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就是在一个十户人家的小地方里,也一定有像我一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赶不上我那么喜爱学习罢了。”
“丘”是孔子自称,孔子名丘。孔子他以自身成就为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忠信的资质与常人一样,只是因为自己好学,所以能异于常人,故也是在勉励人们要有好学的精神。孔子自称好学,并无自夸之意,他曾经表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必须努力学习才会有所得。一般人中,有能做到忠信的,但很少有能做到好学不倦的,孔子是因为好学不倦,才能成为博学多闻的人。
孔子他认为许多人是天生有才,但他们没有加上学识的培养,因此不能有所成就。就道德心理而言,问题也是一样。任何人都有道德的基本因素,只是因为没有学问,不知道把这种道德心理的基本因素培养出来。要使这种心理上善良的本质见之行为,就必须加上学问的陶冶。
中国人讲究忠诚和信实,自古以来就是传统,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是有这种品质,所以孔子能如此肯定。 不过,孔子所说的“忠信”,经过理论认识已经成为自觉的行为,在重大利益诱惑下,不会发生动摇。与此同时,天下的道理很多,与孔子同乡的人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而孔子力求通过学习,能够认识真理和掌握真理。学与不学,具有本质的区别。
“十室”是十家人,这个地方只住了十户人家,这是个小地方,亦必有像孔子那样忠信的人。忠信的人是有的,在十户里头也能找到一个,但并不是都像孔子那样好学。所以有忠信的德行,但是未必能成为圣人。那如何成为圣人?唯有好学之人才有可能成为圣人。
我们离孔子的那个年代已经过了许多年了,也经历了许多的朝代,这世道的人心也与以前有所不同了,所以要找一个像孔子那样忠信的人,也很困难。像孔子那样好学不厌,不厌倦、不厌学,这个人在现代已经很少了。所以成圣人有两个必须的,一个是忠信之根,一个是好学的精神。
像孔子一样忠信的人并不难得,天生品性好的人即使在穷乡僻壤也会很常见。孔子并不是不好学,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勉励大家。天生品性好的人很常见,但是能像孔子一样成为圣人的则基本上没见过,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最终成为圣人。但大多数人本质再好,不学或不好好学习,最终也只能是泯然众人矣。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一定都会有真诚守信、好学上进的人。人不能因为所处环境和位置的不佳而放弃一些根本的东西,尤其是放弃学习和提高。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越要保持好学上进的思想和意志。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有时可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群体中都有高尚的人和感人的事。我们应多发现这些宝贵的东西,并应积极地去学习,并且不断自我提高。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