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帆书樊登讲书 作者:瑾山月
作家陈瑜,曾在网上和家长们探讨教育这一话题。
谁曾想,看到家长们的咨询,全是对孩子的谴责。
学习差,做事拖延,冷漠自私,贪玩成性……
陈瑜就有了个疑惑:“如果给孩子一个发声的机会,他们会如何替自己辩解?”
于是很快地,她向孩子们也发出邀约,给他们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就这样,在接下来一年里,陈瑜采访了不下上百个孩子。她发现,接触的00后小孩中,存在一个明显的两极化现象。一种孩子能量满满乐观积极,另一种孩子则极端颓废毫无生机。而那些高能量小孩,都有个共性——家庭和睦,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而言,父母的情绪价值,是他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父母善于接纳,乐于鼓励,敢于放手,爱才能如涓涓细流,滋养孩子的内心。为了帮到更多家庭,陈瑜将与孩子的访谈整理成了一本名为《少年发声》的书。在书里,你总能在不经意间看见自己孩子的影子,也会明白:为什么我们那么努力,还养不出幸福的小孩。
拒绝“成绩论”,别让学习榨干孩子的能量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辛辛苦苦赚钱,不舍得给花一分,但给孩子报班却不眨眼;
明明累了一天,但一陪孩子写作业,又强打起精神硬撑;
为了孩子耗尽了心血,但孩子的表现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心理学家陈默曾说:
“父母在孩子哪件事上,心很重很重,孩子早晚在那件事上出麻烦。”
就比如学习,不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恰恰是因为做得太多。
在书里,第一个为自己发声的,是个叫小黎的八年级女生。
她从幼儿园到初中,读的都是上海数一数二的学校。
可就是这个标准的好学生,却在不久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一天早自习之后,小黎忽然爬到窗户上,试图跳下去。
幸好被巡逻的家长发现,才避免了一场惨剧。
其实早在三年前,小黎就出现了抑郁倾向。
但为了学习,大家都没当回事。
直到孩子彻底崩溃,小黎妈妈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她办理了休学。
访谈中,陈瑜问:这个世界上没有你留恋的人了吗?
小黎气呼呼地回答道:没有!一个都没有!我就是自私!我是个垃圾!
发泄一通后,小黎似乎打开了话匣子:
我妈妈特别焦虑,总说,得好好学习,不然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我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学习;我讨厌这样的生活,但我没办法改变。
每句话,每个字,像一把把利刃,直戳人的心窝子。
她才13岁,花一样的年纪啊,本应热烈明媚的,却活得如此痛苦。
好成绩=好孩子=好未来,这个逻辑对吗?
显然,是错的。
书中的女孩小米,就是很好的例子。
她虽然成绩不突出,但性格开朗,活泼可爱。
小米说,爸妈很少打听学习呀、成绩呀这类事,总会和她聊聊新闻,八卦什么的。
父母不焦虑,不鸡血,不烦躁,整个家庭氛围就十分惬意。
这种轻松的心态,稳定的情绪,会给孩子传递一种安全感。
而后,孩子会像吸足了养分的庄稼,蓬勃地向上生长。如今的社会,危机感无孔不入。如果不能替孩子挡住这些焦虑,孩子的能量势必会过早地被耗光。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太快太急地起跑,注定要跌跟头。
我们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成为学业上的长期主义者。
帮他们制定合适的目标,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稳住自己的心绪,守住孩子的能量,才能陪他们走完慢慢求学之路。
学会放手,让孩子远离监视下的绝望
为什么怎么管,孩子都不听话?
为什么为了孩子好,还招来他的记恨?
