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界有个戏言,编年号邮票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少印了“人民”二字,即1992年开始,中国邮票的铭记从“中国人民邮政”改成了“中国邮政”。
虽然是戏言,但对于邮票的质量来说,确实不无道理。
1992年中国邮政将1974年启用的“J”字头纪念邮票和“T”字头特种邮票统一改成了年份+当年第几套的形式。
通过这种志号可以快速了解邮票的发行信息,是中国邮政非常好的创意之一。
同时期改变的,是票面加入了国际惯用的英文国名“CHINA”,还将沿用了43年的“中国人民邮政”改为“中国邮政”,删除了“人民”二字。
这些改变,其实对于邮票来说是进步的,能够让中国邮票在国际上拥有更高的辨识度。
但也因为集邮市场的井喷式发展,这一年开始,邮政所发行的邮票,不再是为了满足使用,而是成了炒作的筹码,整包整包地出现在二级市场,这一点从1992年邮票的发行量上就能看出端倪。
1991年最后一套JT邮票套票的发行量分别为1891万套和1759万套。
到了1992年第一套《壬申年》,单枚邮票发行量就达到了惊人的2亿枚,是十二年前80版猴票的40倍。
如此天量的印刷,必然的结果就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从《壬申年》邮票细节就能看出。
首先邮票志号非常模糊,放大了更是不清不楚,数字的笔画甚至连成一片,两个数字9已不能辨认。
影写版套色不准是北京邮票厂的老问题,在这枚猴票上也是如此。
雕刻线条与图案已经不能用偏移来形容,这枚猴票直接出现了分离,文字也是歪七扭八,加上粗糙的制版,可以说毫无美感。
如果说二轮猴票的问题只是印量太大导致的个例,那1992年其它发行量较少的邮票细节,就能反映出整个邮政的工作态度。
同系列邮票因其风格一致,前后又相差数年,向来是做对比的好素材。1992年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三组邮票发行,对比四年前的第一组,可以说只剩形似。
先来看细节,第一组线条细腻,颜色套印准确,尤其是人物的眼睛,虽然整体都是黑色,但放大看人物的表情跃然纸上。
第三组放大后,只能用粗糙来形容,人物的细节完全输给了印刷。
除此之外,一些邮票甚至连设计都省了,一张照片印上金额直接搞定,这样0.2元1枚的邮票,印上10770万枚就是2154万元的收入,这样的事情在1992年就出现了51次。
从设计到印刷再到出厂验收,1992年都可以说是转折点。
任何一个环节能够做到认真负责,都不会出现如此多劣质的邮票。
自然,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集邮人数的暴增让邮票炒作的需求量变大,另一方面则是邮政为了圈钱不断降低制作标准,让邮票失去了最有魅力的一面。
时至今日邮政依然售卖着标价1888元的高端生肖商品册,发行量多达7000万的2024年龙邮票却在邮局一张难求。
1992年改变最多的,其实是邮政的态度,编年号的出现和“人民”二字的消失,不过是替邮政担了个虚名。
1992年虽已远去,不过面对现在的邮票,邮政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心态,邮票难出精品,集邮者更是难出邮票,这个循环下集邮者也只能靠情怀来支撑了。
邮票那里还能用?!!!
早看出来了。[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