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晚上中国驻屯军下属的第一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有一个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小兵,籍籍无名,军衔低微,仅为陆军中排名最末的“二等兵”引发侵华战争“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志村菊次郎志村菊次郎1917年生于大阪,1937年被征入伍才20岁。由于日本侵华加紧增兵,新兵训练期未到,他就被派往中国,编入驻屯军第一联队,奉命屯兵北平唯一的出口——卢沟桥附近。
志村菊次郎“七七事变”前几天的日记中也载,“我的肠胃一定要争气,不能犯贪吃拉肚子的毛病。”
7月7日晚上10时许,志村随部在演习时,又犯毛病了,肚子隐隐作痛,忙离队找偏僻地方蹲下方便。志村菊次郎所在的部队远去,而他拉完肚子完毕后,想回到部队却发现自己已经迷失。这个未经严格训练的新兵,实在没有能力辨别方向,朝一个方向走了好长时间,终于在午夜12点前,回到了营地。
当他私自离队不久后,中队长就发现志村“失踪”,立即报大队长,大队长报联队长,联队长在卢沟桥外指挥演习,正想寻衅滋事。日军终于找到借口了、狼子贼心就表现出来了,一听说有人“失踪”,就趁机放大事端,不去严查因果,就故意嫁祸于卢沟桥对面宛平城内的中国守军,要求进城搜索找人,遭守城的中国29军拒绝。
交涉无果,联队长牟田口廉悍然下令,向宛平城发射了炮弹。这就是被称为打响中日全面战争第一枪的卢沟桥事变。时间是7月8日凌晨4时23分。
事变中的日军其实,据后来不断公布的史料,当时的志村,早已经回到军营,而中队长、大队长都已悉知。
日本联合通讯社驻上海负责人松本重治,在其回忆录《上海时代》中说,“实际上,经过3个小时后,下落不明的士兵已经归队,并非被中国方面绑架去了。”
“这个新兵担任传令兵,在离队解手返回时,在黑暗中走了相反方向,因此延误了归队时间。”
其大队长一木清直,在1年后事变一周年前夕,接受日本《朝日新闻》时,也说“当时已经接到报告,新兵已经回来,没有异状。”他还道出了当时的内情:“当时联队长让我就此事进行交涉,如果这样算了,中国方面还会怎么样宣传,就不知道了。此前的丰台事件就是例子,也许会让他们产生只要敢真枪实弹地对待日本军队,就可以让演习的日本军队逃跑这样的概念吧。”“所以,我方决定占领‘一文字山’(卢沟桥和北平之间的中方阵地),然后再进行交涉。”
日军进入北平就是因为这个志村菊次郎拉肚子引发的抗日战争,吐槽一下“抗日神剧”一颗子弹打850里,每人负重50公斤奔袭,子弹还能拐歪,不管轻重机枪主角抱起来就连续扫射,子弹无限循环,不管什么都能当武器“萝卜、包子就是一颗炸弹”、主角浓妆艳抹、假睫毛、眼影。一把毛瑟手枪就能灭一个中队。导演把一个鲁莽无脑连累一拨又一拨无辜的蠢货刻画成抗日英雄?这简直是对革命老前辈莫大的侮辱!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志村菊次郎在“七七事变”后被日方悄悄退出现役,遣返回国。不过,随着日本法西斯大举侵华,兵源紧张,娃娃兵上战场,女人进工厂,能独善其身远离军国魔爪者,寥寥无几,志村菊次郎又被征召入伍。编入日本陆军第18师团,再次参与侵华,南京大屠杀前随18师团占领杭州。后18师团参加对中国南部沿海作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编入25军,入侵马来亚、新加坡、缅甸。
北平附近的日军1944年10月,该师团被孙立人的远征军新一军在缅甸围歼,而志村菊次郎也在缅甸被中国远征军击毙。
另一版本是,志村菊次郎在1944年1月英军反攻时,死于西印度的布奇顿小岛。
18师团印章不管怎么样,志村都是在1944年战亡。此时距卢沟桥事变7年,志村菊次郎27岁结束一个无名的小人物却引发历史巨变,事件人们只知道日本军人失踪导致的侵华战争。就是这个志村菊次郎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