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雷家林诗歌集录十六》

笑笑雷家林 2024-09-11 14:24:41

赏析《雷家林诗歌集录十六》

东山月上云和雾,惆怅离情梦中思。华灯初上时,凭栏处,玉人谁识。西风瑟瑟寒云暮,尺素鱼,如何能诉。孤凤梧桐树,方留意,失却归路。

(菊花新--秋月)

东山月上云和雾,惆怅离情梦中思。华灯初上时,凭栏处,玉人谁识。西风瑟瑟寒云暮,尺素鱼,如何能诉。

这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与深情思念的诗词,描绘了一幅东山月升、云雾缭绕,离人因思念而惆怅,夜不能寐,独倚栏杆,期盼着远方心上人能识其深情的画面。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详细解读:

“东山月上云和雾,惆怅离情梦中思。”

这两句以东山月升、云雾缭绕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远的氛围。离人因思念而惆怅,即使在梦中也无法排解这份深情。

“华灯初上时,凭栏处,玉人谁识。”

华灯初上,夜色渐浓,离人独倚栏杆,期盼着远方的心上人能识得其深情。这里的“玉人”指的是心上人,表达了离人对其的深深眷恋。

“西风瑟瑟寒云暮,尺素鱼,如何能诉。”

西风瑟瑟,寒云笼罩,天色已晚。离人想要通过书信(尺素鱼,古代书信的代称)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但却感到无法尽诉衷肠。这里的“如何能诉”表达了离人心中的无奈和愁苦。

整首诗词以离愁别绪为主线,通过描绘东山月升、云雾缭绕、华灯初上、西风瑟瑟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远的氛围,表达了离人对心上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尽诉的愁苦之情。诗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引人入胜。

(青螺)满眼青螺碧玉浓,水绕山峰峰复峰。万家烟火和云霞,松在岭上散清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自然风光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画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满眼青螺碧玉浓”,以“青螺”和“碧玉”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山峰和山水的青翠欲滴、浓郁如碧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

次句“水绕山峰峰复峰”,进一步描绘了山水的蜿蜒曲折和山峰的连绵起伏,展现了一种层峦叠嶂、山水相依的壮美景色。

第三句“万家烟火和云霞”,将视角从自然景色转向了人间烟火,万家灯火与天上的云霞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温馨感。

末句“松在岭上散清风”,以松树为象征,描绘了山岭上的松树在清风中摇曳生姿的景象,给人一种高洁、坚韧不拔之感,同时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清雅之气。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一幅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美丽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秋色迷离,孤雁寻侣身影寒。湖水寂寂,岸边黄花远飘香。帘儿不卷,卷也雨丝复作帘。景中凄楚难堪,雾里江山。云中仙,渺渺天边隔云烟。相思难,红豆不撷岭南天。还弄弦,鱼龙睡稳,音声嫋嫋,飞入五云间。

秋色迷离,孤雁寻侣身影寒。湖水寂寂,岸边黄花远飘香。帘儿不卷,卷也雨丝复作帘。景中凄楚难堪,雾里江山。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秋日孤寂、凄美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氛围。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赏析:

“秋色迷离,孤雁寻侣身影寒。”开篇便以“秋色迷离”营造出一种朦胧、凄迷的秋日氛围。接着,“孤雁寻侣身影寒”一句,通过孤雁寻找伴侣的身影,形象地表达了孤寂与凄凉之感,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寻觅之情。

“湖水寂寂,岸边黄花远飘香。”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日的景象。湖水寂静无声,岸边黄花虽然远离,但香气依然飘散。这种对比,既表现了秋日的宁静,又通过黄花的香气,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暖意。

“帘儿不卷,卷也雨丝复作帘。”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帘”与“雨丝”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帘儿不卷,是因为不想看到外面的凄楚景象;但即使卷起,雨丝也会像帘子一样遮挡视线,无法看清外面的世界。这种无奈与愁苦,深深地烙印在诗人的心中。

“景中凄楚难堪,雾里江山。”结尾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感受。眼前的景象如此凄楚,令人难以承受;而雾中的江山,更是增添了一种朦胧与不确定感,仿佛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这种情感的抒发,既是对秋日景象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

综上所述,这首诗词通过秋日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寻觅、愁绪与无奈。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语言,将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云中仙,渺渺天边隔云烟。相思难,红豆不撷岭南天。还弄弦,鱼龙睡稳,音声嫋嫋,飞入五云间。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富有仙气和深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云中仙的深切思念和无法触及的遗憾。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详细解读:

“云中仙,渺渺天边隔云烟。”开篇即点出主题,云中仙,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存在,仿佛在天边,与尘世隔绝,被云烟所环绕。这里的“云中仙”可能象征着作者心中理想化的人物或境界,既美好又难以触及。

“相思难,红豆不撷岭南天。”接下来,作者表达了相思之苦。红豆在这里作为相思的象征,而“不撷岭南天”则意味着这份相思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回应或满足,因为岭南天(可能指遥远的南方或更广泛的异乡)的红豆无法被摘取,象征着情感的难以触及和无奈。

