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奏响珲春悲歌?沙皇余威直达图们江,苏联:出海口寸步不让

UC直播珠宝玉石 2024-09-04 14:52:33

喀秋莎这首歌的确挺好听的,这段时间不是又火了一把嘛!上次火是在俄罗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方仪仗队踩着喀秋莎的节奏,走过了莫斯科红场,真可谓雄赳赳气昂昂。

这回喀秋莎之所以火,主要是我方军乐团,在莫斯科又即兴表演了一段该歌曲。旋律的确美妙,难怪能成为鼓励苏联红军抗击德军的战歌之一。

不过关于喀秋莎这首歌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我也查了一些资料,关于喀秋莎的由来,主要有这么几种说法:

第一,喀秋莎是俄国女性的常用名,和中国的丽娟、翠花、海燕一样,重名率非常高。作者为了纪念自己的一位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从而创作了这首歌。喀秋莎是叶卡捷琳娜的昵称,而这位老师恰好名叫叶卡捷琳娜。

第二,喀秋莎这首歌,象征着战争时期的爱情,这是对美好爱情的赞颂,以及对战争中男女分别之情的一种惋惜。同时也是为了用爱情的旋律激励前线将士。

第三,喀秋莎这首歌,是一首战争歌曲。作者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曾亲历张鼓峰事件,当时正值中国珲春地区初夏时节,梨花满山。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喀秋莎。

第四,作者在1936年回到家乡,与当地村民度过了一段十分美妙的生活后,在返回莫斯科时,有感而发,从而写下了8句诗,这8句诗就是喀秋莎的雏形。

不管哪种说法,似乎都有点道理,但是作者没说清楚,那事情就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尤其是第三种说法,来源之一是2010年4月23日的《吉林日报》,这可让咱们不少中国人深信不疑了,毕竟跟咱们有关系嘛!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吉林沿海地区

中国在1860年以前,拥有海岸线最长的地区,应该就是吉林。不过1858年到1860年这段时间,风云突变,一个西方列强突然对东方大国发起了挑战,而且只是言语上的恐吓威胁,并没有加之以刀兵。这个西方列强就是沙俄。

当时的清朝,南有太平军,北有英法联军,真可谓焦头烂额。沙俄看准了这个机会,才会逼着黑龙江将军奕山,在1858年签署《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割给沙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作为中俄共管地。

一个地方官员,凭什么签订领土条约?这事儿明显不靠谱。就算当时清廷被英法打懵了,也不可能吃这个哑巴亏,所以清廷坚决不认。

但是不认没用啊,沙俄已经实质性占领外东北大部分地区了,而清朝这边又抽调不出多余的人马北上赶走沙俄这帮人,尽管他们不知道,当时驻扎在远东的俄军总兵力,不过1千多人。要是知道了,估计肠子都悔青了,那可是百万领土。

沙俄方面一看,这可不行啊,没有官方认可,就算自己可以强词夺理,以后也是个麻烦。所以到了1860年,沙俄神助攻,帮着英法打进了紫禁城。吓得咸丰帝撒丫子就跑路了。

咸丰帝是个怂包啊,把京城的绝大多数事务,都交给了他的六弟恭亲王。恭亲王也是被列强们给整怕了,沙俄跑来稍微威胁一下,恭亲王也就认怂了,与之秘密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这份条约的含金量实在是太高了,因为沙俄凭借这份不平等条约,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清朝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些土地当中,包含了吉林几乎所有的沿海地区。不得不说,沙俄的眼光独到,知道沿海地区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国人说,图们江出海口没啥大用处,既然没啥用,为啥沙俄偏偏不让你过呢?这么一丢丢地方人家都寸土必争,你倒是大方,一句没啥用,要都不要了,真是有趣。有时候想想也是挺奇怪,或许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吧。

1938年张鼓峰事件

《瑷珲条约》以及《中俄北京条约》是分成中俄两个版本的,按照中国的版本来看,其实吉林并不是所有出海口都没了,至少图们江北岸有那么一小撮土地,还是中国这边的。

也就是说,俄朝之间,并没有在图们江成为邻国,图们江依旧应该只是中朝之间的界河。

但是按照俄国版本的条约来看,他们得到了吉林所有的沿海地区,包括图们江右岸。因此,到了珲春防川地区以后,就没中国什么事儿了,再往前就是俄朝边界了。

防川地区距离出海口,也就15公里左右。这15公里便从中朝边界,变成了俄朝边界。这段图们江,被俄朝两国一分为二了。

这件事到了1880年以后,清朝这边才有人反应过来。那时候清朝经历了洋务运动,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回想起吉林沿海地区的时候,无不痛心疾首。好在还有一条图们江可以进入日本海,算是唯一的安慰。

可当清朝的官员们去实地考察的时候,才发现那15公里的图们江右岸,直接被沙俄给占了。而且俄国人一口咬定,这里就是他们俄国的固有领土,不服来打一架啊!