这恐怕是很多家长,正面临的教育难题。
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因为怕这怕那,更不敢放松一刻。
可结果呢,越管孩子越是状况百出。
看书时,男孩宣宣和团子的故事,令我十分感慨。
先说宣宣。
他的到访,源自妈妈向陈瑜发出的“紧急救助”。
宣宣因为厌学,在家停课好几天了。
这期间,他像丢了魂一样,只是呆呆地坐着。
可在此之前,他可是班里的积极分子,不仅是体育委员,还是语文课代表。
之所以变成这副样子,全然因为他有个“监工”一样的妈妈。
自从读初中后,妈妈加紧了对他的看管。
没收了手机,断了家里的网,还时不时地询问他都干了什么。
严密的监视下,宣宣越来越压抑,直到丧失了全部生活热情。
相比之下,团子就幸运多了。
他有一对“无所谓”的父母。
想去骑行,去吧,注意安全;想学视频,学吧,别累着眼睛;
想打游戏,打吧,别上瘾就行;想踢足球赛,去吧,好好玩玩。
因为父母的“不管”,团子反而将自己管理得井井有条。
你看,被控制和不被控制的孩子,过得是两种人生。
教育圈,有个很著名的“蛋—鸡—鹰”成长理论。
孩子,就像一只小鹰。
刚出壳的时候,嘴巴不够尖,爪子不够利,像只没有攻击力的小鸡。
等再长大一点,他要去悬崖峭壁试飞,才能成为一只真正的有力量的鹰。
整个过程,父母要做的,不是紧张地看管,而是松弛下来的放手。
别再为了一点事就惶惶不安,也别再因为过度慌张就剥夺孩子的自由。
人,只有在松弛自在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
我知道,你很爱自己的小孩。
但真正的爱,不是枷锁,而是孩子背后的翅膀。
抛开过度的思虑,允许孩子去经历,去试错,去探索。
因为成长,本质上就是一个人的冒险。
不做差评师,孩子有他的自证预言
不知道生活中,你会不会“刀子嘴豆腐心”。
看孩子出错,心里一急,什么讽刺挖苦的话也说;
见孩子不听话,一生气,就开始劈头盖脸地责骂。
到最后,伤了孩子的心不说,咱们自己也后悔不已。
访谈中,作者接触过一个叫小D的男孩。
每次不用提问,小D都主动发来一堆语音矩阵,有说有笑的。
作者听着很有意思,忍不住夸他是个坦诚聪明的好孩子。
但小D却立马反驳:你的夸赞不真实,我妈妈说要真实。
于是作者就问:那真实的你是什么样呢?
小D脱口而出:是差生、废物、白痴、怪胎……总之,我必须承认自己很糟糕。
怎么会这样?
这孩子明明热情、活泼,思维敏捷,表达能力突出。
原来,小D从小就是被妈妈吼大的。
因为学东西慢,妈妈骂他是笨猪,因为成绩差,妈妈说他是“全世界最笨的小孩”。
一次次的否定与打击,令小D的自我评价非常低。
了解这个情况后,作者十分痛心,她在书里愤慨地写道:
家长是为孩子托底的人,任何人对孩子的打击,都不及父母来得深重。
这就像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遭受多次否定后,他会不自觉地陷入绝望。
相反地,如果能得到父母的肯定与赞美,孩子也会认定自己很棒,并朝着更棒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自证预言”。
《积极情绪的力量》中说:
并不是因为生活圆满,人才有了积极的情绪,是因为先有了积极的情绪,生活才会圆满。
那孩子的积极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能量,从何而来呢?
从一次次被父母肯定后的雀跃中,从一次次被父母夸赞后的满足中,更是从一次次敢于表现自己的体验中。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能消解掉自己的怒气、烦闷,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对待自己。
写在最后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提出过一个能量层级理论。
能量高的人,像马力很足的发动机,总有使不完的劲。
而能量低的人,就算吃饭喝水都觉得很累。
很多时候,孩子拖延懒惰,不爱学习,并非故意为之。根源在于,他的能量太低了。
我们和孩子之间缺的不是爱,而是真诚的沟通与理解。
面对孩子的倾诉,我们最该做的,就是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
用关怀、信任、温暖,替代逼迫,指责与施压,我们的孩子终将获得行走世间的底气。
最后,我建议大家近期找个时间,约孩子聊一聊。
请相信,你的小孩,远比你想象中更出色。
点个「在看」,与家长朋友们共勉。作者 | 瑾山月主编 | 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