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梁实秋欲访问延安,毛主席点名拒绝:不欢迎梁实秋到延安

小遇说历史 2024-03-29 22:52:50

1940年初的一天,著名学者梁实秋随国民参政会的视察团来到了热火朝天的陕北高原。望着地平线上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和清澈见底的延河水,梁实秋心中充满了对延安的向往。

然而就在这时,一张来自延安的电报,却让这位文坛巨擘的延安之行归于泡影。而发出这份电报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

思想独立的散文大师

要了解梁实秋的心路历程,我们必须先回顾他的生平。

梁实秋,1903年出生于北京,自幼受到良好的中西方教育。1923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师从著名英文学者吴宓。大学期间,梁实秋与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共同创办了《新月》杂志,提出"人的文学""为人生而艺术"等口号,反对将文学与政治简单等同。

1926年,梁实秋赴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期间,他广泛涉猎西方文论,进一步确立了"文学无阶级性""思想独立、艺术独立"的文艺主张。学成回国后,梁实秋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以诗人、散文家、学者的身份活跃于文坛。

1934年,梁实秋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就无产阶级文学等问题展开激烈论战。梁实秋认为,无产阶级文学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忽视了人性描写;而鲁迅则指出,梁实秋否定无产阶级文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双方你来我往,笔战不止。

抗战期间,梁实秋虽然远离政治,但仍有一些不谨慎的言论遭到非议。1938年,梁在《中央日报》副刊发表文章,提出文艺应"超然物外",被认为是鼓吹"与抗战无关",引起进步文化界的强烈不满。面对批评,梁实秋虽有辩解,但也无法消除争议。

政治角力下的个人际遇

1939年底,国民参政会决定组织慰劳视察团,前往华北抗日前线进行慰问。身为参政员的梁实秋,自然成为视察团的重要成员。1940年1月,视察团一行从重庆启程,经西安抵达陕北。

作为知名文人,梁实秋对陕北根据地充满好奇。在他看来,延安没有官僚气,一切都那么"原始"而"纯粹",是他从未见识过的新天地。于是,梁实秋提出要去延安参观访问。

然而,就在视察团准备出发之际,从延安总部发来一封电报,话语虽然婉转,意思却不容置疑:

欢迎诸位先生到延安来访问,惟梁实秋先生不必来,如果一定要来,我们只好以粗茶淡饭、高粱小米相待。

落款赫然是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

电报传到视察团,梁实秋顿时面子上挂不住。在他看来,共产党对他有成见,才会点名拒绝他访问延安。梁实秋感到很没面子,一度想要退出视察团。

视察团的其他成员也感到很尴尬。一方面,梁实秋是著名学者,又是本次活动的主要成员,若梁缺席,势必影响视察团声势;另一方面,既然毛主席已经明确表示不欢迎,硬要带梁去延安,也有失体统。权衡再三,大家决定放弃延安行程,改道去山西等地访问。

个人际遇的深层缘由

事后人们不禁要问:毛主席为何独独不欢迎梁实秋?

表面看,这与梁实秋此前在文艺理论上的态度有关。在那个以"政治挂帅"的年代,梁实秋提倡"文学独立",反对"文学阶级性",与左翼文艺的主张针锋相对。鲁迅生前就多次批评过梁实秋,指出他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宣扬资产阶级文艺,毛泽东当时也曾表态,赞同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显然,共产党对梁实秋在文艺理上的立场很不满意。

但从更大的背景看,梁实秋此行受阻,反映的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

必须指出,抗战时期的国共合作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双方在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存在激烈的博弈。1940年初,重庆谈判刚刚结束不久,国民党就发动了新一轮"反共高潮",大肆渲染共产党"另立中央"的危险性。组织视察团访问华北,也有向共产党施压的意图。

毛泽东对此自然觉察,决定利用此机会予以反击。拒绝以梁实秋为代表的国民党文人来访,彰显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姿态,同时也警示国民党不要试图利用文化活动,对革命根据地指手画脚。

因此,梁实秋此行受挫,固然与他个人在文艺理论上的立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国共双方此时此刻的政治博弈。梁实秋只是一颗无足轻重的棋子,被裹挟进宏大的历史洪流。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唐小兵《重读梁实秋》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

[3]张晓义《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之我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李何林《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再认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5]金冲及《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6]韦慧《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研究述评》《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

0 阅读:105

小遇说历史

简介:讲历史故事,悟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