大半中,除东三省等地外,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依重要性说是一等的,依面积和人口来算,可能只是敌占区中的小半,而普遍地发展的游击区,反居其大半。这又是一种情形。如果超越本部范围,而把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算进来,这在面积上中国未失去地区仍然是大半,而敌占区包括东北三省在内,也只是小半。这又是一种情形。
在《论持久战》中不仅有这样具体的观察,还有对世界局势、中日两国政治形式抽象的观察,不仅有宏观的观察、还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些观察是科学公律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细心的读者可在原文中体会。
公律的得出——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明确指出这些论调都是非科学的。毛泽东在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得出了这一切只能是持久战!
“持久战”的定律由此形成了。
对未来的预见和实践检验——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预见到:一中国抗战的形态是犬牙交错的战争。二持久战的必经历三个阶段:战略后退、战略僵持、战略反攻。
他说:“尽管描绘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
从1937年的全面抗战,到1945年结束,中华民族投入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科学实践。抗日战争不但是历史的,而且是科学的,中华民族四万万同胞都是参与这场科学运动的一分子。中华民族见证了从观察开始、得出公律、实践检验,科学方法要求的全部步骤。
《论持久战》是在全面抗日爆发后一年后发表,它的发表如旭日驱散群星,中国的抗日战争从此与科学握手,一切都别开生面了。
“只有大商埠的富人是失败论者,因为他们害怕损失财产”,你看看,毛泽东这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