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大渡河的18勇士,新中国成立后,授衔最高的一位是什么谁?

历史睿眼观 2024-03-13 22:34:43

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5月,正值汛期,红军来到大渡河,水流湍急。

蒋介石看过“太平天国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故事后,信心满满,集结大部队布下天罗地网,势必要让红军重蹈石达开的老路。

就在这紧急关头,毛主席巧妙指挥,18名勇士强渡大渡河,成功在国军的重重包围中,为红军打开了一条北上的通道。

那么当年红军是如何“绝处逢生”,成功渡过大渡河的呢?那18名渡河勇士后来怎么样了呢?

蒋介石的谋划

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指挥队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灵活走位,成功跳出包围圈,把国军大队伍甩在了后面。

1935年5月,红军来到大渡河。蒋介石亲自指挥应战,他替红军吸取“石达开兵”的经验,认定红军必然不敢走石达开走过的路——那里是彝族人的部落。

当初石达开兵败,一来是赶上大渡河汛期,二来石达开用金钱买通彝族土司,而清政府则给出了更大的筹码。

由于历代的民族压迫政策,彝族人向来不喜汉人,再加上红军“穷”,因而蒋介石在作战图上,圈住了另一条大路:泸沽东—大树堡。

蒋介石集结队伍,重兵把守大树堡,势必给予共军重创。他还得意洋洋地让人开飞机,给红军撒传单,提前庆祝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如此危急时刻,毛主席在做什么呢?毛主席同样在看作战图,他早已预料到了蒋介石的部署。

与蒋介石不同,主席圈住了那条石达开走过的小路:泸沽—彝族部落—安顺场。

毛主席相信“打铁还需自身硬”,红军是劳苦大众的队伍,是和中国老百姓站在一起的。

真心比金钱牢固,只要红军将此行的目的如实告知,彝族了解到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体会到共产党队伍的好,必会友善处之。

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彝族在了解体会到“红军一个什么样的队伍”后,与红军彝海结盟,亲自带领红军通过彝区。建国后,共产党践行了当初的承诺,成立自治区。

强渡大渡河

这边红军大队伍赶往大渡河,另一边还有一支小队伍,如蒋介石所期待的那样,来到了大树堡。

这支佯攻的队伍一到地方,就立马进行“进攻”的准备工作,场面十分热闹,而国军主力军见状则跃跃欲试。

其实蒋介石做了两手准备,为了阻止红军渡过大渡河,另一条不被看好的小路,安顺场里的船也早就被转移空了。

但历史能被写在计划里,那就不是历史了,安顺场的国军总指挥营长赖执中是计划中的变数。

赖执中还有一个身份,他是安顺场最大的财主。

虽然上面交代下来,要把安顺场的房子烧了,船运走,不在右岸给红军留任何东西。

但大财主赖执中世代的家业都在安顺场,怎么会舍得付之一炬呢?

1935年5月24日,红军先遣队红一师一团抵达安顺场附近后,迅速勘察安顺场。

得知安顺场只有两个连后,制定计划,在当夜成功强攻安顺场,打得在帐篷听戏的国军一个措手不及,并截获一支船。

那么这支船哪来的呢?就是财主赖执中的,他按计划到大渡河西岸后,担心自己的家业,被“不懂事”的川军小领导给烧了,便带着人渡船回到了东岸—守家产。

遗憾的是,红军找遍了安顺场,也没找到第二只船。而河对岸则有一个营在把守,但这并不意味着敌人只有这么多,其实在左岸不远处,还有国军大部队驻守。

这就要求,先遣队红一师一团必须全部抵达左岸,然后再冲击国军大部队。大渡河水湍急,有暗礁,只能乘船过去,而且只有八名船工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帮忙渡河。

于是先遣队里又组织了17人的奋勇队,由一营营长孙继先带领指挥,分两次进行,夺取大渡河左岸。

早上天蒙蒙亮,雨也终于歇了。一营二连连长熊尚林按照计划,带着八名勇士乘船向河左岸划去,而右岸红一团的战士则按着机关枪一字排开,为船上的勇士提供火力掩护。

船只行至河中央,右岸国军对着小船发起了猛烈攻击,枪林弹雨间,一名船夫不幸中弹。与此同时,其中神炮手赵章成两枚炮弹下去,成功摧毁敌人的碉堡。

火力减弱,九名勇士顺利抵达河左岸,而敌人见状也从战壕里冲了出去。在刘伯承的指挥下,神炮手赵章成将剩下两枚炮弹向敌人打去。

而上了岸的熊尚林等九人,靠着手榴弹和冲锋枪,消灭剩下的散兵,成功夺下渡口。

与此同时,剩下八名勇士在孙继先的带领下,开始渡河。而国军也开始了反击,但在红军的机关枪下,收效甚微。

最终,十八名勇士全部抵达渡口,奋勇冲击,一举拿下了敌人的碉堡。敌人溃不成军,逃的逃散的散。

等到后续部队渡到左岸后,先遣队开始乘胜追击,将附近20公里的敌人清扫完毕。

事后,毛主席、朱德等人亲自接见了18名勇士,部队还为这18名勇士每人奖励了一双胶皮鞋和一身军装。

孙继先和17名勇士

然而长征艰难,一年半后,成功抵达陕北的,也只有一营长孙继先和二连长熊尚林。

剩下的16人,或是在战斗中牺牲,或是在行军中病逝。

真正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只有孙继先。

1942年,抗日战争艰难。熊尚林所在的平北抗日根据地,遭到了日寇的扫荡。

熊尚林与大部队分开,他带着几十名战士一边与日寇周旋,一边参与宣传共产党的政策,组建扩大队伍。

然而不幸的是,熊尚林却在这期间遇难了。

一营营长孙继先在长征后,则带领队伍开辟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只能干屡建奇功,成功升至第三野战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孙继先被授予中将军衔。

不打仗了,他先是转型成了军事学院的教员,而后又担负重任,前往大西北沙漠,投身于导弹建设。

在缺人、缺钱、缺设备的情况下,孙继先成功建成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还成功发射了“东风1号”。

后来国家开始了对革命年代的事迹进行整理编写,但有关大渡河勇士的人数,却出现了争执。

讨论会议上,根据过往的宣传资料,同志们发现,当年有关大渡河勇士的宣传,有说17人的,也有说18人的,关键就是作为指挥员的孙继先是否要算进勇士之列。

作为参与者的孙继先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不过面对这个疑问,他并未站出来。在他看来,勇士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

所以后来,在有关大渡河勇士的宣传上,都统一用了“十七名”勇士。

后来,当年的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得知此事,并不认同“十七名勇士”的说法,因为指挥员孙继先实打实参与了渡河战斗。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杨得志将军将大渡河勇士更正为18名。

那么当年的有关大渡河的宣传,为何会出现偏差呢?经过考证,此事还是出在孙继先身上。

原来当时是孙继先本人写的有关大渡河的通讯报道,他因为谦虚,不好意思称自己为“勇士”,便没把作为指挥员的自己算进去。

1990年4月,孙继先病逝,享年79岁。按照其遗言,一部分骨灰撒在大渡河,一部分埋在青山头的烈士陵园。

7 阅读:1621
评论列表
  • 2024-03-14 17:17

    向英雄致敬

历史睿眼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