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469位真人故事
作为70后的我,跟同龄人一样,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许多匮乏。那时候不似现在,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且物资充足。
我从小生活在祖国西南的矿区,生活特别单调,读书,就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我很希望长大了能够学习文学,可是阴差阳错大学竟进了化学系。
但,文学就像雕刻进我生命中的印痕,不论在学习和工作期间,还是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哪怕在出国工作生活期间,都始终陪伴我。
最终,因为一次网络上的续写小说,让我走上了编剧之路。
生活就是这样,兜兜转转,我还是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加电影节)
我叫包包,70后,是化学专业出身的编剧。小的时候,正赶上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父母被派去大西南的矿区工作,我和妹妹在那边出生长大。
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没有网络,没有电子游戏。读书,就是最奢侈的乐趣了!
妈妈对我属于严苛的教育方式,她的小楷写得非常好,也要求我练习书法,所以我认字比较早,通识能力很强。7、8岁的时候,我已经读完家里的所有图书。
后来,就用妈妈的工会证,去她单位的图书馆借书看。12岁左右,我读完图书馆的所有图书。那时候读过《牛虻》、《红与黑》这些名著,虽然并不能完全看懂,但在心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对我影响很深的书,是一套全新的《天津儿童文学》。发现这套书的时候,它就在图书馆的角落放着,都没有人看过!我爱不释手,看了很多遍。
(从小就爱阅读的我)
五年级时候,我被选上去文工团,先是跳舞,后来家长觉得跳舞是吃青春饭不如学乐器,就去学习小提琴,结果三天就被带回家了。原因是保守的外公和姑外婆的一句“我们家不要戏子。”于是,我继续回到学校读书。
那个年代,以考上大学为荣,我自己的梦想是能够去复旦大学读新闻专业,做一名记者。
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理科人才稀缺,学理科才较容易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父母、老师都不同意我学文科,他们不会从孩子爱好和天赋角度出发去培养。
我与艺术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作品获奖)
高中的时候,我去了离家稍远一些的学校。环境的改变,加上自己偏科厉害,文科好、理科差,压力巨大。每天就靠读课外书来排解内心巨大的孤独感,缓解学习压力。
我的高中时光,基本在不停看课外书中度过的,课上也看,经常被老师没收。
高中期间,还自己写过一本小说,可惜原稿已经遗失。现在回想起来,那更多像是日记形式的一种记录和少女青春时期的内心表达。
(大学期间参加申奥活动)
八九十年代,流行看琼瑶、三毛、金庸这些作者的言情、武侠小说。
我爱上武侠小说,是源于父亲。他特别爱看书,曾经借回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他不想让我看,怕影响我学习,就把书藏在米缸里。
但我每天负责做饭,舀米的时候,发现了他藏的书,我就偷着看,怕他发现,我就从最后一本看起。他看第一部,我不敢看第二部,等于是倒着看完了这些小说。
为了读书,斗智斗勇,但也正是这样,喜欢上了行侠仗义的江湖世界。
(作品获奖)
高考时,我的语文考了年级第一名,英文考第三,物理化学加起来也就文科一科的分数,但最后被录到了化学系。
我自己很不满意,想改工商管理专业,父母为此各种想办法,同时也做我的思想工作。
看着父母日渐衰老的背影和为难的样子,我有些伤感,觉得父母不易,就接受了现实,去读化学专业。
但心里想的是,反正混个文凭就得了,毕竟那个时代,要找好工作,大学文凭还是很重要的。
(曾经做销售工作)
我就读的大学按现在说法就是二本,高中同学里只有我一个人考进这个学校,一直感觉很孤独。
尤其对于女性团体里一些事情,我很不喜欢,也不习惯,比如嫉妒心、各种八卦。加上也不是我喜欢的专业,所以大学期间,我一如既往地花大量时间阅读,不过大部分时间只是读杂书。
作为十几岁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事业、家庭等等都没有概念,但是内心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以后要去外企做商务,不想做化学的相关工作。
