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亨利·梭罗说过:“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一个极度缺爱的人,常常处于这种绝望之下。
很多人缺爱,都是从童年开始。
童年时期爱的缺乏,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在童年和青春期成长、发展自我。
如果童年时期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对他的心理健康、性格发展,以及未来与人的相处模式都有深刻的影响。
那么,缺爱的孩子会有哪些特征呢?
我们重点列举了以下三点:
用懂事、乖巧讨好大人缺爱的小孩,小时候都想讨好父母。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涅朵奇卡》一书中,就描写了一个小女孩试图用讨好来换取继父的爱与关心。涅朵奇卡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家徒四壁,母亲易怒、暴躁。继父原本才华横溢,然而为人自负,在碌碌无为的日子中,染上了酗酒、赌博的毛病。涅朵奇卡很爱她的继父。一个九岁的小孩子每天观察继父的每一个举动,聆听他的每一句话。小心翼翼地看继父的脸色,竭尽全力讨他的喜欢。她甚至会偷偷拿母亲的钱,交到父亲的手上。一旦她犹豫,父亲就会说:“所以说,你不愿意爱我?嗯,好吧!我现在就丢开你。跟妈妈在一起吧,我离开你们,也不会带你走。你听见了吗,狠毒的小姑娘?你听见了吗?”父亲的话,完全吓坏了涅朵奇卡。她屈服了这种被抛弃的恐惧,继续不顾一切地向父亲奉献她的爱。涅朵奇卡曾说:“许多孩子往往是畸形地缺乏感知,如果他们爱上谁,就会格外地爱。”缺爱的孩子,太害怕得不到爱了。他们渐渐发现,要想获得父母为数不多的关爱,只能用乖巧懂事讨他们的欢心。最弱的父母,懂得如何恶劣地“欺负”孩子。他们就像涅朵奇卡的继父一样,把爱当成威胁或者给爱设置条件。童年,孩子会想方设法让父母满意,长大后,他们又会努力地讨好别人。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懂事,却不知道,这可能正是孩子缺爱的表现。以前的父母,总是因为孩子过早的懂事感到欣慰。但是到了今天,很多人告诉我们这种懂事是“不好的”。因为这种懂事的背后很可能藏着委屈、忍让。故意调皮捣蛋吸引关注缺爱的孩子也会有一些激烈的表现。举个例子,在多子女家庭中。虽然不少父母口口声声地表示对子女一视同仁,但还是有孩子感受到了父母不公平的对待,他们会有被父母冷落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孩子就会产生敌对情绪,试图想办法让自己获得关注。曾经看过一个新闻故事,一个7岁的小女孩非常不喜欢她的弟弟。甚至经常打弟弟,把弟弟推下床。在她看来,弟弟的出生,夺走了爸爸妈妈对她的爱。她对弟弟的蛮横无理,只是为了让大人看见她、注意到她。《孩子:挑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相比被忽视,孩子宁愿挨打。”孩子会不断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被骂、被批评或许是一种消极的关注,但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比忍受忽视和排斥要好受得多。这种行为最终会招致大人的压制。亲子之间的战火升级,一开始吸引关注的孩子,转而开始争夺权力。逐渐对父母产生更强的敌意,父母粗暴的态度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更加不被爱。这些孩子渐渐地就有了一种新的念头——“没有人喜欢我”。有了这样念头的孩子就像一只刺猬一样,你想靠近他,他反而会刺伤你。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老师、父母口中的“问题孩子”,实际上可能就是一群缺爱的孩子。因为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本质都是对爱的渴求。所以,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时:我们最先应该反思的不是教育方法,而是我们真的看见孩子了吗?我们真的给足了孩子爱吗?我们最先应该做的不是加大我们的管教力度,而是去修复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毕竟没有了爱,教育就变得冰冷、空洞。自卑,自我价值感很低
如果你最亲、最爱的人不爱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大多数人都会开始怀疑自己,感觉是不是自己不够好。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养育者的爱,也是他们“看重”或“看轻”自己的关键。《身份的焦虑》的作者阿兰·德波顿曾说:“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影响最大的评价反馈来自父母。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仅限于学习,表面上很爱孩子,其实很少恰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要;有些父母常常否定孩子,很少对孩子表露出温情和理解。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以及对自己永远的“不满意”。一旦孩子很少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没有被好好地回应过,他们也会怀疑自己的存在:父母不够爱我——我觉得悲伤——得出“我不够好”、“我不重要”的结论——开始自我贬损和自我攻击。这些童年缺爱的孩子,往往有着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对自己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健康、清晰的认知。他们在大部分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糟糕。哪怕他们本身是聪明、善良又可爱的人,内心也会反反复复地贬损自己。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被别人的评价、反应所伤,自我否定,心理内耗严重。▽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爱总是流向不缺爱的人。”缺爱的孩子,在往后人生的路上走得很孤独。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年轻家长都有切身体会。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童年缺爱的成年人,不会爱自己,也不懂如何爱别人。他们在内心深处追寻着父辈的爱,总是希望有人出现弥补这份爱的缺失。做了父母以后,因为小时候的情感需求没有被好好回应过,安抚自己的孩子时,难免也会手忙脚乱。他们几乎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爱”这个议题。被忽视的童年,确实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不少伤害,但好在我们还来得及,好好爱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平时采用的教育方法难免会有失误。有时甚至会伤害到孩子,但是真正有害的是让孩子在一个缺爱的家庭中长大。每个孩子都应该清楚地明白:“自己是被父母深深爱着的。”爱才是他们生活所必需的养料。愿所有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都能被接收到;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