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俩人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可以称作平叛的“帝国双璧”。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李光弼则是临淮郡王。
先说老郭郭子仪吧,毕竟人家生于697年,年长小李十一岁。郭子仪是武举出身,之后在北方边关(现在的内蒙古河套)一步一步地升迁,而且升得很慢,估计郭子仪一没人脉,二无军功,三不是士族贵族出身。
到了天宝八年(749年),五十三岁的郭子仪被任命为横塞军使、安北都护以及荣誉职位左卫大将军。终于成为了朝廷重视、地位颇高的地方军事大员,列入高级将领行列。
天宝十三年(754年),郭子仪又成为天德军使、九原太守、朔方兵马使,成为了朔方军的二把手,仅次于朔方节度使。
汾阳郡王郭子仪
到了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五十九岁都快要退休的郭子仪开始真正受到重用,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这年的十一月郭子仪被唐玄宗任命为朔方节度使,率领朔方军向东收复失地云中马邑(现在的山西北部)。
第二年(756年)的正月—六月,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作从井陉进入河北,多次打败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准备北上收复范阳(现在北京)。
正巧不巧,这个时候作死的唐玄宗令守潼关的哥舒翰出战结果兵败,玄宗太子西逃,长安失守。之后太子李亨在朔方总部灵武即位当了皇帝即肃宗,让郭子仪李光弼回师,于是两人率军五万回到灵武。郭子仪被任命唐肃宗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名称)。
安史之乱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成为司空、关内河东副元帅。五月老郭和敌将安太清作战的时候失利,打了败仗。九月和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率领十五万大军,又联合了回纥军四千,和敌将安守忠在长安附近的香积寺大战,取得胜利,随后收复长安。然后继续东讨,又和敌人在陕州大战,胜利后收复洛阳。安庆绪从洛阳逃到了相州。回朝后封为司徒、代国公。
乾元元年(758年),郭子仪和其他八位节度使一块儿围攻盘踞在相州的安庆绪。由于没有最高统帅,且史思明又派兵帮助安庆绪。最终唐军在相州大败。老郭被召回了长安。
此后几年郭子仪就赋闲在家。上元三年(762年)河中河东出了乱子,朝廷就封老郭为节度使、副元帅、观察处置使,又进封汾阳郡王,镇守绛州。不久肃宗去世,代宗即位,郭子仪又被召回了长安赋闲。
不久安史之乱被最终平定,但是大唐的西部敌人吐蕃却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广德二年(763年)吐蕃二十万大军攻入长安,代宗李豫逃到了陕州。郭子仪又率军打败了吐蕃军队,收复了长安。
之后仆固怀恩反叛,联合回纥吐蕃军队进攻关中,都是郭子仪率兵打败了敌人,成功保卫了长安。
由于此后吐蕃频繁侵扰大唐西部边境,郭子仪多次率军镇守奉天、泾州,阻挡了吐蕃的东侵。
郭子仪(697-781年)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去世,德宗即位,召回了八十二岁的郭子仪,称“尚父”,郭子仪正式退休。并在建中二年(781年)病逝,终年八十五。谥号忠武,陪葬建陵,配享代宗庙庭。
郭子仪是大唐平定安史之乱中结局最好、评价最好最高、寿命最长的功臣。
郭子仪作为将领,以谋略以长,对部下以宽厚为主,而且和回纥的关系很好在回纥人中的地位很高,因此才能成功智退回纥军,平定仆骨怀恩的叛乱。
相比李光弼的郁郁而终、李嗣业的战死、仆固怀恩的反叛,郭子仪始终以高情商的克制赢得了朝廷的重用和信任。作为最后一个病逝的平叛功臣,最好的话还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郭子仪死后郭家的辉煌还在继续,儿子郭暧娶了公主,生了一个闺女嫁给广陵王,后来即位成为宪宗。郭氏成了贵妃,儿子即位成了穆宗,郭贵妃又当了皇太后、太皇太后。郭家作为外戚也显赫一时,直到宣宗即位。
李光弼
再说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先是契丹的酋长,生于708年。他的父亲李楷洛担任过朔方节度副使、蓟国公,所以李光弼算是个官二代,比武举出身的郭子仪强多了,所以官升得也快,而且李光弼本人能力也很强。
天宝初年,李光弼当上了安北都护、朔方都虞候。这时的李光弼才三十出头。
天宝五年(746年),王忠嗣让李光弼做了自己的兵马使,并且待遇挺优厚,还天天夸赞小李,李光弼的名声慢慢起来了。
天宝八年(749年)李光弼又当了河西节度副使、蓟郡公,
天宝十三年(754年)李光弼当上了朔方节度副使及留后(节度使不在就管理日常事务)。朔方节度使安思顺非常喜欢他,想把闺女嫁给小李,结果李光弼称病辞官给拒绝了,跑回了长安。
唐朔方节度使(驻地灵州)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就问郭子仪都有谁是良将呀,老郭推荐了李光弼。玄宗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实际掌握权力),李光弼就和郭子仪一块儿出兵井陉,攻略河北,打败了史思明。
潼关失守太子灵武即位后,李光弼以河东节度使守卫太原,这时史思明率军来攻打,李光弼的兵少且老弱新兵居多(军队都去灵武了嘛)。结果李光弼凭借高超的指挥和防守能力保卫了太原,取得太原保卫战的胜利,被封为魏国公。
乾元元年(758年)李光弼入朝朝见肃宗李亨,改封被郑国公、天下兵马副元帅。
不久参与了相州之战,乱战中只有李光弼的部队保持了完整,又被委任守卫东都洛阳的重任。在河南洛阳附近多次打败史思明。
这个时候李光弼和史思明在洛阳附近成对峙形势,李光弼没有明显的优势。这个时候宦官鱼朝恩开始作妖,怂恿皇帝对史思明决战,不得已李光弼就和史思明决战结果失败,李光弼退保山西。
李光弼(708-764年)
之后李光弼镇守临淮,又派田神功平定了浙东的袁晁起义。
这个时期史思明西进,准备攻取潼关长安,正巧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势力消退。
宝应元年(762年)李光弼进封临淮郡王,第二年(广德元年)吐蕃进攻关内及长安,代宗征召天下兵马。李光弼因为和程元振关系不好,就没有去勤王。就待在徐州,害怕鱼朝恩加害,不敢入朝,有拥兵自重、不遵朝廷的嫌疑,因此威望大跌,李光弼也因此非常羞愧。
广德二年(764年)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虽然结局不太圆满,但也不算太差。
李光弼军功显赫,战功被推为第一,威望和郭子仪相当,但结局不如郭子仪。
李光弼统领士兵比较严格,注重法纪,不徇私情。因此军队号令必行,军纪军容非常好,但也得罪了诸如仆固怀恩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