“还弄弦,鱼龙睡稳,音声嫋嫋,飞入五云间。”在相思难解的情况下,作者转而通过音乐来寄托情感。他弹奏琴弦,发出的音声悠扬而深远,仿佛能够穿越云烟,飞入五云间(即更高的天界)。这里的“鱼龙睡稳”可能象征着世间的宁静或人们对现状的安然接受,而作者的音声则在这种宁静中显得尤为突出和深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云中仙的遥远和相思的苦难,以及通过音乐寄托情感的场景,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深情而又无奈的情感氛围。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和妥协。

(咏荷)荷塘酒色浓,不见芙蓉红。千呼不出来,羞在碧水中。

这是一首咏荷的诗,充满了诗意和想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荷塘酒色浓”,以“酒色”来形容荷塘的颜色,给人一种深沉、浓郁的感觉,仿佛荷塘中充满了美酒,引人入胜。

次句“不见芙蓉红”,笔锋一转,点出虽然荷塘酒色浓郁,但却看不见荷花的红色。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想要知道为何看不见荷花的红色。

第三句“千呼不出来”,进一步加深了悬念,仿佛诗人在呼唤荷花,但荷花却迟迟不肯露面。这种呼唤和等待,增加了诗的动感和期待感。

最后一句“羞在碧水中”,终于揭开了悬念,原来荷花并不是不出来,而是害羞地躲在碧绿的水中。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羞”字也赋予了荷花以人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荷塘为背景,通过描绘荷花的害羞之态,展现了一种含蓄而深邃的美。诗人的笔触细腻,情感丰富,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黄云万里沙漠,长烟落日红圆,丝绸古道人间。西风满天,鸿雁难寄书言。(天净沙-塞上)

这首词以“天净沙-塞上”为词牌,描绘了一幅辽阔而苍凉的塞外风光图,同时也寄托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难以言说的孤独感。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黄云万里沙漠”,开篇即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塞外特有的景象:黄沙漫漫,云层低垂,与无垠的沙漠相接,形成一片苍茫的天地。这里,“黄云”与“沙漠”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壮阔的氛围。

“长烟落日红圆”,这一句进一步描绘了塞外的壮丽景色。落日余晖下,一缕长烟袅袅升起,与红日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这里的“长烟”可能是指炊烟或是烽火,它象征着人间的气息,在广袤的塞外显得尤为珍贵。

“丝绸古道人间”,这一句将读者的思绪从自然景观引向了人文历史。丝绸古道,作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承载着无数商旅和使节的足迹,也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这里,“人间”二字既指古道上的行人,也暗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人间烟火的向往。

“西风满天,鸿雁难寄书言。”结尾两句,词人笔锋一转,将个人的思乡之情融入其中。西风凛冽,吹满了整个天空,而鸿雁南飞,却难以寄托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的“鸿雁”是传统的思乡象征,词人借此表达了自己身处塞外、远离家乡的孤独和无奈。

综上所述,这首词以塞外风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展现了塞外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词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难以言说的孤独感。

(秋霜)秋霜落尽树杪黄,满泥堆集昔时香。独立秋风人淡泊,静思来年又一芳。

这首诗描绘了秋霜过后的景象,并寓含了人生的哲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秋霜落尽树杪黄”描绘了秋霜过后,树梢的叶子被染成了黄色。这里的“秋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而“树杪黄”则形象地展现了秋天的色彩。

次句“满泥堆集昔时香”进一步描述了秋天的景象,落叶堆积在泥土上,散发着往昔的香气。这里的“满泥”和“昔时香”形成了对比,暗示着岁月的沉淀和记忆的留存。

第三句“独立秋风人淡泊”转而写人,诗人独自站在秋风中,心境淡泊。这里的“独立”和“淡泊”表达了诗人的超然物外和内心的宁静。

末句“静思来年又一芳”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诗人静静地思考着,相信来年又会迎来新的芬芳。这里的“来年”和“又一芳”寓意着生命的循环和希望的永存。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秋霜过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的心境淡泊而宁静,既感慨于岁月的流逝,又对未来充满希望。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诗既具有深沉的哲理,又充满了生动的意象。

(禅心)凡眼转朝下,一僧不曾驾。脚底有尘霜,禅心即诗侠。

这首诗充满了禅意与诗意,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心怀禅意的生活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凡眼转朝下,一僧不曾驾。”这两句诗意味着,将世俗的眼光放下,不再追求名利与权势,如同一位僧人,从不驾驭世俗的马车,即不随波逐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脚底有尘霜,禅心即诗侠。”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生活态度的具体表现。即使脚底沾满了尘世的风霜,但内心却保持着禅意的宁静与深远。同时,这种禅心又与诗意相结合,使得诗人在生活中如同一位侠士,以诗为剑,挥洒自如,表达着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美了一种超脱世俗、心怀禅意、同时又充满诗意与侠气的生活态度。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在尘世中,也可以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远,以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侠气的精神面对生活。

