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七部门印发《上海市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创新产品扩大应用的专项行动》。其中提到,到2027年打造500个智能制造示范场景。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而智能制造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技术和主线,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趋势,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我国,随着新兴科技加速拥抱千行百业,智能制造正在多领域多场景落地开花:在汽车制造产业,通过引入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引入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优化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物医药产业,通过引入基因编辑、生物打印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个性化定制,提高药品研发和生产的成功率;在新能源产业,通过引入太阳能光伏、风能发电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能源回收和再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可以看到,经过多年培育,我国智能制造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根据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中国的智能制造水平虽然处于世界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制造强国建设任重道远。围绕“如何推动智能制造发展”这一问题,今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单忠德提出要从加大技术攻关、增强解决方案供给、加强引领示范、加强标准制定等四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其中,加大技术攻关提到要发展智能制造工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产品、软件系统,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技术攻关,同时加强工艺数字化、装备智能化、质量检测、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的工艺、装备、软件成组连线的创新突破。
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瞿国春表示,智能制造装备是制造过程实现智能化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也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载体,是制造工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高度集成和融合创新的体现,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逐渐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在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竞争力。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超过3.2万亿元,成为全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重要力量,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提到“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就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作出系统部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有助于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也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为此,我国将继续加大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70%以上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一批具有行业及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培育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更好地推动更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肖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