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赚百万!年轻人的一夜暴富梦,真的有人在上海实现了

明朝似锦 2022-04-21 00:22:54
01

一周就能赚“百万”,这可是我见过最挣钱的生意了。

可惜,当事人一周后就被采取了强制措施,果然,快速赚钱的方法都写在了刑法里。

4月19日,据上海市公安局通报,犯罪嫌疑人高某。非法租用他人食品经营营业执照,在网络平台开店,大量囤积青菜、鸡蛋、鸡、鸭等食品,并抬高价格对外销售。

接下来是重点,圈起来要考:

累计销售175余万元,非法获利150余万元。

啧啧啧,涨价437%,这要是上海疫情持续一年,贩卖蔬菜生鲜的商贩可能会成直接成首富了吧?

这种事情从来不是个例。

由于上海封城,所以很多人都居家隔离,想要获取物资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外卖小哥,这给了很多人坐地起价的机会。

朱女士购买了价值270元的物资,可是转头就被外卖小哥索要330元的跑腿费,交付时又临时变更,表示需要支付577元。

购买不到300元的物资,需要给对方900块钱才能拿到手。

最后,报警才解决了问题。

为什么每当城市被封物资紧俏时,总会有人趁机囤物资哄抬物价,借此来发一笔“国难财”呢?

商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那就是冒险。

马克思曾说:“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

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

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他们不知道这是犯法的吗?知道,但他们更会觉得这是一次机不可失的暴富机会。

他们难道会认为这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吗?不会,在他们眼里,利润才是追逐的唯一目标。

最惨的还是民众,买菜时要被宰一次,送过来还要被宰一次。

02

其实这次哄抬物价的新闻被报道出来后,仅仅是给了民众一个最后的结果。

在其中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官方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和调查结果。

成本只需要25万元的物资,最终却卖出了175万元的高价,这样离谱的价格实在是太招摇了,树大招风。

在物资购买极其困难的上海,这一定不是个例。

还有很多人也在哄抬物价,只不过没有这么过分而已,但其他人呢,难道不该被立案调查吗?

有一点非常重要,查封商贩仅仅是从表面解决问题,是什么样的能量让他能够买到如此庞大的物资?

是谁提供的渠道,是谁负责帮忙运送,卖了一周才被调查,又是谁给他的底气呢?

把高某抓捕归案,之后会不会又出现李某,王某方某等等商贩来赚钱?

如果不从源头解决问题,那么民众还是会买不到菜抢不到物资。

而如此短时间内能卖出巨大利润也反映出民众真的是很缺物资,即使可能要花费比以往好几倍的价格,即使明知知道自己会受骗,也要购买。

因为大家都明白,在特殊时期,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保障民生,平稳心态,这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不一定要让每户人家都吃得好,但一定要让他们吃得饱。

起码,不会被这些违法犯罪分子钻了空子。

03

所有快递车进入上海都要隔离十四天,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卡车停在高速公路上隔离。

很多物资也不能及时送到民众手里。

可在上海,我看到了一个开启“自杀式”配送的民营企业,京东。

京东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3246名快递员驰援上海,分14批进入。

当第1天进入上海配送的快递小哥完成任务后,直接就地隔离,直到最后一批进入后,第一批刚好隔离完成,以此来保证当地的配送能够顺利进行。

效果立竿见影。

据证券日报,4月15日京东在上海完成配送的订单,数量较上一日提升了67%,达到疫情期日均量的43%,只要继续下去,上海民众起码不会面临无论如何也抢不到菜的状况。

这是希望。

财帛动人心,在巨大利益面前,人性比纸还脆弱。

疫情期间物资紧张,小区团购,平台商家都赚得盆满钵满,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在加价,但是民众却不得不吞下这个苦果。

如今终于有人撕开了这道口子,这才是一家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人民日报曾有句话我很喜欢:

“巨大的用户群体绝不意味着金山银山,还意味着责任如山。”

0 阅读:2

明朝似锦

简介:明天永远美好而又充满希望~ 孤单世界,有我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