(巴山)巴山蜀水不凄凉,杜鹃鸣空花更香。三苏从斯出峡口,千古文脉永传芳。

这是一首赞美巴山蜀地美景与文化底蕴的诗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巴山蜀水不凄凉”,直接反驳了人们可能有的对巴山蜀地(即四川一带)的凄凉印象,强调其实际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次句“杜鹃鸣空花更香”,通过描绘杜鹃鸟的鸣叫和花香,进一步展现了巴山蜀地的自然美景。杜鹃的鸣叫在空中回荡,使得花香似乎更加浓郁,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花香鸟语的美丽画面。

第三句“三苏从斯出峡口”,提到了历史上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他们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且都出自四川。这句诗表达了巴山蜀地不仅是自然美景的所在地,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家。

末句“千古文脉永传芳”,强调了巴山蜀地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传统将永远流传下去,散发出持久的芳香。这既是对“三苏”等文学家的赞美,也是对巴山蜀地文化传统的颂扬。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巴山蜀地的自然美景和文化底蕴,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深厚的内涵和意义。

(四秋)秋雁来时秋树红,秋花散香入霜风。秋水伊人水中央,秋气愁人怅色浓。

这首诗以“秋”为主题,通过描绘秋雁、秋树、秋花、秋水和秋气等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深秋时节特有的氛围和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秋雁来时秋树红”,以秋雁的归来和秋树的变红为标志,点明了深秋的时令。秋雁的归来,往往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时光的流转,而秋树的变红,则是秋天最为鲜明的色彩之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次句“秋花散香入霜风”,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花虽然即将凋零,但仍散发出阵阵香气,与凛冽的霜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既包含了秋天的凄美,也蕴含了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第三句“秋水伊人水中央”,将视角从自然景象转向了人物。秋水伊人,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站在水中央的佳人形象。这个形象既与秋天的水景相得益彰,又寓意着秋天的深情和思念。她仿佛与秋水融为一体,成为了秋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末句“秋气愁人怅色浓”,则是对整首诗情感的升华。秋天的气息,往往容易引发人们的愁绪和怅惘。这种愁绪和怅惘,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人通过“怅色浓”这一形象的描述,将秋天的愁绪和人们的内心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沉而浓郁的情感氛围。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秋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秋天的自然景象与人们的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既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也是一首抒发人们内心情感的诗。

(五古)千阵丹霞间,一水绿一圈。修篁浸寒水,小舟意闲闲。渔人在何处,两三屋俨然。虽非陶令才,亦种薄薄田。朝视白鸥飞,暮看夕阳天。远思采微公,江畔草芊芊。

(秋思)万山秋日又欲红,鸿雁思归晚风浓。一点愁思一点怨,都付夕阳落照中。

这首诗《秋思》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并寓含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与淡淡的哀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万山秋日又欲红”,以“万山”描绘出广阔的秋景,而“秋日又欲红”则点出了时令,并预示着秋天特有的景色——山林将被红叶覆盖,一片绚烂。这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暗含了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的意味。

次句“鸿雁思归晚风浓”,引入了“鸿雁”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鸿雁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传递书信、寄托思乡之情的象征。此处“思归”二字,既指鸿雁欲归南方,也暗喻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而“晚风浓”则进一步营造了秋日傍晚的氛围,使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第三句“一点愁思一点怨”,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愁思”和“怨”都是对思乡之情的深化,表达了诗人因无法归乡而产生的淡淡哀愁和无奈。

末句“都付夕阳落照中”,将前面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夕阳的落照之中。夕阳作为一天的结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无法挽留的美好。诗人将所有的愁思和怨念都寄托在夕阳的余晖中,既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秋日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鸿雁、晚风、夕阳等元素,巧妙地寓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淡淡的哀愁。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秋日思乡之作。

(朵朵)朵朵红映月,蕊蕊有玉魄。天地一回首,人间又春风。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画面感的诗句,描述了一朵红花在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以及它所带来的春天气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朵朵红映月”:这句描述了红花在月光下的美丽景象。朵朵红花,鲜艳欲滴,它们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显娇艳动人。红与月的对比,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令人陶醉。

“蕊蕊有玉魄”:这句进一步描绘了花朵的美丽。蕊蕊,指的是花蕊,是花朵的核心部分。而“玉魄”,则赋予了花蕊以玉的纯净和美丽,形象地表达了花蕊的娇嫩和珍贵。

“天地一回首”:这句诗将视角从微观的花朵转向了宏观的天地。一回首,仿佛天地都为之动容,这一瞬间的变化,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这句诗寓意着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更替。

“人间又春风”:最后这句,直接表达了春天的到来。春风,是春天的象征,它带来了温暖和生机。这句诗寓意着春天的到来,给人间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红花为引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宏大的视角转换,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和给人间带来的美好。诗句优美,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雪诗)冰天雪地湖色骄,柳枝带玉化为桥。郁郁远山淡淡雪,寒水微澜小艇摇。

这首雪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的画卷,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冰天雪地湖色骄”,以“冰天雪地”形容环境的严寒和雪景的广阔,而“湖色骄”则赋予了这冰冷的湖面以骄傲的姿态,仿佛它也因自己的美丽而自豪。

