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十对”辩证关系 全力推进改革落地
作者|代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主题,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应精准把握“知”与“行”、“破”与“立”、“上”与“下”、“大”与“小”、“主”与“次”、“内”与“外”、“远”与“近”、“正”与“负”、“缓”与“急”、“繁”与“简”的辩证关系,全力推进改革落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
准确把握“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知之愈深,才能行之愈笃。党员干部要以“博学之”的态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持续跟进学、整体贯通学、联系实际学,深刻领会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真正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当以“笃行之”的决心摒弃“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错误思想,勇敢走出“舒适区”,主动投身基层一线,在风雨中磨砺、在实践中锤炼,扎实搞清楚创新的基点、关键点在哪里,内容边界、与其他相关改革举措的关联在哪里,从而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地抓好改革落实。
准确把握“破”与“立”的辩证关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时代的浪潮中,立与破的辩证关系不断推动着国家的进步。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轻松易改的改革任务已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就会越复杂尖锐,遇到干扰阻力就会越大。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清这一现实,树立正确的破立观,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做到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勇于打破靠“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支撑的虚假政绩观,以真抓实干的行动展现为民情怀。要敢于破除“形式主义”、“雨过地皮湿”的不良作风,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罢休。
准确把握“上”与“下”的辩证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坚持上下协同、一体联动。“上”,是指注重顶层设计;“下”,是指鼓励基层探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级党委(党组)负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鼓励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改革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时,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外,既要强化对改革开放的前瞻性研究,又要走出办公室汲取“基层智慧”。鼓励基层探索时,要笃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倡导敢为、敢干、敢闯,激发全社会改革创新活力。
准确把握“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决定》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这就涉及到了全局与局部、“大”与“小”的关系问题。我们在落实改革任务时,要放眼整体、总揽全局,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处理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既要考虑全局的利益,也要照顾局部的利益。绝不能胸无大局,只考虑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对改革任务选择性落实,甚至不惜损害全局利益制定或执行自己的“土政策”,导致改革变形走样,把好经念歪。
准确把握“主”与“次”的辩证关系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全会《决定》,应该是一个能够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起到全局性、引领性作用的文件,必须更加突出重点,把重心放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上,不能搞成各方面具体工作举措的拼盘。《决定》全面布局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注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抓重点来带全盘,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涉及到每一项具体改革,也有“主”与“次”的问题,也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牢牢摁住改革的关键点。
准确把握“内”与“外”的辩证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必须统筹兼顾。对内改革能够有力解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对外开放可为国内改革注入外部动力,促进国内外资源高效配置,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推动国内改革不断深化。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主力军”,既要聚焦国内关键领域,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解决国内发展实际问题;又要放眼世界,充分利用国际有利资源,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确保改革任务扎实落地、成效显著。
准确把握“远”与“近”的辩证关系《决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战略,既有远的目标,也有近的指向,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远与近的关系。我们要面向未来看现在,用长远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对待眼前和现实的问题,同时也要立足现有的条件和实际,去谋划未来。要避免将长期目标短期化实施,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也要避免遇到难题绕道走,让难题一直拖下去,把“眼前难”拖成“长期难”。实践中,我们既要“抬起头看路”,坚定朝着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前进,又要“沉下心拉车”,认真查找和解决本地区、本领域、本行业当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实现既定目标。
准确把握“正”与“负”的辩证关系“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改革既要看到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决策后带来的正向效果,也要看到面临的不利条件和决策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改革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行业、部门、单位、个人的切身利益,有的甚至会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广大党员干部要清醒地看到,整个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注重不同领域改革以及同一领域改革不同方面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要精准预判各种改革举措出台后可能会引发的负面影响,提前制定应对举措,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社会、对民生的冲击。此外,党员干部要在改革中学习改革、实施改革、驾驭改革,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失误,保持敢闯敢试的积极性。
准确把握“缓”与“急”的辩证关系月有阴晴圆缺,事有轻重缓急。这次全面深化改革涉及300多项改革,不可能一线平推、齐头并进,肯定得有先有后、有急有缓,具体哪些先改、哪些后改,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当前,面对绕不开、躲不过的难题,倘若一味求疾,难免会人仰马翻,事与愿违;而倘若一味求稳,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才能蹄疾步稳?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改革落实难度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大的问题要“急”,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小、改革落实难度小、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不大的问题可“缓”。具体到行业、部门,哪些是必须改的,哪些是着急改的,要制定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
准确把握“繁”与“简”的辩证关系“探索区域协同立法”8个字,“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9个字,“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10个字……翻看《决定》,像这样短短一句话、八九十个字就涉及一项改革的,有不少,可谓言简意赅。当然,用较长一段话说一项改革的,《决定》中也比比皆是。《决定》本身就很好地体现了繁与简的关系,该繁则繁,该简则简。在制定出台各项具体改革措施时,也要把握好繁与简的辩证关系,总体上要化繁为简,能简明扼要的就尽量简明扼要,但不能为简而简,有的改革举措需要将方方面面的情况全部考虑进来,必须拉单列条非常详尽,否则缺项漏点,会影响改革举措的全面性、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