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投资市场的低落情绪依旧。一些被预期会“逆势上扬”的赛道没能激起水花,“不看Biotech了”“回国后就没想到会遇上没人投这种情况”的声音仍然贯穿在上半年的许多交流中。
但即使处在行业整体遇冷期,药物递送仍然备受资本市场关注。据动脉网数据,近3年来,国内药物递送技术市场的投融资金额超过400亿元。其中,位居前两位的偶联和核酸纳米载体技术领域均超过百亿元。
“随着基因核酸药物快速发展,药物不仅是以过去想象的小分子抗体形态存在,而是一个个基因代码,透过核酸‘软件’将疾病细胞重新编码为健康细胞。但这类‘可编程药物’不具备成药性,需通过纳米载体将序列递送至靶细胞里释放。”近期完成C轮融资后,剂泰医药联合创始人、CEO赖才达这样对36氪等媒体解释药物递送赛道“火热”的原因。
剂泰医药专注于“AI+药物递送”技术布局,打造多器官靶向递送系统,加速CGT、核酸药物等领域产品开发,36氪此前曾对其进行详细报道(附链接)。本次,剂泰医药的C轮融资募资金额达1亿美元,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领投,太平香港保险科创基金跟投。募资资金主要用于推进AI+药物递送平台建设和自研管线发展。
成立至今,剂泰医药累计完成近3亿美元融资,此前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国寿股权、人保股权、五源资本等。
在赖才达看来,药物递送“是强需求驱动的方向”。过去数年间,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等前沿领域的兴起、产品获批及应用,不断突出了递送系统在成药过程中的作用。根源上讲,这是因为mRNA、siRNA、CRISPR等技术“一旦解决递送问题,成药性会非常好”。因此,递送载体本身已经逐步从“工具”的角色中突围,成为潜在的助推新疗法出现的方法。
此外,该赛道火热部分也得益于新冠疫情。有投资人提到,疫情期间mRNA疫苗的开发使得“LNP作为新型递送载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验证”。比如,Moderna、BioNTech两家核酸企业的mRNA新冠疫苗均使用了LNP递送技术。
不过,递送载体本质上十分复杂,比如“作为目前配置和递送核酸药物的标准方法,LNP通常由4种及以上脂质成分组成”。而每种脂质其实都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独立地被优化。因此,想从中“寻找到最佳组合的难度犹如大海捞针”。
针对此,剂泰医药的解法是通过将数据驱动的AI算法,和高通量筛选、实验平台相结合,进行更加全面的筛选。“我们主要从Decode、Design、Deliver这3个维度突破药物递送难题。Decoding环节,基于公司的干/湿实验大数据平台,我们解码生物和纳米材料之间复杂作用关系,以此建立一个AI大模型。再应用蛋白结构的模拟计算能力分析、预测纳米材料在人体内到底有什么样的生物分布,在不同的器官靶向有哪些特征;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通过递送大模型PhatGPT的深层算法,生成大量的新的纳米元件;最后,再透过强化学习迭代指引干/湿实验迭代系统,精准设计递送的条件,把药物送病灶,从而加速赋能药物开发。”
目前,公司已自主研发了AI驱动的核酸递送系统设计平台(AiLNP)、AI驱动mRNA序列设计平台(AiRNA)、AI驱动小分子制剂设计平台(AiTEM)三个“AI+技术平台”。
此外,基于公司现有的药物递送平台和生成式AI技术,剂泰医药还开发出一项METiSLipidLM脂质语言模型和PhatGPT脂质生成模型, “打造百万级脂质库”, 从而突破了国际专利壁垒;并结合创新性的分子模拟技术,模拟LNP在体内外的各个微观过程,实现多器官靶向纳米材料开发。
以剂泰医药在肝靶向领域的布局为例,已公开发表的相关动物实验数据显示,AiLNP平台的肝靶向LNP递送效率约为行业标准的20倍,这代表着“成药性大规模提升”。“以一项肿瘤适应症为例,透过更好的表达量,我们实现了蛋白在局部的高表达,小鼠实验模型为100%CR,实现了比对标品种更好的药效,具体结果预期在明年发布。”赖才达表示。
此外,剂泰医药还布局了包括全身肌肉、脑、免疫器官、肿瘤在内的靶向递送技术,寻找核酸基因药物在肿瘤、代谢疾病、自免疾病、神经老化疾病等适应症领域的成药机会。
生产工艺环节,剂泰医药已搭建“端到端的LNP CMC工艺”,在设备、生产芯片、工艺流程环节具备相对完整的转化能力。
商业化方面,剂泰医药主要通过自研管线,以及合作管线开发形式进行,管线覆盖以小分子药物和mRNA为主的核酸药物,涉及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肝病等适应症。其中,进展最快的小分子管线已于去年6月推进至三期临床开发;mRNA免疫治疗管线也将于今年进入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