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低位,如何才能更自信地关注医药?

菇凉说未来 2024-03-03 09:58:23

信心的重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若是拐点时刻,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医药行业已经连续调整2年多,2021年7月-2024年2月,中证医药指数下跌了49.88%。调整的时长和幅度消磨了大多数投资人的信心和热情,而当下估值已回落至比历史94%的时间都要便宜。那么,如何才能更自信地关注医药呢?

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导致医药板块向下的力量是否枯竭?二是,推升板块向上的因素是否在蓄势?

向下的考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轮医药深度调整的原因主要在于3点:一是,因政策及融资环境影响,医药行业盈利预期下行;二是,经历2019年-2021年的大牛市后,当时的估值抬升至高位,交易筹码非常拥挤。三是,医药行业实际的业绩数据承压。但以上这些因素正在改善:

1)政策端正在改善。从核心仿制药的集采到创新药的医保谈判,此前市场对相关政策预期不明朗,因而每一次集采和医保谈判往往会对医药行情产生阶段性冲击。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因素正在改善。首先从政策本身看,集采方面,政策细则在不断优化。如对集采品种的分类更加精细化,定价有望更精准。医保谈判方面,2023年续约谈判价格降幅收窄为个位数,此外,国家医保局公布《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及《非独家药品竞价规则》,对创新药的支持态度进一步明确,有望给创新药品带来有序的招标和降价规则。然后从市场反应来看,自2022年第七批集采起,医药行业的股价受相关政策的影响已在变小。

2)高估值得到较为充分的消化,交易结构有明显改善。中证医药指数估值(PE TTM)自2021年7月的61.95回落至当前的26.73,估值下降了56.9%,处于近10年6%的分位数,即比历史上94%的时间便宜。交易结构方面,公募基金医药持仓占比自2020年高点的20%下降至2023年4季度的14.6%。

3)业绩筑底期逐渐过去。受此前创新周期叠加疫情影响,医药行业2020年、2021年业绩十分亮眼,2022年受制于高基数,利润增速下行。2023年有望复苏,但下半年受到院内医疗反腐的扰动,业绩整体承压。但业绩复苏的窗口有望在2024年开启。

向上的期待:平芜尽处是春山

1)国内创新药或将进入收获期。新药上市一般要经历申请临床研究、申请新药上市、到最终获批上市。近年在鼓励创新的背景下,国内创新药申请临床研究、新药上市的审评审批重回高增长,这孕育着未来从量变到质变的希望。

2)创新出海正在迈入新征程。一方面,从创新药来看,License out是当前主要的出海方式,即中国药企将自身产品的海外权益或全球权益出手许可给以欧美跨国药企为代表的制药企业,获得首付款和里程碑费用。海外药企接过接力棒后,负责海外市场的临床开发、申报上市、生产及销售工作。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 out总金额和交易数量逐年增长,品种也更加丰富。2023年,国产新药海外授权累计获得首付款和里程碑费用超过400亿美元,授权或合作项目数量超过100个。另一方面,从医疗器械来看,中国企业在细分赛道的研发进度和创新度开始领先全球,出海竞争力开始显现,未来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3)投融资环境正在改善的路上。投融资环境对于医药研发有着重要影响,2022年-2023年,在美联储大幅加息的影响下,全球医药投融资同比增速显著下行。2024年,美联储有望从加息进入降息通道,全球医药投融资逐渐恢复,有望进一步推动全球需求回暖。

事实上,对于医药行业最大的自信点,来源于板块的需求端是不依赖于假设的,其他的行业或难以做到。老龄化叠加疾病谱系的扩张,使得社会的医疗支出中枢上行成为趋势,这也是医药被称作“长坡厚雪赛道”的原因所在。而随着压制因素的消散,随着中国药企创新的蓄势,对于轻装上阵的医药,市场充满着期待。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1 阅读:609

菇凉说未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