清朝虽然国力有所恢复,但根本不敢和沙俄开战。既然领土没了,那么出海权总要争取一下吧?毕竟图们江全境,基本都在中国境内。

在吴大澂等人的据理力争之下,清朝收复了一些被沙俄抢占的边境领土,同时在1885年与沙俄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重新获得了图们江出海权。

按照这份条约,张鼓峰是明确划入中国势力范围的。但是俄国人有个老毛病,就是喜欢在条约签订后搞点小动作。

当时虽然确立了彼此的边界,而且设立了大大小小的界碑。可俄国人觉得,依旧有操作的空间。清朝在1912年没了以后,沙俄觉得机会又来了。

不过沙俄也在1917年没了,这事儿就落在了苏联肩膀上。只不过苏联当时不愿与日本直接爆发冲突,而日本在1931年又入侵了东北,因此这事儿就被拖延了下来。

直到1938年,双方在张鼓峰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役。张鼓峰按道理是中国的地盘,但是日本扶持的伪满成立以后,这里就被划入了伪满,甚至连它东边的哈桑湖,也被划入了伪满。可苏联人却拿出了俄版的《中俄北京条约》出来,认为张鼓峰是他们的。

这么一来问题就尖锐了,双方打了一仗,结果日本输了,苏联便实质性地占领了张鼓峰。苏军将势力范围强行推进到了图们江边,只留给了中国一条狭长的通道。张鼓峰也就成了中俄界山了。

图们江出海权

打输了以后,日本恼羞成怒,将水流峰以南的所有图们江右岸地区,全部划入了军事禁区,因此将当地的140多户中国居民,全都给迁走了。

此外,日本还在图们江中设了不少桩,导致来往船只无法通行,从这个时候开始,图们江出海口基本就废弃了。

1945年,日本战败,但我方又陷入了内战,等到好不容易内战结束,又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所以我方一直没机会索要图们江出海权。

等到一切都搞定了,结果1958年中苏又开始交恶了。1960年开始,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中苏交恶不再是什么秘密,图们江出海权就更难要了。

而且苏联在图们江上建了一座通往朝鲜的俄朝友谊铁路桥,这座桥距离水面太低,根本无法让大型船只通过,这自然更加阻挠了图们江出海的可能。

一直到1991年5月,中苏经过谈判,苏联这才答应挂着中国国旗的船只,可以自由出入图们江。没多久苏联解体,俄罗斯依旧认这一协议。

按道理来说,图们江的出海权咱们是拿到了,为啥依旧没法出海呢?

第一,俄罗斯虽然认可协议,但是俄朝友谊铁路桥摆在那里,他们宁可废弃,也不肯拆,自然阻挠了通航。

第二,日本人当年在图们江设立的那么多水泥桩还在底下呢,不清理掉,图们江根本无法通航。那么谁来清理?中方清理的话,还得经过俄朝双方的允许,毕竟那段江面,如今归他们管。

第三,常年不通航,图们江出海口早就被淤泥给堵塞住了,如果不花大力气处理掉这些淤泥,想要通航也不容易。

种种原因,导致即便咱们获得了图们江出海权,却依旧无法保证这里可以正常出入大型船只。那么这一出海口的价值,也就基本为零了。

再唱喀秋莎,还是那个味儿吗

如果喀秋莎真的和张鼓峰事件有关的话,那么咱们再唱起这首朗朗上口的歌时,估计感情完全不同了吧?

毕竟这首歌承载着厚重的一段历史,那是我们丧失国土的屈辱历史,是列强们在我们领土上打来打去的悲惨历史。但是在他们的歌词中、乐谱中,却成了盛赞爱情的美妙乐曲。

当然了,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辟谣了,认为这首歌和张鼓峰没有半毛钱关系。我也看了不少辟谣帖,情绪的确到位了,就是证据明显不足,真相如何,咱们拭目以待吧。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