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领燕军进入南京城,建文帝很清楚自己败局已定,心灰意冷下便一把火烧了皇宫。不过在建文帝葬身火海之前(还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不知所踪,逃走了),亲自斩杀了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第四子徐增寿(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时常向朱棣透露朝廷的消息而被建文帝囚禁),朱棣对小舅子徐增寿的死感到非常惋惜,将其追赠为定国公,世袭罔替,定国公爵位在明朝传了九世九代,与明朝一起消失。
徐达一生共有四个儿子,除了为朱棣而死的徐增寿外,还有:
三子徐添福早夭
次子徐膺绪为孙氏所生庶子,是徐达儿子中最默默无闻的一位,做到中军都督佥事一职,永乐十四年病逝
至于长子徐辉祖,或许是徐达四子中最让人意难平的一个儿子,本有徐达的智勇双全,却在朱棣登基后,被囚禁而死;不过魏国公爵位却在大明传了十世十一代,与明朝有始有终。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看,徐达长子徐辉祖在明朝初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01 出身功勋之家徐辉祖并不是徐达长子一开始的名字,徐达为长子取的名字是徐允恭,而且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前一直被称呼徐允恭;洪武二十五年,太祖皇帝将孙儿朱允炆封为皇太孙,为了避皇太孙的名讳,便改名为徐辉祖。
(为了方便阅读,整篇文章我们都称其为徐辉祖)
徐辉祖是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父亲徐达是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最大的功臣,在太祖创业初期便跟随太祖左右,而且还是太祖的凤阳老乡,淮西二十四将之一。1363年大败枭雄之一的陈友谅,凭战功被封为左相国;1365年又灭了张士诚,之后便与常遇春(被追封为开平王,洪武二年去世)一起北伐,于太祖登基这年攻入元大都北平。洪武三年在太祖大封功臣时被封为魏国公,“开国六公爵之一”,洪武十八年在南京病逝,终年54岁。
徐达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南征北战,大明能够建立,徐达当论“第一功臣”。
将军谋勇绝伦.....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徐达用自己南征北战的一辈子,为自己家族赢得一个世袭罔替的魏国公爵位;而且朱元璋将徐达四个女儿中的三个都嫁给了自己的儿子为王妃,甚至徐家长女因为燕王朱棣称帝的缘故,后来做到了皇后之位上。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朱元璋在洪武一朝发动了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处死三万多人,其中开国功臣不在少数。可以说洪武一朝能够善终的开国功臣微乎其微,而徐达作为其中善终的一位功勋,自然很清楚“月圆则亏”“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所以他谨言慎行,从不恃宠而骄,也不结党营私,甚至连太祖皇帝赏赐给他的大宅子都直接拒绝,一家人挤在老宅子居住。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徐达还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单看朱棣的发妻徐皇后便可知一二。而徐达对儿子们要求更是严格,绝不允许儿子们跟其他勋贵家子弟一起,做不法之事。
正是在徐达这样严格的教育下,更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作为长子的徐辉祖亦是严格要求自己,不仅熟读经史,骑射功夫亦是不在话下。值得一提的是徐辉祖不仅文武双全,且身长八尺五(大约是1.95-2.04米),长相俊俏,英姿不凡,十分难得。
徐达领兵在外征战时,都是长子徐辉祖在御家,家里被打理地井井有条;也正因为如此,太祖不仅很喜欢徐辉祖,而且还很器重他。在慢慢长大成人的将二代中,太祖最看重也最喜欢的便是徐辉祖与李景隆(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太祖的外甥)。
