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热映的动漫大片《长安三万里》,银鞍白马,诗酒青春,勾栏听曲,沙场报国的画面,还有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诗句,既赚足了孩子对大唐盛世的渴知,也让成年人明白了:原来小时候背过的李白、高适和杜甫的诗,其实写的都是惆怅悲凉的求仕人生。
0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年少时的李白潇洒不羁,踌躇满志,相信终有一日他定会实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但现实的求仕之路,却没想象中的顺利。因出身等原因屡被拒,不得已,李白选择艰难的寻人举荐之路。
先给韩朝宗写文求荐,但未得回复,后来又南下会稽,通过吴筠辗转到了长安,结识了当时任礼部侍郎的贺知章,贺知章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并把李白举荐给了唐玄宗,得职待诏翰林。
在宫里两年,仅任虚职的李白无法过问政事,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谱写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等千古华美赞歌。
面对纸醉金迷的生活,同僚的嫉妒和陷害,升迁无望,“与尔同消万古愁”,“举杯消愁愁更愁”正是李白当时苦闷的心情写照。
天宝元年,李白终于下定决心请辞还山。唐玄宗赐金放其归还。郁郁的李白,回首过往,写下《把酒问月》、《长相思》、《月下独酌》等抱怨理想不得实现,心情孤寂苦闷的诗作。
晚年时,适逢大唐宫变。他急有所成,错将永王视为伯乐,却没想被裹挟进造反阵营,以为可以“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结果永王谋反兵败,他也被牵连囚禁。
即使这样,李白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入仕理想。在被流放途中,喜闻被赦免的他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名句,渴望东山再起,大展身手。只是此时的李白,行将走到了人生尽头,最终只能无奈写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如果用当今世俗的标准去衡量,李白的一生决当不起“成功”二字。这样的李白,为什么千百年来,世人都在爱着那个才华横溢,无拘无束,甚至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仙”李白呢?
细细思量,诗才横溢的李白不正是万千普通人追求的目标吗?渴望多才多艺,面对世俗可豪放不羁,面对失意可一醉方休,面对不公可题诗口斥,但,时代不同,一切皆应不同,唯适应当下方为应世之道。
02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相较于终其一生皆为布衣的李白,高适的前路虽坎坷,但终得被识君,修得正果。《旧唐书》中记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和李白不同,高适出身于武将之家,也曾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但身处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空有一身武艺的他竟无用武之地。
唯一一次能扬名立万的机会是在岐王夜宴上,如此精湛且能在沙场杀敌的高家枪法,在玉真公主看来,除了一句惊愕的“有些吓人”外,别无他感,高适只能黯然离场。
执着如他,高适没有放弃,四处寻找施展才华的机会,却屡屡碰壁。直到49岁那年,高适终于选择执笔从戎,前往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当了从八品掌书一职。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无奈的选择,却开启了他求仕路上的高光时刻,哥舒翰也成为了高适名副其实的“伯乐”。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曾经辉煌无限的大唐,一夜之间长安火海陨落,黄鹤楼崩塌,满眼皆是残垣断壁。高适跟随哥舒翰一路英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756年,永王李璘谋反。唐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讨伐永王。
三个月后,李璘败亡。凭借征讨叛乱,高适一路被擢升到了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散骑常侍,被封为渤海县侯,其功可比肩“开国公”祖父高偘!
而挚友李白因投靠永王兵败被捕,托人向身居高位的高适作诗求救,清醒如他,对于挚友的求救,高适采取了划清界限的做法。
至于原因,后人猜测,高适不是冷血之人,只是担心如以他当时的地位去搭救李白,会适得其反,因此采取了以不救为救的态度。
回顾高适的一生,从草根逆袭,除了能把握机会,还与其对自己理想的清醒坚持密不可分。
如果他与诗友们终日以诗酒度日,何来“有才无不适,行矣莫徒劳?”如果他不坚持前往军地,何来“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03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没有李白的豪放不羁,没有高适的清醒处世,忧国忧民却成为了杜甫留给世人最大的精神财富。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虽然天资聪颖,但优越的生活条件消磨了他的求学意志,他终日游山玩水,学无所成。直到二十三岁才通过了乡试。
直到公元9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杜甫才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前往参加应试。
但天不遂人愿,恰遇独揽朝政的宰相李林甫,为了排斥贤才,竟以“野无遗贤”为由,判所有应试才子,无一人考中。
落考后,杜甫从此在长安开始了十年困苦的“京漂”生活。漫长的十年间,他体会到了社会底层生活的辛酸,尝尽了人间世态冷暖。
为了生存,他被迫折腰献诗游走于汝阳王、尚书韦济等权贵之间,然而始终未遇“伯乐”。
直至公元755年,朝廷重任杜甫为胄曹参军,他免为上任。至此,杜甫终于在43岁这年正式“入仕”。
杜甫才刚上任,“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在前往奉先途中,到处是逃难的百姓,饥殍遍野,惨如他所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
在回家探望妻儿时,发现儿子竟饿死了。来不及痛苦,杜甫听闻太子李亨即位于灵州称唐肃宗,他仍寄望于辅佐新主重整河山,于是只身北上灵州投主李亨。
不幸的是,杜甫在投奔途中被叛军俘虏并囚禁,在狱中,杜甫仍在积极为朝廷剿灭叛军出谋划策。一年后,他趁乱从狱中逃出,一路向西乞讨追寻唐肃宗,唐肃宗为嘉奖其忠心和矢志不渝,遂任杜甫为左拾遗。
此后不久,杜甫又卷入皇权的宫廷权斗,重义轻友的他因参与营救宰相房琯惹怒肃宗,最终因言获罪。在李亨拿下房琯之后,将杜甫贬到华州作司空参军。仕途再度遇挫,令杜甫心情异常苦闷,感叹世态炎凉,奸佞当道,忠良难被采纳。
不久,杜甫在告假返回华州途中,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事给民众造成的深重灾难,悲观厌仕的杜甫写下了《三吏》《三别》。
纵观杜甫一生,生于盛唐,却唱不出盛唐的繁华;与李白为友,却不能像他一样挥洒浪漫诗意。但他唱出的,是晚唐的衰落;挥洒的,是苦难人民的哀叹与泪水。留给世人的是,在窘迫的环境中仍坚持着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历史对他的评价。“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这是世人对他的赞扬。“他是中国人的脊梁。鲁迅也曾这样评价杜甫。
04
《长安三万里》里的诗人们,他们一生汲汲向往和孜孜追求着“长安”,在大唐盛世,最后能够拥抱的却只剩下秋凉中的残花落叶。但他们丰盈的内在,留给后人的诗,在千年以后仍能如此精确、深刻地描摹我们的人生与命运。对此,您怎么看呢?
作者:伊点26776578
编辑:萌萌
参考资料:《长安三万里》《旧唐书·高适传》《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