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南宁,骗子冒充游戏公司客服,以解除防沉迷模式为幌子,诱导7岁女童拿家长的手机扫码转账,实施诈骗。幸好孩子的妈妈及时发现,避免了损失。
网络上诈骗儿童的套路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类型和案例:
1. 免费皮肤“大陷阱”:骗子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利用孩子单纯的思维和不敢与家长沟通的弱点,诱导孩子偷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例如,吴某(12岁)使用母亲手机登陆某QQ群,看到有人免费发放游戏皮肤,遂添加其好友,扫码领取皮肤。对方称吴某账号存在非法领取行为,需联系后台工作人员处理,否则要赔付10万元并判刑1年。吴某非常害怕,按照对方语音提示扫描二维码支付6500元,事后吴某母亲发现异常并报警。
2. 红包返利“杀鱼盘”: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实施诈骗。比如,王某(11岁)在某粉丝群看到推送消息称加入某QQ群可以免费抽奖和领红包,于是申请加入。不久群里“工作人员”告诉王某其被公司抽中一等奖,奖金6000元,根据“工作人员”指示,王某在该QQ群先后发红包8次,合计被骗5000余元。
3. 假“防沉迷”骗钱财: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进而骗取钱财。谭某(15岁)在玩手机时,有人添加其好友并宣称可以帮其解除未成年人手机游戏的时间限制,谭某信以为真,并依照对方视频指导,偷偷使用家长手机先后3次扫码支付,合计被骗3800元。
4. 假明星发“假福利”: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张某(14岁)被人拉进一个卖明星签名照的QQ群,然后一个陌生人加其QQ好友,对方称买卖明星签名照属于侵犯明星隐私,要其接受调查。张某因害怕完全听从对方指示,对方通过QQ视频远程指挥其用父母的手机在某APP上付款,总计向对方账户支付了35笔钱,共被骗15842元。
5. 冒充同学借钱:盗取目标未成年的通讯或朋友的账号,伪装成对方借此向受害人提出“借钱”的请求。
6. 低价出售游戏皮肤:骗子散播“低价出售角色皮肤”的消息,当未成年人尝试下单后,“客服”会以各种理由让其反复转账。
7. 假冒好友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或聊天工具,冒充孩子的好友或亲戚,以各种理由要求孩子提供个人信息或资金支持。
8. 代写作业诈骗:不法分子在假期以低价诱惑孩子,为其提供代写论文、作业等服务,然后在收到钱后消失或提供低质量服务,甚至出售孩子的信息。
9. 游戏虚拟物品诈骗:利用孩子对游戏虚拟物品的渴望,诱骗其购买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虚拟物品,可能导致孩子的钱财损失和游戏体验受影响。
为了防范网络诈骗,保护儿童的安全,家长和孩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孩子方面:
- 谨慎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谨慎加入陌生的群组,不随意轻信他人。
- 不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轻易打开陌生人发来的文件或点击未知链接。
- 不随意向他人透露自己与家人的信息,如家庭住址、手机号码、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支付宝账号及密码等。
- 不相信互联网上随便弹出的“免费装备”“低价游戏”等窗口信息。
-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父母沟通商量,保持冷静,不要因为担心父母责备而被犯罪分子牵着鼻子走。
- 家长方面:
- 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尽量不设置免密支付,以免其受骗后进行大额转账汇款。
- 控制孩子的压岁钱或者零花钱的随意支出。
-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经常检查孩子上网课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查看社交及银行账户的支付款项。
- 给孩子的微信设置转账24小时到账,如若不幸被骗,有充足时间止付。
- 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防骗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提醒孩子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向家长求助。
-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网络游戏,理性追星,自觉抵制不良“饭圈”文化影响,提高网上识骗防骗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