洪武十七年的时间,太祖将徐辉祖授予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年俸是240石。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包括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
左军都督府事五军都督府之一,徐辉祖能够掌管左军都督府,便是在掌管大明五分之一的兵权;虽然徐辉祖具体的出生日期并不确定,但他在永乐五年病逝时,四十余岁,便可推断,这一年徐辉祖应该在20出头的年纪,年纪轻轻便能担此重任,不仅仅是太祖重视徐达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太希望文武双全的徐辉祖能够接替跟自己的父亲徐达一样,成为自己以及太子朱标的左膀右臂,将来能够辅佐太子朱标稳坐皇位。
洪武十八年,徐达因旧疾复发不得不回到南京,太祖得知后便下旨徐辉祖前去迎接自己的父亲。回到南京后不久,徐达便病逝了。
洪武十九年,徐辉祖的职位由太祖器重的另一外将二代李景隆来接任。
洪武二十一年,徐辉祖孝期满后承袭魏国公爵位,太祖赐诰:
“扬中山王之烈,而勉公忠以立志,礼以守身,恪尽继承之道”
太祖希望徐辉祖能够成为像自己的父亲徐达一样的人,对徐辉祖寄予厚望。
洪武二十二年三月,英国公傅友德率领大军班师,奉太祖之命将大军分别驻守在湖广、四川一带,此举不仅仅是让大军得到休整,也是为了能够震慑蛮夷。徐辉祖则是奉命驻守在常德,这年四月太祖下旨让徐辉祖考察驻守在湖广一带的将士们,并且练兵防备边患。
这年十二月,太祖将徐辉祖召回京城,但是在南京城待了不久,徐辉祖便奉命回了凤阳老家,奉诏才可回京觐见太祖。回到凤阳后,太祖赏赐了徐辉祖一百二十人作为魏国公府护卫
在凤阳老家待了一年四个月的时间,徐辉祖奉命前往陕西练兵;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徐辉祖将自己与燕王朱棣一起活捉的北元降将阿鲁帖木儿等押赴南京。
从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到洪武二十八年,徐辉祖先后在浙江、凤阳练兵,而且还曾在陕西节制兵马,以待来年春天出兵讨伐西番。
当然徐辉祖文武双全,不仅仅能领兵出征,还能作为监考官考核国子监的师生;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自然徐辉祖便成为太祖为皇太孙准备的辅佐人才。
为了将来徐辉祖能更好的辅佐太孙,太祖便让徐辉祖陪伴太孙左右一起读书。在此期间,徐辉祖学习了经史大义,还得以有机会跟随书法大家詹希元一起练习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辉祖的大字写的还是很不错的。
作为“开国六王”之首中山王徐达的长子,再加上徐辉祖本身文武双全,得太祖的器重,所以其起点是非常高的,一开始便奉命掌管左军都督府事务。再加上徐辉祖是太祖为储君培养的辅佐之才,所以在整个洪武朝,太祖都非常重视对徐辉祖的培养与重用,让徐辉祖能够锻炼、并且建功立业的机会。
可以说徐辉祖不管在京处理朝政,还是在外练兵、领兵作战,都是非常合格的第二代魏国公。在洪武朝后期,将二代不断崛起,但太祖最喜欢还是徐辉祖。
02建文纯臣原本徐辉祖是太祖培养出来辅佐太子朱标的,但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在回到南京后不久便病逝了,太祖二十多年培养的未来皇帝就这样离太祖而去,让太祖非常伤心。伤心之余太祖不得不重新选一位合适的储君来继承自己的皇位,毕竟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年过花甲。
一番深思熟虑后,太祖还是决定将皇位传给朱标一脉,因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年仅10岁夭折,太祖便选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继太子妃吕氏所生)为皇太孙。这一年朱允炆尚且只有16岁而已,再加上朱允炆性情“仁厚”,太祖便发动蓝玉案,除掉了一大批太祖认为对皇太孙有威胁的开国功臣以及功臣之后。
徐辉祖本就是太祖培养的辅佐后世之君的人才,再加上徐辉祖向来谨言慎行、为人低调,自然不会受蓝玉案的影响,安稳度过洪武一朝。并且在朱允炆登基后,得到了新帝的重用。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病逝,朱允炆即位称帝,史称建文帝。
在洪武一朝时徐辉祖便经常陪伴建文帝身边一起读书学习,建文帝对其还是十分信任的,继位后不久便为徐辉祖加太子太傅衔。建文元年正月,建文帝下旨编修《太祖高皇帝实录》,徐辉祖任编修。
