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孔融,各位首先想到的就是“孔融让梨”。毕竟这个体现尊老爱幼、相互谦让的故事广为流传,也成为从古至今家长为孩子启蒙必讲的故事。
可很多人和我一样,对孔融的了解只停留在那个4岁的小孩子和家人分享食物时,只拿最小的梨的场景中。而他后来的人生经历和结局,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哎,其实儿时谦让懂事的孔融,人生结局很悲惨。因多次触怒曹操而最终被满门抄斩,不得善终。
孔融在临死前,十分后悔的苦苦哀求曹操,希望能网开一面,放过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童。可天不遂人愿,曹操最终还是没有放过他们全家,斩尽杀绝。他年仅9岁的儿子,临死前说出了8个字,成为千古名言,广为流传。孔融的人生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高开低走,被一代枭雄恨之入骨,非要杀之?他9岁的幼子又说出了哪8个字?各位看官请听我娓娓道来。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出生在充满书墨和官僚之风的家庭,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勤奋好学,天赋异禀,四岁时的让梨光辉事迹还被编进了《三字经》当中——“融四岁,能让梨”。从此名声大噪,被供奉为“神童”,广受追捧。后来孔融凭借着自身良好的家事背景和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了“建安七子”之一,顺利入朝为官。但神童有神童的不幸,年幼成名的孔融养成了孤傲、固执、不会变通的性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孔融对其做法大为不满。因此对于曹操的命令,他总是唱反调。他帮司空掾、大名士邴原出主意,拒绝其女与曹操英年早逝的爱子曹冲举办“冥婚”;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俘虏了袁氏一族,他的儿子曹丕强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甄宓为妻。此时的孔融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渠道,言辞犀利的讽刺曹氏父子, “昔日武王灭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公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可喜可贺!”此举触怒了不可一世的曹操。
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怎能忍受如此大辱,加之平日里孔融对他的种种无理,为他最终惨遭灭门之祸埋下了祸根。可高傲自大的孔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不久之后又大放厥词,发表“父母于子无恩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意思就是说:父母与儿女毫无恩情,父亲对孩子而言,只是父母欢愉之后的意外才有的,仅此而已。同理,孩子对于母亲来说,也没有什么好感恩的,就如同器皿里装的物品,从母亲肚子里生下来后,就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东西了。他说,就算在饥饿时,有了吃食,宁愿给陌生人,也不给自己的父母。孔融的“父母无恩论”一经发表,哗然一片。大家不知道那个幼时以恭敬孝顺闻名遐迩的孔融,为什么变成了有悖孝道的绝情之人。这个言论无疑是引火烧身,而此时的孔融还未察觉,危险已经降临到他头上。早把孔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曹操此刻喜出望外,以此为由称孔融的这番离经叛道的言论如同弑父弑母之举。公元208年,曹操以蔑视国法、图谋不轨和孝行有缺的罪名,处死了孔融。其实孔融敢和曹操对着干,早就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不忍心牵连妻儿,特别是自己几个年幼的孩子。于是他放下尊严,苦苦哀求曹操派来抓他全家的官兵,希望对自己妻儿网开一面,赦免他们的死罪。殊不知,孔融9岁的儿子年纪随小,但身处乱世却有着非凡的见识,面对危难关头,临危不惧。他大义凛然的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曹操听闻此事,不禁对这9岁孩童的气度和胸襟大为惊叹,也更坚定了斩草除根,灭孔融全家的决心。虽然倔强文人孔融和他刚烈的儿子早已远去,但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也成为了千古名言,被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