次句“柳枝带玉化为桥”,通过“柳枝带玉”的描绘,将雪覆盖在柳枝上的景象形象地比作玉带,进一步增添了画面的美感。而“化为桥”则是一种意象的跳跃,可能寓意着雪中的柳枝如同连接两岸的桥梁,也象征着一种通达和连接。

第三句“郁郁远山淡淡雪”,将视线拉远,描绘了远处的山峦在雪的覆盖下显得郁郁葱葱,而雪则淡淡地覆盖在山间,形成了一种远近、浓淡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末句“寒水微澜小艇摇”,则将视线拉回水面,以“寒水微澜”形容水面的轻微波动,而“小艇摇”则给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一丝动感,仿佛有一叶小舟在轻轻摇曳,打破了冬日的寂静。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雪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冬日画卷。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雪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莲诗)凉塘鱼龙静,天地风摇清。一枝今羞花,千种莲子心。

这是一首富有意境与象征意义的莲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凉塘鱼龙静”,描绘了一个清凉、宁静的池塘景象,鱼龙静默,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平和之中。这里的“凉塘”不仅指池塘的水温凉爽,也带给人一种心境上的清凉与宁静。

次句“天地风摇清”,进一步扩展了这种宁静与清凉的氛围。风轻轻摇曳,似乎将天地间的清新之气都吹拂而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第三句“一枝今羞花”,笔锋一转,将焦点聚集到了莲花之上。这里的“一枝”指的是莲花,而“羞花”则形象地描绘了莲花的娇艳与羞涩之态,仿佛它都为自己的美丽而感到不好意思。

末句“千种莲子心”,则是对莲花内涵的深刻揭示。莲子心,这里既指莲花的种子,也寓含着莲花所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意。千种莲子心,意味着莲花之中蕴含着千变万化的情感与思绪,等待着有心人去细细品味与解读。

整首诗以莲花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与丰富的想象,将莲花的美丽、娇羞与深意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宁静、清凉与超脱世俗的氛围,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南飞雁,山水阻,归心坚定如固。夕阳浴,月光呼,奋力前征崎路,衡云湘雾。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南飞雁在艰难环境中坚定归心的壮丽画面,充满了诗意与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解读和赏析:

“南飞雁,山水阻”,开篇即点明主题,南飞的雁群遭遇了山水的阻隔。这里的“山水阻”不仅指自然环境的障碍,也可能寓意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归心坚定如固”,紧接着表达了雁群归心的坚定。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它们的归心都像磐石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夕阳浴,月光呼”,这两句通过夕阳和月光的描绘,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温馨而神秘的色彩。夕阳的余晖仿佛在为雁群洗礼,而月光则在远方呼唤着它们,给予它们前行的力量。

“奋力前征崎路,衡云湘雾”,最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雁群在艰难环境中的奋力前行。它们不畏崎岖的山路,不惧衡山的云雾和湘江的迷雾,勇往直前。这里的“衡云湘雾”不仅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可能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迷茫和困惑。但雁群依然坚定地前行,展现了它们的勇气和毅力。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南飞雁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寓意深刻的表达,展现了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它给人以启示和鼓舞,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也要像南飞雁一样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勇气。

(亭风)亭风吐纳万里云,酒只醉身禅醉心。徬徨之士偶过此,尘心一洗心灵轻。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场景,其中“亭风”成为了整个画面的核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亭风吐纳万里云”,以“亭风”为主体,形象地描绘了风从亭中吹过,仿佛能吞吐万里云彩的壮阔景象。这里,“吐纳”二字用得极为生动,赋予了“亭风”以生命力,使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成为了一种有情感、有动作的存在。

次句“酒只醉身禅醉心”,通过对比“酒”与“禅”的不同作用,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酒只能让人的身体沉醉,而禅则能让人的心灵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这里,“醉身”与“醉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禅对于心灵的净化作用。

第三句“徬徨之士偶过此”,将诗歌的情境转向了一个偶然路过此地的“徬徨之士”。这个“徬徨之士”可能是一个内心迷茫、无所适从的人,他的出现为诗歌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末句“尘心一洗心灵轻”,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这个“徬徨之士”在路过此地时,被这里的美景和禅意所感染,他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变得轻盈起来。这里的“尘心”指的是世俗的杂念和烦恼,而“心灵轻”则是一种超脱、自在的状态。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亭风”吞吐云彩的壮丽景象,以及对比酒与禅的不同作用,最终将焦点落在了一个偶然路过此地的“徬徨之士”身上。他的心灵在这里得到了洗涤和升华,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禅意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咏史)风云六君子,血醒神洲室。身虽入九泉,名扬万世史。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它歌颂了历史上的六位杰出人物,他们如同风云一般影响了整个神州大地。虽然他们已经身入九泉之下,但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却永远地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世所传颂。

“风云六君子”指的是这六位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如同风云变幻,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血醒神洲室”则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他们的热血和奋斗,唤醒了沉睡的神州大地,使得这片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身虽入九泉,名扬万世史”则表达了他们虽然已经离世,但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整首诗充满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英雄的赞美,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