了解建文帝的应该知道,建文帝在洪武一朝便对藩王们十分忌惮,尤其是燕王朱棣。所以登基后不久便迫不及待要削藩,不过并未直接对实力较强的燕王朱棣动手,而是先从与燕王关系比较亲密的几位藩王开始。
首先被削藩的便是周王朱橚,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被贬为庶人,流放到云南;
虽然建文帝并未直接对燕王朱棣动手,但是已经开始着手布置如此削弱燕王的实力,这年十一月建文帝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与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司,前往北平暗中观察朱棣的一举一动。
建文二年二月,建文帝下诏诸位藩王不再有节制王府文武官吏的权利;
三月,建文帝命都督宋忠等人率兵驻扎在北平周边,同时将北平朱棣的麾下的两卫调往彰德与顺德。
四月,建文帝对湘王动手,但是朱柏不想受辱,一把火烧了王府。
紧接着齐王、代王与岷王,全部被贬为庶人,接下来建文帝动手的便很可能是燕王朱棣。
在建文帝削藩的同时,朱棣自然不会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军师姚广孝的建议下开始积极筹备应对之策。其实在湘王朱柏葬身火海的这月,恰好是太祖的忌日,按理说朱棣应该前往南京,但是朱棣担心自己有去无回,但称病没有前往。但是为了不让建文帝怀疑自己,朱棣便让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与朱高燧前往。
三人到了南京后,建文帝身边的心腹大臣齐泰建议建文帝,将燕王三子留在京城,以防不测;但是建文帝的另一位心腹大臣、东宫伴读黄子澄则不同意,认为若将燕王三子留在京城必定会引起燕王的怀疑,不利于削藩,建议将朱高炽三子放回北平。
建文帝便打算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但是徐辉祖得知后,便给建文帝上了一份秘奏:我这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是最为骁勇善战的,而且还是一个无赖,他不但不会对陛下忠心耿耿,也很可能会背叛他自己的亲生父亲,日后一定是一个大患。
徐辉祖的意思是,建文帝可以将朱棣长子朱高炽与三子朱高燧放回北平,但是朱高煦万万不可。建文帝一时间拿不定主意,便问徐辉祖的四弟徐增寿与驸马王宁(太祖第六女怀庆公主的驸马)的意思,二人其实早就暗通朱棣,自然是向着朱棣说话,建议建文帝将燕王三子放回北平。
密奏曰:“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帝以问辉祖弟增寿及驸马王宁,皆庇之,乃悉遣归国。
就这样,建文帝便将朱棣的三个儿子被允许回到北平。而徐辉祖的一番良苦用心,终究是被辜负了。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作战勇猛,冲锋在前,多次救了父亲朱棣的命。可以说若无朱高煦的话,朱棣很可能死在了战场上。大明王朝的历史便需要改写,但历史并不能假设,世上也没有卖后悔药的。
建文帝很是后悔,说道:我真是后悔没有听徐辉祖的建议啊!
虽然徐辉祖是朱棣的小舅子,燕王妃徐氏的亲弟弟,但是徐辉祖并没有因此而背叛建文帝。因为对于徐辉祖而言,他首先是朝廷的魏国公、太祖信任的股肱之臣、建文帝的忠臣,其次才论亲情,是燕王妃的弟弟。
在大义面前,徐辉祖确实坚持了忠于朝廷。
但建文帝并没有完全相信徐辉祖的忠心,哪怕明知徐辉祖智勇双全,比曹国公李景隆更加适合任主帅率兵北上征伐燕王。但因为徐辉祖是燕王妃的弟弟,所以便让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率兵出征,结果被燕军打的落荒而逃。
当时在内如徐辉祖,在外如铁铉,皆可以当元戎之任,总北伐之兵者。乃弃不用,而委一(李)景隆。
若建文帝当真信任徐辉祖,由徐辉祖领兵出征,朱棣真不一定能赢,即便是能赢也必定打得非常艰难。建文三年四月,建文帝因为李景隆多次战败而不放心,在朝中无可用之人的前提下,终于让徐辉祖率领三万人驰援李景隆。
但很快,南军在白河沟之战中溃败,数十万大军溃败,李景隆见状一推再推,逃到了山东德州;在李景隆溃逃时,则是徐辉祖在垫后,掩护李景隆撤退。徐辉祖的三万人,全师而还。
建文四年正月,徐辉祖奉命率兵北上征讨燕军。
四月,在灵壁之战中燕军大败;而且很快燕王再次被徐辉祖打败。
