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老街入口的牌坊上“巴城老街”四个字朴实而又典雅,红底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展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以其巍峨华丽和独特的文化意义吸引着游客。
梁辰鱼(约1521—1594)。曾作《红线女》等杂剧,但以《浣纱记》传奇最著名。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因其作品的脍炙人口,无形中给予昆腔传播很大的助力。从元末到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到了梁辰鱼,昆腔才焕发舞台的生命力,这是梁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
通往巴城老街的小道。
曲长廊沿河而建,全长仅120米却让人联想到横跨600年,黄幡绰、魏良辅、梁辰鱼、汤显祖等,在昆曲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标志性人物。走在长廊里,仿佛走在水磨腔悠悠的昆曲意境中。
风雨廊桥雕梁画栋,高跨在河上,行船划过碧绿的河水,反而衬托出水的动,别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
古朴的房舍临水而立,近处是粉墙黛瓦、乌木船、红灯笼;远处是看上去已经有些年代的石桥、烟波淼淼的河水和布满房舍的草木,一幅江南水乡的模样。
巴城老街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东西长200米,街道狭窄,仅容3人并肩同行。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两边民居、商店屋檐都向中间挑出,使老街显得更加狭窄,有“一线天”之称。
老街有种宁静的气质,街上游人不多,并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嘈杂混乱,小酒馆、咖啡馆、茶社、文创店等安静地伫立在街边,门口郁郁葱葱栽着花木,闲适而优雅,吸引着游客进去小憩。
巴城老街延续着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两旁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商店傍水而立,面街枕河,粉墙黛瓦,石岸斑驳,河埠错落有致。
巴城老街昆曲传承馆是昆曲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这里不仅是昆曲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体验和学习昆曲文化的绝佳地点。
-昆曲文化的重要性,被誉为“百戏之师”,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
游客可以在传承馆内聆听昆曲讲座,观看专业演出,深入了解昆曲的艺术魅力。
昆曲在巴城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从昆山腔到昆曲的华丽蜕变,一代代人薪火相传,守护、传承、发展着这一古老艺术。
巴城电影院,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保留下来,让游客感受那个年代的电影文化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