(问天)问天天不语,隔水沧浪渔。凌云化云水,沅湘对月呼。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诗歌,通过“问天”这一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宇宙以及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问天天不语,隔水沧浪渔。”首句“问天天不语”,诗人试图向天空探寻答案,但天空却沉默不语,这反映了人生中的许多困惑和未知,有时我们向外界寻求答案,却往往得不到回应。接着,“隔水沧浪渔”,描绘了一幅渔人在沧浪之水中捕鱼的画面,这里的“隔水”与“沧浪”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暗喻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某种隔阂或距离,渔人的形象则象征着在生活的波涛中寻觅与坚持。

“凌云化云水,沅湘对月呼。”“凌云化云水”,诗人想象自己能够凌云而上,与云水融为一体,这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融入自然的向往。“沅湘对月呼”,沅江与湘江是湖南的两条著名河流,这里以“沅湘”代指诗人的所在地或心境,而“对月呼”则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与倾诉,月亮作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往往与思念、孤独、超脱等情感相联系,此处诗人对着月亮呼唤,或许是在表达内心的某种呼唤或渴望。

整首诗通过“问天”、“渔人”、“凌云”、“对月呼”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既现实又超脱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宇宙、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以及在面对未知与困惑时,内心那份既寻求答案又渴望超脱的复杂情感。

(二句)窗外柳枝画作帘,水暖春江雁影稀。

(奇山)奇山深处隐兵俑,铮铮铁骨迷彩风。布阵子房归何处,白云悠悠水云中。

这是一首描绘奇山深处兵俑景象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奇山深处隐兵俑‌:“奇山”指的是奇特、险峻的山脉。“深处”表示这些山脉的隐秘、不易被发现的地方。“隐兵俑”则暗示在这些隐秘的地方隐藏着一些兵俑,可能是古代的军事遗迹或某种象征。‌铮铮铁骨迷彩风‌:“铮铮铁骨”形容兵俑的坚硬和不可动摇,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迷彩风”则可能指的是兵俑所处的环境或它们本身的迷彩涂装,给人一种神秘、难以捉摸的感觉。‌布阵子房归何处‌:“布阵子房”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军事布阵和子房(即张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的智谋。“归何处”则表达了对这些历史遗迹和智谋的追寻与思考,它们如今在何处呢?‌白云悠悠水云中‌:“白云悠悠”形容天空的白云悠然自得地飘浮。“水云中”则可能指的是山水之间的云雾缭绕,给人一种梦幻、超脱的感觉。这一句可能是在描绘兵俑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寓意着历史的悠远和神秘。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奇山深处的兵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军事遗迹和智谋的追寻与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叶衣郁郁,花色浓浓,葬花游女怨东风。芳心相怜还相惜,不忍见满地残红。幻化尘土,相似人生,红消香谢与汝同。世间葬花有花女,花女谢后谁作坟。(踏莎行--葬花)

叶衣郁郁,花色浓浓,葬花游女怨东风。芳心相怜还相惜,不忍见满地残红。幻化尘土,相似人生,红消香谢与汝同。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凄美哀婉的画面,充满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与哀叹。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赏析:

“叶衣郁郁,花色浓浓”,开篇两句便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繁花似锦的景象。郁郁葱葱的叶子如同衣裳一般包裹着花朵,而花朵的颜色则是那么浓郁,仿佛要将所有的生命力都展现无遗。

“葬花游女怨东风”,这一句引入了人的情感。游女葬花,本已是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而“怨东风”三字,更是将这份伤感推向了深处。东风本是春天的使者,带来温暖与生机,但在这里,它却成了摧残美好事物的罪魁祸首,让人不禁对世事无常感慨万千。

“芳心相怜还相惜,不忍见满地残红”,这两句进一步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芳心相怜相惜,是对花朵之间,也是对人与花之间情感的描绘。满地残红,是美好事物消逝的象征,而不忍见,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份消逝的深深痛惜。

“幻化尘土,相似人生,红消香谢与汝同”,最后三句,诗人将笔触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花朵的消逝,幻化为尘土,这与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是何其相似。红消香谢,是花朵的宿命,也是人生的必然。而“与汝同”,则表达了诗人愿与这消逝的美好事物一同承受这份无常与哀伤的决心。

综上所述,这首诗词以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与哀叹,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雪原)雪原高古少尘埃,羚羊悠悠无人地。夕照黄沙双留恋,中原远离自忘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雪原的宁静景象,充满了高远与古朴之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远离尘嚣、自在悠然的情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雪原高古少尘埃”,直接点出了雪原的特点:高远、古老,且因为少有人迹而尘埃稀少。这里的“高古”二字,既形容了雪原的地势高耸,也赋予了它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次句“羚羊悠悠无人地”,进一步描绘了雪原的宁静与荒凉。羚羊在无人之地悠闲地游荡,这种景象更加凸显了雪原的荒远与自然的原始美。

第三句“夕照黄沙双留恋”,转而描写夕阳照耀下的黄沙景象。这里的“双留恋”可能指的是夕阳与黄沙之间的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流连忘返。同时,也可能暗含着诗人对这片雪原美景的深深眷恋。

末句“中原远离自忘机”,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远离了繁华的中原,诗人在这片宁静的雪原上忘却了世俗的机巧与纷扰,心灵得到了真正的放松与自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雪原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表达内心感受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宁静之美。诗人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使得这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打油)此图太俗仙凡杂,不若再看风眠鸟。芦雁莲塘美圣境,世上画英何其少。

哈哈,你这打油诗挺有意思啊!确实,有时候一幅画就能带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像你说的“芦雁莲塘美圣境”一样。世上的画作那么多,但真正能让我们心动的却不多,对吧?

