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在边界问题上产生冲突,印方无视中方的多次警告,嚣张跋扈地越过边界线并威胁和伤害我国军民,中方本想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没想到印方却误认为这是怯战和软弱,于是更加得寸进尺。
中方忍无可忍,决定出兵自卫,从开战到结束仅仅一个多月,中国军队把印军打得满地找牙,此战印军大败,溃不成军且伤亡惨重,而我军势如破竹,勇不可当,不过我军并未直捣黄龙,而是选择中途撤退,把印军在边界上的全部据点以及防御工事全部拔除,然后胜利回国。
各国反应当时全世界都在关注着这场战争,除了中印以外,大家都是一副隔岸观火的态度,毕竟谁输谁赢都无关紧要,不过大部分国家在战前更看重印度,主要是印度背后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其次是印度当时的国际影响力要比我国略胜一筹,所以对于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各国都大为震惊。
大英:拍手叫好最让人意外的应该就是大英的态度了。作为印度曾经的“干爹”,并且又同属英联邦国家,大家都以为大英对战争结果应该非常不满,然而没想到的是英国人却十分开心,不停地称赞中国军队打得漂亮。
另外还不断调侃印军的无能和弱小,还说印军一个兵能顶中国军队八个兵,真是恬不知耻,贻笑千古。总之大英这次是骂得真爽,对于印度败北的结果,大英对此非常乐意,这是为什么?
其实也不难理解。首先大英并不喜欢这个“干儿子”,他们一直都瞧不起印度人,又脏又乱又无知,族群又多,大英统治的时候就非常头疼,最后直接让印度人自己管自己,后来的印巴分治就是这样产生的。
而大英则只关心殖民地每年能给自己带来多少财富。后来印度闹运动,直接导致大英不得不放弃这块“肥沃”的殖民地,这无疑是打了大英一个响亮的耳光,因此心生愤恨,此次印度被打得如此狼狈显然是让大英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对于中国军队的表现,大英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尤其是与我国交情颇深的蒙哥马利将军,他说中国军队勇敢且善战,他们的战术和战略无可挑剔,印军根本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
老美:计划落空再来看看老美的反应又如何。其实在开战后,印度就曾向老美求援,希望老美出兵参战,然而老美却不想惹麻烦,毕竟十年前就曾被中国军队打得满地找牙,最后输掉了战争被迫撤出朝鲜半岛,老美可不想重蹈覆辙。
除此以外,此时美苏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双方正斗得如火如荼,就差一丝火星就能让两个超级大国从冷战变热战,所以老美根本没有心思管印度的死活。
不过话虽如此,老美还是希望印度能赢,毕竟中美那时候还是敌对关系,双方的“过节”多得数不过来,老美想利用印度来削弱中国,好一招驱虎吞狼之计!
印度对此并不抗拒,反而跃跃欲试,于是老美给了印度许多关照以及援助,包括数十亿美元的经济建设援助以及大量的装备援助,甚至开战后特意派出舰队在印度洋“鼓舞士气”,还派出运输机帮助印军运送物资和士兵。
当得知印度大败,老美大失所望,这无疑告诉老美:这是一次极其失败的计划和投资。
老苏:大失所望对于印度的战败,失望的可不止老美,还有老苏。也许有人以为老苏不是与我国关系很好吗?怎么却支持印度了?其实当时中苏关系正在走下坡路,离关系破裂已经不远了,中苏注定分道扬镳。
反观印度则不同,印度对苏联是特别“懂事听话”,深得老苏欢心,于是老苏给了印度许多好处,包括大量的资金、资源、装备以及基建项目,总之就是印度缺什么就给什么,也难怪印度在开战前会如此自信,士兵们手里拿的都是美苏最好的装备。
若非美苏两国正在处理古巴危机,说不定苏联真的会亲自下场参战,然而还没等老苏反应过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印军就惨败收场,这个结果是老苏始料未及的,心里十分无奈,只能怪印军太弱了,拿着最好的装备却输得一败涂地,老苏的脸面这下都给丢光了。
巴铁:笑不拢嘴除了英美苏以外,法国以及大部分欧洲国家的态度都比较平静和客观。他们都没想到印军竟然如此软弱,不堪一击,还号称亚洲最强,然而却是浪得虚名,印军从此在世界上抬不起头,直到今天大家看待印军依然是一副冷嘲热讽的态度,而印度也因为这场战争而导致国际影响力大幅下降。
与此相反的是大家对中国的态度却是刮目相看。许多国家再一次被中国军队的表现所震撼,上一次是打败了美联合军,这次是印军,放眼整个世界,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此战结束后,再也没有任何国家敢小瞧中国,除了越南以外,其他周边国家都对中国充满了敬畏。
而对于战争的结果,最开心的莫过于巴铁,作为印度的老对手,巴铁怎么可能不抓紧这次机会对印度嘲讽一番。而对于中国的胜利,巴铁打从心底地崇拜与佩服,两国间的友谊也因此而再次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