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的历史功勋1前方吃粮,每天需500万斤粮食供应

大肥肥文史说 2024-04-23 16:38:31

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要人有人,要粮有粮”,“部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浩浩荡 荡的支前大军,千里远征,随军转战,他们积极生产,筹集物资,加工军粮,赶做被服, 生产弹药,筹措副食;

他们抢修铁路、公路、桥梁,架设电话线路;他们父送子、妻送 郎,踊跃参军参战,兄弟相争上战场;他们押解俘虏,捕捉散兵,护送弹药,打扫战场, 拥军优属,慰问子弟兵;他们忍饥耐寒,长途跋涉,日夜兼程,奋战在运输线上,前运粮 弹,后送伤员……

淮海大地上呈现出一幅车轮滚滚、担架如流、磨碾飞转、人欢马叫的人民支前的宏伟画卷。据不完全统计,战役中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大小车88万余辆、担架20.6万副、挑子30.5万副、船只8000余只、牲畜76.7万头,筹集粮食9.6亿斤,赶 做军鞋数百万双,运送弹药300多万吨,转送伤员12万名,另有10余万青年参军参战,解放区人民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支援淮海战役的历史证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的历史功勋永载史册!

筹集粮食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淮海战役粮食消耗巨大,物资需求巨大, 仅粮食一项,前方吃粮人数最多时达150万人,战役发起时每天需原粮300万斤,后增至500万斤。

对此,华野曾指出,根据目前全国形势与部队的思想情绪,均有胜利条件与信心。 所感困难者唯有粮食问题。为保障前线粮食供应,各地纷纷制定粮食征借政策和办 法以及粮食供应计划,积极筹粮。解放区人民节衣缩食,踊跃缴粮献粮。

在长期遭 受掠夺、连年灾荒,粮食负担力极其薄弱的地区,人民群众吃糠咽菜,把节省下的 粮食一碗一瓢送到征收点。

筹集来的粮食需要加工,由于仅有一些陆续解放的大中 城市有粮食加工厂,繁重紧迫的加工任务就落在了后方人民身上。广大解放区人民 用碾、磨等简陋落后的工具,夜以继日加工军粮。缺乏工具,就琢磨新办法,创造 新工具;劳力不足,就动员妇女儿童一起参与。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区人民共筹集粮食9.6亿斤,解放军实用粮食4.3亿斤。

战前的粮食筹备

从[1948年]9月下旬开始,华野中野分别提出了初步计划,要求各地支前机关一面沿途布置行军吃粮, 一面开始突击征收粮食,组织加工,以作大规模淮海战役粮食供应的准备。

战场吃粮人数,华野将近60万人(部队42万,民工18万),中野将近30 万人(部队18万,民工12万)。

按军委规定,两个月至两个半月的时间计算,共需加工粮:

华野1亿2200万至1亿5250万斤,中野为5400万至6750万斤。

当时,考虑到作战地区长期被敌人劫掠,又连年遭受水灾,群众生活贫苦,粮食 负担能力薄弱,如此巨大数量的粮食要完全采取就地供应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 后方调运解决。

但后方调运,距离很远(千里内外),困难很多(主要靠小车、 挑子运输),因此,决定采取后方调运与就地取给相结合的方针,按战区分布进行粮食部署。

部署的原则是:以靠近战区的现地粮食为基础,由远及近,逐步向战区集中调运。

规定部队行动,自带3天粮食,3天以内无粮由部队负责,3天以外无粮由地方负责。地方保证将粮食运到师(旅)一级粮站,师(旅)以下粮食运输由部队负责。

根据上述原则粮食和粮站布置如下:

中原地区,由豫皖苏就地征集中野所需的粮食1亿9000万斤,并在兰封、民权、 杞县、睢县、宁陵、柘城、毫县等地设置粮站,负责供应一、三、四、九各纵队; 在漯河、上蔡、商水、项城、槐店等地设置粮站,负责供应二、六纵队。同时从豫西后方积极向战区运粮。