(子房)画里江山雾中看,葱茏石上杜鹃芳。武陵绝谷含兵气,子房灵云弥远山。

这是一首描绘景色与意境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画里江山雾中看‌:这句话用“画里江山”来形容景色的美丽,如同画卷一般。而“雾中看”则增添了一种神秘、朦胧的美感,仿佛整个江山都被轻纱般的雾气所笼罩,使得景色更加迷人。‌葱茏石上杜鹃芳‌:“葱茏”形容草木茂盛,绿意盎然。“石上杜鹃芳”则进一步描绘了杜鹃花在石头上的绽放,芳香四溢。这一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寓意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武陵绝谷含兵气‌:“武陵绝谷”指的是一个偏远而幽深的山谷,可能暗指一个与世隔绝、少有人烟的地方。“含兵气”则给这个幽静的山谷增添了一种紧张、肃杀的氛围,仿佛这里曾经或正经历着某种军事行动或冲突。‌子房灵云弥远山‌:“子房”可能是指某一具体地点或人名(如汉代谋士张良,字子房),但在这里更可能是一种象征或寓意。“灵云弥远山”则描绘了一种神秘、飘渺的景象,仿佛有灵动的云雾弥漫在远山之间,给整个景色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历史氛围,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的“兵气”与“灵云”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自然的灵动与美丽。

(道语)洞中方七日,人世已千年。尘心未尽洗,天外尚有天。

这句话充满了道家哲学的深意,表达了对时间相对性、尘世纷扰与心灵超脱的思考。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解读:

“洞中方七日,人世已千年”:这句话描绘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在道家思想中,常常强调内外世界的不同节奏和感知。洞中七日,可能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沉浸于内在修炼或冥想的状态,而“人世已千年”则表明,在这种超脱状态下,外界的时间仿佛飞速流逝。这既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超脱,也暗示了修炼或冥想的深度与时间的相对性。

“尘心未尽洗,天外尚有天”:“尘心未尽洗”意味着尽管经历了修炼或超脱的状态,但内心的尘世杂念尚未完全洗净。这反映了道家思想中对于心灵修炼的持续性和艰难性。“天外尚有天”则进一步表达了宇宙的无限性和修行的无止境。它暗示着,即使达到了某种超脱的境界,仍有更高的境界等待着去探索。

总的来说,这句话通过对比洞中与世间的不同时间感知,以及内心修炼的持续性和宇宙的无限性,传达了道家对于超脱尘世、追求更高境界的哲学思考。它提醒我们,无论修炼到何种程度,都应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因为宇宙的奥秘和内心的修炼都是无穷无尽的。

(海中)海中奇石真神仙,日锻月练始成精。米颠拜石何曾痴,顽象不顽有真情。

这首诗描绘的是海中的奇石,赋予了它们神仙般的神秘与非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海中奇石真神仙”,直接点出海中奇石的非同寻常,用“真神仙”来形容其超凡脱俗,引人入胜。

次句“日锻月练始成精”,通过“日锻月练”这一形象的描述,展现了奇石经历长时间的自然雕琢和岁月沉淀,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精妙绝伦。这里的“精”不仅指奇石的形态精美,更蕴含了其内在的神韵和气质。

第三句“米颠拜石何曾痴”,引用了历史典故。米颠,即米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画家,他酷爱奇石,甚至对奇石行跪拜之礼,被时人称为“米颠”。这句诗用米颠拜石的典故,来说明人们对奇石的热爱和痴迷,同时也暗示了诗中的奇石同样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末句“顽象不顽有真情”,是对奇石情感的深刻揭示。虽然奇石看似顽固不化,但实则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味。这里的“真情”既指奇石所展现出的自然之美,也寓含了诗人对奇石的深厚情感和独特感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海中奇石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同时,也通过奇石的形象,传达了一种坚韧不拔、历经磨砺而愈发精美的精神内涵