很快到了夏季,接连溃败的燕王也进入了窘境,毕竟燕军中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受不住南方的暑热;再加上接连溃败,士气上受到极大地影响。但很快,朝廷便有人“帮了朱棣”的大忙。建文帝以“京城无良将”,将徐辉祖召回了京城。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听信谗言,认为徐辉祖与朱棣是至亲,所以并没有尽自己的全力攻打燕军。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帮了朱棣的大忙。徐辉祖奉旨回到南京,南军中便再无如此智勇双全的主帅,自然实力大减。
在淮北一带,由平安、何福率领的南军因为势单力薄,没有朝廷及时派兵驰援而大败。
就在燕军打算渡过长江事,建文帝见状便赶紧派徐辉祖领兵前去阻击燕军;而徐辉祖确实没有辜负建文帝的期望,在浦子口成功将燕军拦住。
但此时南军的大势已去,仅有徐辉祖一员虎将已经无能为力,盛庸率领的水师大败,全部被朱棣收到自己麾下,燕军得以渡过长江。并且很快兵临南京城下,而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见建文帝的失败已成定局,便打开了金川门让燕军进入南京城。
朱棣进入南京城后,建文帝早已不知所踪(朱棣称其已经葬身火海)。
在拜谒了太祖皇帝的孝陵后,朱棣在南京登基。
03在朱棣率兵进入南京时,京城大部分的朝廷命官前去迎接朱棣;毕竟对于朝臣们而言,不管是燕王还是建文帝坐到皇位上,大明始终是朱家的天下。但是徐辉祖并没有前往,而是跪在自家的祠堂中。朱棣得知后非常生气,便将其下狱问罪。
而且朱棣亲自审问徐辉祖,但徐辉祖就是不肯发一言,自始至终没有承认朱棣的皇位。法司便用刑逼迫徐辉祖,但是徐辉祖奋笔直书,写下11个大字:
“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
这是太祖皇帝曾下的诏书,朱棣作为太祖的儿子,自然不敢违抗皇父之命。
朱棣虽然很生气,但也不能杀徐辉祖;徐辉祖不仅仅是开国功臣之后,还是发妻徐氏的弟弟,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杀不得。
但徐辉祖如此,朱棣自然不可能让其继续在朝为官,便将其囚禁在自己家中,削掉其爵位,停了他的俸禄。还有一种说法是:朱棣将徐辉祖一直关在了狱中。
就这样徐辉祖五年不得自由,永乐五年病逝。还有一种说法是,朱棣让徐辉祖自尽了。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朱棣的发妻徐皇后病逝。
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并不大,朱棣对不肯对自己俯首称臣的徐辉祖很是痛恨,但徐辉祖毕竟是发妻的弟弟,哪怕是为了不让发妻伤心也不会直接处死徐辉祖。更何况徐辉祖的儿子徐钦是在这年的七月份承袭魏国公爵位,此时徐辉祖已经去世一个多月,也就是说徐辉祖是在五月份去世的。
五月份徐皇后卧病在床,了解朱棣的应该知道朱棣一生的挚爱便是徐皇后,又怎么会在挚爱病重时让其弟弟自尽呢?
结语建文帝决定削藩后最大的一个错误便是:没有信任徐辉祖,让徐辉祖领兵征讨朱棣。等到朝中实在是无人可用时,建文帝才让徐辉祖率兵出征,其实此时晚矣,哪怕是徐辉祖再智勇双全,能够赢得几次战役,但也无力回天,挽救南军的败局。
根据《弇州续稿》的记载,在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时,徐辉祖仍旧没有放弃,率兵抵抗燕军;但是徐辉祖手中的兵马太少,再加上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燕王得以进城。
见建文帝大势已去,徐辉祖深觉愧对太祖的嘱托,愧对朝廷,更加愧对父亲徐达,便跪在祠堂痛哭流涕。这一刻的徐辉祖应该是很无助的,但很快徐辉祖便被抓。不管朱棣说什么,徐辉祖都没有半点承认朱棣帝位的意思。但作为朱棣发妻的弟弟,朱棣并不能杀他。
永乐五年徐辉祖去世,朱棣下旨其子徐钦承袭魏国公爵位。
因为徐辉祖的缘故,魏国公一脉在朝中没有了以前的风光;更何况这年徐皇后病逝,对徐家在朝中的地位还是有影响的,后来朱棣迁都北京,魏国公徐家被留在了南京,世代担任南京守备一职。
在朱棣迁都北京后,虽然南京成为辅助性的都城,但能够世代守备南京,可看的出魏国公一脉在大明王朝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而且魏国公爵位,成为嘉靖朝时期唯一的开国公爵爵位。
魏国公爵位在明朝传了十代十一世,与大明王朝有始有终。第十代魏国公徐弘基在得知崇祯皇帝自缢而死的消息后很是伤心,其子徐文爵跟随南明弘光帝左右,承袭魏国公爵位,成为第十一代魏国公,后被清军活捉处死。
魏国公一脉,可以称得上是满门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