苏北地区,从江边向涟水、沭阳等地运粮2300万斤,以负责华野南下各纵队之粮食供应。

山东地区第一步布粮1亿6300万斤,其中第一线粮食1亿斤,由鲁中南四、五、 六分区组织运输。在邹县、城前、梁邱、驼驿、朱陈、巡会、朱范等地设置粮站, 直接供应华野直属各纵队;

第二线粮食6300万斤,由鲁中南一、二、三分区组织 运力,在兖州、平邑、费县、临沂、汤头、古城等地设置粮站,供应华野山东兵团各纵队。

冀鲁豫地区筹粮1亿斤,并在菏泽、定陶、曹县、城武、郓城、金乡等地设置粮站。负责冀一、三旅及华野三纵、两广纵队的粮食供应。

除粮食外,部队所需的油盐副食,则主要由各地支前机关各地工商部门统一 布置任务,由工商部门抽调干部,设立供应站,每站经常保持油盐3000至5000斤, 按当地市价低10%至15%售给部队。

蔬菜等副食品主要依靠部队就地采购。柴草则采取就地兑换办法,即统一由地方支前机关在布置粮食的同时布置柴草供应任 务,部队在各地取用柴草后,按照规定价格折成现粮,由团以上单位出具领粮凭证,战后由政府凭以偿还。

战役实施阶段的粮食供应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11 月22日)

粮食的供应方面,因部队进度的快,原随军运粮之大小车掉了队,后方供应 曾一度发生灾荒,但由于部队携带了3—5天的粮食,再加上筹粮队就地筹借,所以问题也不大。

第二阶段(1948年11月23日 — 12月15日)

开始以部队自带,就地筹借,缴获为主,后根据新的情况变化,作了第二次 部署:

在山东方面紧急运粮6100万斤,二线粮食也组织船只前运。

华中方面紧急运粮7500万斤,二线粮食也由后方前调。

第三阶段(1948年12月16日 — 1949年1月10日)

由于当时参战人员达150万人,而且大部集中于豫皖苏地区,为解决粮食供 应问题,在徐州召开了山东、华中、冀鲁豫、豫皖苏四个大战略区联席会议,划 分了供应区域,在战场东南方向部队由华中负责供给,在战场东北方向部队,由 山东负责供给,西面和西南方向由豫皖苏负责供给,另由冀鲁豫调小米1亿斤拨 给华东。

因当时徐州解放,运粮有利条件增加了,后方粮食可以用火车运到徐州, 并在城市中动员了商家汽车250多辆,从徐州向前赶运粮食,由于各个战略区共 同协力进行供给,而且又增加了新的运输力量,故使第三阶段中的粮食供给得到了解决。

华中区的借粮办法

一、淮海战役已经胜利地进行了一个多月,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一个具有 决定意义的战役,争取这一战役的胜利,就不仅可以结束长江以北的战局,解放 全华中、全华东和中原地区,而且将基本上解决了全国的战争局面,为解放全中 国开辟了一条顺利发展的道路。

随着这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空前大规模的战役的 胜利扩展,整个华中的支前任务已趋繁重,其中尤以粮食供应任务更为巨大,目 前前线参战部队和民工已达一百数十万人,每月所需粮食在百万担以上;

而战场又 大部在新解放区,久经国民党掠夺,民穷财尽,困难就地取食,必须从数百里甚 至千里以外(渤海、胶东、盐阜、苏中等产粮区)连续转运,才能满足前线供应,中间如稍有疏忽,稍有脱节,战争就会立刻直接受到影响。

目前供应线以华中距离较近,而战场主要是在华中地区,毫无疑问拿出一切 力量来保证前线的给养,应该是我华中党和人民当前最紧急也是最光荣而神圣的 任务!