(渔樵)渔樵相对无一言,水云深处是禅田。云出云隐花开落,但看双轮不记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樵相对、静默无言的画面,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禅意生活。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渔樵相对无一言‌:“渔樵”指的是渔夫和樵夫,他们分别代表着水上和水边的生活。“相对无一言”表明他们虽然面对面,但却无需言语交流,彼此间的心灵默契已经超越了言语的需要。‌水云深处是禅田‌:“水云深处”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深邃而宁静的自然环境。“禅田”则暗示了这片地方不仅是自然的田园,也是心灵的修行之地,是禅意和智慧的源泉。‌云出云隐花开落‌:“云出云隐”形象地描绘了云彩的变幻无常,象征着世间的瞬息万变。“花开落”则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与“云出云隐”共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自然画卷。‌但看双轮不记年‌:“双轮”可能指的是日月,也代表着时间的流转。“不记年”表示在这种超脱世俗的生活中,人们不再拘泥于时间的计算,而是以一种更加豁达和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渔樵相对、水云深处、云出云隐、花开落以及双轮不记年等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心灵宁静而深邃的禅意生活。它鼓励人们放下世俗的纷扰,去追寻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醒醉)是醒是醉恽不知,抱石犹酣听蕉雨。世上快心醒醉间,恍然胜读老庄书。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在半醒半醉之间的独特心境,以及对这种心境的深深喜爱。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醒醉)是醒是醉恽不知”,诗人开篇便直接点出了自己处于一种模糊、混沌的状态,既不完全清醒,也不完全沉醉,这种难以言喻的感觉让他感到愉悦(“恽”在此处可理解为愉悦或惬意)。

第二句“抱石犹酣听蕉雨”,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状态。他仿佛抱着石头一般沉醉,即使听着芭蕉叶上的雨声,也依然感到酣畅淋漓。这里的“抱石”可能是一种比喻,形容诗人内心的坚定和沉醉的程度之深,“蕉雨”则增添了画面的诗意和宁静感。

第三句“世上快心醒醉间”,诗人表示,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感到快乐的时刻就是在这种半醒半醉之间。这种状态既非完全清醒的理性,也非完全沉醉的失控,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自由而愉悦的心境。

最后一句“恍然胜读老庄书”,诗人将这种感觉与阅读老庄(老子和庄子的著作)相比,认为这种醒醉之间的快乐甚至超过了阅读哲学经典所带来的启示和愉悦。这既是对自己当前心境的高度评价,也是对老庄哲学的一种独特解读和超越。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种半醒半醉的独特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状态的深深喜爱和对其价值的深刻认识。它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快乐的独特追求。

(人生)人生山路真崎岖,忽闻一阵酒飘香。抬头望见酒旗摇,上书红磨诗酒坊。快意身轻向上攀,满坊全是诗酒芳。借问此酒何处来,清新全是民间酿。

(莲塘)过雨清圆现宝珠,郁郁还把圣花扶。莲动风摇花娇面,引来何处逍遥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荷塘的美丽景象,充满了诗意和画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过雨清圆现宝珠”,雨后荷叶上的水珠清澈圆润,如同宝珠一般,形象地描绘了雨后荷叶的清新与美丽。

次句“郁郁还把圣花扶”,这里的“郁郁”可能形容荷叶茂盛的样子,而“圣花”则指的是荷花,整句表达了荷叶茂盛地簇拥着、扶持着荷花的景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第三句“莲动风摇花娇面”,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风吹动荷花,荷叶也随之摇曳,荷花的娇美面容在风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

最后一句“引来何处逍遥鱼”,则是以鱼儿的逍遥自在来衬托荷塘的宁静与美好,仿佛这美好的景象也吸引了鱼儿前来游弋,共享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雨后荷塘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美好的赞美和向往。

(林逋)鹤子与梅妻,谁道林逋孤。室无一点尘,一家冰清骨。

这首诗是对宋代诗人林逋的赞美和描绘。林逋是北宋著名隐逸诗人,他一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这首诗正是基于他的这一独特生活方式和人格魅力而创作的。

首句“鹤子与梅妻,谁道林逋孤”,直接点出了林逋的独特生活方式,他以鹤为子,以梅为妻,这样的生活方式看似孤独,但实际上却充满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谁说他是孤独的呢?

接下来的一句“室无一点尘,一家冰清骨”,则进一步描绘了林逋的生活环境和人格特质。他的居所干净无尘,这既体现了他生活的简朴和整洁,也象征着他内心的纯净和高洁。而“一家冰清骨”则更是对他人格的高度赞美,形容他全家(实际上是指他自己,因为他是独居)都如同冰雪一般清澈,骨骼中透露出高洁的气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林逋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高洁的人格魅力,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落红)点点桃红点点愁,芳蓉总被春风妒。本自泥土何惧落,来年再从洞口流。

这是一首充满意象和情感表达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点点桃红点点愁”‌:这里的“点点桃红”描绘了桃花的美丽和娇艳,而“点点愁”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感伤。桃花的美丽与诗人的忧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次句“芳蓉总被春风妒”‌:“芳蓉”指的是美丽的花朵,这里特指桃花。诗人用“总被春风妒”来形容桃花的美丽遭到了春风的嫉妒,这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达,赋予了春风以情感,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三句“本自泥土何惧落”‌:这句话表达了桃花的坚韧和从容。桃花原本就来自泥土,因此即使落下,也无需惧怕。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起源和归宿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坦然接受。‌末句“来年再从洞口流”‌:“洞口”可能指的是桃花生长的地方,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代表着生命的出口或新的开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即使桃花落下,来年也会再次盛开,生命之河将永不停息。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桃花的美丽和坚韧,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诗中充满了意象和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生命哲理的思考。

(梧桐)倚梧桐树听秋风,郎是桐君妾是凤。归雁尺鱼难寄书,相思一点付簘声。

这是一首充满古典韵味和深情厚意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倚梧桐树听秋风”,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凉意的秋日画面。诗人倚靠在梧桐树下,静静地聆听秋风的低语,这种情境本身就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之情。

接着,“郎是桐君妾是凤”,诗人用“桐君”和“凤”来比喻自己和心爱的人。桐君,作为梧桐树的化身,坚韧而深沉;而凤,则是高贵而美丽的象征。这样的比喻既富有诗意,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然而,“归雁尺鱼难寄书”,却道出了相思之苦。归雁和尺鱼本是古代传递书信的使者,但在这里,它们却难以承载诗人的思念之情。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深思念,以及无法传递心意的无奈和痛苦。

最后,“相思一点付簘声”,诗人将满腔的相思之情化作簘(一种管乐器)的悲鸣声。这里的“一点”既指相思之情的浓厚,也暗含了诗人将全部的情感都倾注在这簘声之中。簘声的悲鸣,既是诗人内心痛苦的宣泄,也是对远方爱人的深情呼唤。

整首诗以秋风、梧桐、归雁、尺鱼、簘声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相思世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以及相思之苦的无奈和痛苦。这是一首深情而动人的相思之作。

(葬花)葬花人怜还自怜,人生过客终飘零。花感人情记主人,人落泥尘花泥亲。

这首诗以“葬花”为主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葬花人怜还自怜”,描绘了葬花之人对花的怜爱,同时也透露出自我怜惜的情感。这里的“葬花人”可能是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指任何对美好事物消逝感到哀伤的人。他们不仅怜惜花的凋零,也怜惜自己的命运和人生的无常。

第二句“人生过客终飘零”,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每个人都是人生的过客,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或平凡,最终都将归于尘土,飘零于世。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使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哲理。

第三句“花感人情记主人”,赋予了花以人的情感。花似乎能感受到葬花之人的情感,并记住了这位主人。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和表现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对花的深厚情感。

最后一句“人落泥尘花泥亲”,将人与花的命运紧密相连。人死后化为泥土,与花共同亲近泥土。这种生死相依的意象,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循环和无常,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归宿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葬花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它富含哲理,情感深沉,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诗篇。

(塞上)金海曾经是绿水,几度苍桑几劫灰。自古西原多战事,兵气黄云犹在飞。

这首诗描绘了塞上金海的历史变迁和战争的痕迹,充满了苍凉与悲壮之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金海曾经是绿水”,以“金海”与“绿水”的对比,突出了环境的巨大变化。这里的“金海”可能指的是昔日的湖泊或草原,在时间的流逝下,其景色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本的绿水变成了如今的金海,暗示着自然的变迁或是人为的影响。

第二句“几度苍桑几劫灰”,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地区经历的无数次变迁和灾难。“几度苍桑”表示时间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几劫灰”则形象地描绘了历经战火或其他灾难后留下的废墟和灰烬,表达了历史的沉重和沧桑。

第三句“自古西原多战事”,指出了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战争频发的地方。“西原”可能指的是西部的某个高原或边疆地区,这里成为了战争的舞台,历史上无数次的战役在这里上演。

最后一句“兵气黄云犹在飞”,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持续的影响。“兵气”指的是战争的硝烟和杀气,“黄云”则可能是指沙尘暴或是战争引起的烟尘,它们仿佛仍在空中飘荡,象征着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着这片土地。

整首诗通过对塞上金海的历史变迁和战争痕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悲壮和苍凉的历史场景之中。

(同上)西海金波寒云恸,飒飒秋风拂面尘。驼铃奔走苦作舟,东西情缘一线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而又深情的画面,充满了对远方、旅途与情感的深刻描绘。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西海金波寒云恸”,以西海为背景,金色的波光与寒冷的云彩交织,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凄美的氛围。“寒云恸”三字,既表现了天气的寒冷,也寓含了某种深沉的哀愁或感动。

次句“飒飒秋风拂面尘”,秋风飒飒,吹拂着行人的面庞,也带起了路上的尘土。这里既实写了旅途的艰辛,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漂泊。

第三句“驼铃奔走苦作舟”,驼铃声声,是旅途的象征,也是行人的伴侣。他们像苦行僧一样奔波,把驼铃的声音当作航行在人生海洋中的舟船,寓意着在艰难困苦中寻找方向和希望。

末句“东西情缘一线中”,东西可能指的是两个方向,也可能寓意着两种文化、两种情感的交汇。情缘一线,表示尽管距离遥远、困难重重,但两人的情感却像一根细线一样紧紧相连,无法割舍。

整首诗以壮美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和情感的执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爱情和远方的深刻感悟。它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性坚韧和情感力量的颂扬。

0 阅读:0

笑笑雷家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