但是目前华中存粮情况,离开前方需要相差很远,现有运送到前线的粮食加上运耗已有90余万担,冻河以前仍须继续抢运加工粮50万担,运出以后,江淮和第二、五、六专区就几乎不再有存粮,而今冬明春灾区的救济,必不可少的;

水利交通等事业的建设以及与日俱增的脱离生产人员的生活费用和新解放城市的 恢复经费,都需要支付大量的粮食,第一、九专区虽有部分存粮,但仍须作军队 继续前进时的供应准备。

针对这种情况,华中工委经再三研究,郑重讨论,认为 除号召各地组织力量积极在新区征收公粮,加强老区粮食保管,运输工作,减少 损失,各后方机关部队尽量节约,减省开支以外,必须在全华中范围内筹借100 万担粮食,才能确保前线的供给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也才能在不增加意外支出的 情形下,勉强渡过今冬明春的财政粮食困难。

100万担借粮任务,依据各地非灾区 田亩面积、秋收产量、秋征负担率、秋征实征数以及当面对敌斗争情况,决定具 体分配如下:

江淮军区 25万担 五专区 20万担

一专区 18万担 二专区 1 7 万 担

九专区 1 4 万 担 六专区 6 万 担

二 、华中今年秋征,群众负担一般在15%到18%左右,最低的仅10%,个别 较高的由于田亩评等的不合理或其他原因,实际负担率达到20%,较之抗日时期的负担重的多了,但较之夏季或去年夏秋两季的负担则减轻了1/4到1/3。

较之 其他解放区群众负担也轻得多(山东群众负担一般为25%,华北个别地区一般 达到30%),现在再借100万担公粮,群众负担平均约增加5%,连同秋征负担, 平均总负担率则为20%,个别实际负担率可能达到25%,这都还没有超过近两 年来各季的负担率;

而且所有借粮可在明年夏征或秋征中全部偿还,今年秋收 在华中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水田区一般尚称丰收,再经过今年以来生产运动,部分地区又结束了土改,群众情况已走上稳定而逐渐高涨,加上新的胜利形势的 鼓舞,支前的宣传动员,群众体会到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安享太平的日子已 经不远;

今天要求群众咬紧牙关,忍受一些暂时的困难,贡献出自己可能贡献 的财力来,以争取长久的解放,是完全能接受的。对于这些借粮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有足够的估计。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借粮问题上同样存在着困难的一面。

首先100万担的 粮食不能不算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我们还没有组织这样一个成功的大规模借粮工 作的经验;

其次即使在非灾区,由于历年的减产抛荒,国民经济的元气尚未恢复, 人民负担能力不强,某些困难的户口,其生活程度不减于灾区群众,加上有些 地区由于秋征中负担的不够公平合理,以致个别负担很重,有些地区由于后勤 负担的不够公平合理,以及某些干部的单纯强迫命令已经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

其他如近战地区干部的缺乏,沿江地区的斗争频繁,新恢复地区的工作基础薄 弱,群众政治觉悟的参差不齐, 一般干部的习惯于简单的工作方式,这些都可 能会影响到借粮任务的完成,对于这些借粮问题上的困难的条件,我们也必须有足够的估计。

三、为了保证借粮任务的完成,必须充分掌握借粮工作中的有利条件,努力 克服借粮工作中的困难,只看到有利的一面因而放松了艰巨的动员和组织工作, 单纯的采用行政摊派路线,或者只看到困难的一面,认为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 单纯强调群众片面的眼前的利益,这都是非常有害的。

在各级干部思想上今天主 要的障碍是属于后者,是片面的强调困难,而在工作既经开始以后,主要的偏差 又可能是属于前者是单纯的追求任务,因此今天主要的关键是在于首先打通各级 干部的思想,让所有干部都认识到这次战役的伟大意义和借粮工作的重要性,认 识到没有群众长远的长久的利益,就不可能有群众眼前暂时的利益,如果不拿出一切力量争取战役能早日胜利结束,群众的负担只有继续加重而不行减轻,

认识到对待借粮工作的不重视和不努力,实际上是帮助敌人获得苟延残喘的机会,拖 延敌人的死亡日期,认识到这次借粮任务虽重,但在任务分配上已经把灾区的个 别困难户应有的减免已经估计进去了,只有在全党和全体干部中弄清楚这些问题,大家才会有决心有勇气来做借粮工作。

在借粮工作开始后,除了应继续防止某些干部把各部困难情形夸大为全面现 象,因而动摇工作的决定和信心以外,就要防止某些为了追求任务,对确实困难 的群众不加照顾,采用单纯的行政路线,强迫命令,平均摊派,以及某些干部在 工作中包庇亲友,乘机贪污,不能以身作则,不去执行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因 而引起不应有的群众纠纷,妨碍任务的完成,这些在各级党的领导上都必须在乡村干部中反复教育严密防止和纠正。

四、在各级干部会议上充分的动员成熟组织就绪以后,就要在群众中进行 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让所有群众了解到目前形势,了解到淮海战役跟华中 每一个人民密切关系,了解到交付出这一次的借粮负担就可以争取到长久的 幸福,了解到前线给养供应不上就要拖长战争的时间,就只有更加加重自己 的负担,

把前线将士如何忍饥耐劳浴血苦战告诉他们,把战区群众如何在国 民党严重掠夺之后,还在继续借出粮食供给解放军作战比给他们听,把山东人 民如何交出细粮,自己吃粗粮甚至吃山芋叶子,忍受一切物质上的痛苦来支援 前线,讲给他们听,只要把这些问题反复地说清楚了,我们相信在我党领导下 经过长期教育, 一般具有相当高度政治觉悟的华中人民, 一定会把热情激发起 来,踊跃地投入借粮运动,慷慨地交出他们应借的粮食。

如果我们乡村工作干 部在工作中再能做到合情合理、大公无私,群众甚至会自动自觉心甘意愿地交 出超过他们负担能力的粮食来,而自己从节约生产中去解决以后的生活问题。 只要在群众宣传动员工作做得成熟,借粮工作就会迅速的掀起热潮,顺利地完成任务。

五 、为了在借粮工作中既要完成,又要照顾群众中实际困难,各地在借粮面 积上,应力求广阔,但同时又要有重点,秋征负担轻的地区可多借,负担重的地 区应少借,非灾区一般按田亩计算,但其中缺粮的困难户和负担很重的田亩,应予减免,灾区一般不借,但其中没有受到灾害的仍可照借,新区征粮及秋征补交的欠粮不应计算在借粮任务之内,地方救灾粮也不能列入借粮100万担之内,

各地任何附带借粮必须经工委批准,各地党委、政府在布置任务时应精密计算,慎重分配任务,群众借粮负担加上秋征负担,总负担率不得超过30%,超过者应减低, 或减免,个别地区在工作进行后经过较全面的调查,确实难以完成任务者,应以负责的态度提供材料,呈报工委,考虑应否减轻任务。

在工作方式上应采用行政领导结合群众民主评议,谁多谁少,应减应免,地 好粮坏,都要经过自报互评,民主讨论,提倡群众中骨干积极分子带头先交粮交好粮,反对群众挤矮子的平均主义思想。

借粮工作的口号是:

1.全体党政军民动员起来,大力完成借粮任务。

2.完成借粮,保证前线给养,迅速消灭国民党军队,早享太平。

3.后方人民节衣缩食,踊跃借粮,支援前线。

4.后方多借一分粮,前方少流一滴血。

5.学习山东人民,忍受生活上一切痛苦,支援前线的精神。

6.共产党员要用传统的模范作用,带头先借粮借好粮。

7.大家出粮支援前线照顾缺粮的困难户,粮食有余的多借粮。

8.秋征负担轻的多借粮,秋征负担重的少借粮。

9.按亩计算,公平负担,个别困难,应予减免。

10.公平合理,民主评议,自报互评,民主讨论。

11.咬紧牙关忍受一时的痛苦,拿出一把力争取全华中人民的彻底解放。

六 、各级党委对借粮工作自始至终都要亲自掌握,分个召开党政负责干部、 财粮干部以及党与群众的活动分子会议,会议不宜过长,但各种思想障碍必须求 得解决,工作作风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同时对任务作精密计算,周密研究,慎 重布置,在执行过程中,均须将执行情形随时按级报告,任务结束后作专门报告, 送交工委。凡正在参军地区,可先参军后借粮,未参军地区先借粮后参军。各地借粮任务的完成时间, 一律不得超过1949年1月15日。

0 阅读:8

大肥肥文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