1994年大学毕业,同学们到处找工作、筛选,想办法去待遇更好的单位。我想得特别简单,只要找到一个能够签约,解决户口就完事,不再想其他,最终去了云南一家药厂,在销售部工作,不过工作地点在北京,负责京津冀等这些地方的业务。
(刚刚移民加拿大)
1994年7月,我第一次到北京,非常喜欢这里的文化氛围,古建、博物馆、皇家园林等等,都让我特别欣喜。因为我对于历史、文物很感兴趣,看到这些,脑子里仿佛有一部部穿越剧在上演。
我当时住在北京厂桥一个地下室。那时候不像现在到处有摄像头,女孩子自己出门,会有很多安全隐患。幸好北京治安还好,没有出过什么事情。但在邢台,我曾经被抢劫过,那是一次拦车集体打劫。
当时车上上来几个人,就命令所有人把钱交出来。那时候大家出门办事带现金比较多,不像现在都是各种卡和线上支付。我是把几千元的现金装在丝袜里,捆在肚子上。那天,刚好我的头发是扎起来的,有些像学生。
劫匪过来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牛仔衣里面的一百多元给他。当时劫匪还问我,是不是学生,家在哪,我说了一个政府招待所的位置,劫匪竟然还给我退回20元,让我坐车用。
事后想起来,既害怕又觉得不可思议。
这些经历,其实都对于我后面的文学创作有很多的帮助,对于人性的理解更加立体。
(我的介绍)
虽然我适应由学校到职场的生活变化,却低估了北方的寒冷,父母从未来过北京,也没有帮助我做足够的准备,自己也是第一次出远门,带的衣服就不太够。
后来就生病了,长时间地咳嗽、发烧,也好不彻底,现在想起来,那种状况应该是已经有轻微的肺炎了。
身体不适,我就一心只想着回到家乡,回到气候舒适的地方工作。结果领导说:“你才在外面一年,就吃不了苦要回来,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我很受不了这样不近人情的态度,就有了离开的想法。
很快,我找到了一家欧洲的医药公司,待遇还不错,然后结婚、又换过几家公司,但一直都从事市场营销、管理、策划这些工作,期间也有学习相关的课程,但是都没有再次动笔创作。对文学的热爱,被尘封在生活琐事之下。
(我的作品之一)
孩子出生之后,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加拿大。2005年第一次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有很多不适应,文化壁垒、语言障碍等,头几年蛮辛苦的。
其实那时出国有一定盲目性,只是觉得很多人出去了,自己也想开阔一下视野,出去看看。
我的父母就是普通人,信息面很窄,给不了更多的帮助,他们也并不懂其中的选择应该怎么样最正确、最好。包括当初我从国企辞职,父母也是不理解,很反对。
但我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局限,他们会觉得孩子有了稳定工作,进体制内,安安稳稳一辈子就很好。
即便现在来看,我也说不好当初去加拿大是对还是错,但来到这边之后,才出现了契机,让我得以重新提笔写作。
(我的作品开机仪式 )
2007年,孩子还小,需要人看护,就跟先生商量他工作,我来照顾小孩。这个过程中,我就有了一些零散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我去学习了社工专业,想着孩子上学之后,可以做一些社会工作,不用出差跑太远,能够边照顾小孩边工作。
但是没有想到,这段经历没有帮助我实现社会工作,却积累了很多社会底层边缘问题和弱势群体的生命故事,对我后来的创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作品在国外获奖)
2011年,孩子开始读小学,我有了更多时间。当时看了一部电视剧《步步惊心》,结局非常悲惨,大家在网上聊,都说受不了这么惨的结尾,要去网上找找续集看看,但是看了都觉得不好看。于是,我就萌生了写续集的想法。
我把文章发布到百度贴吧里的步步惊心吧,没想到文章点击率竟然有三四千万。当时挺兴奋的,这一下子勾起了我创作的欲望。
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莫名其妙被删掉。当时我的文章呼声很高,大家都说写得太漂亮了,应该拍戏,但经常被删帖。于是,我在晋江文学重新开了一个号,并且承诺不收费,允许读完。至今书的点击量都有几百万,都还可以看。
后来就有香港台湾出版商来找我,想要把我写的续集出版成书。我想办法找到原作者,却被他的经纪人拒绝了,原作者不授权,无法出版,就一直网上免费给大家看。
(入围证书)
虽然没有实现拍电视剧,这件事还是带给我很多自信,觉得自己可以尝试写写剧本。
网上有个老师,在做免费编剧培训班,还在群里跟大家分享,带着大家看片子。我就一直跟着学,收获很大。在群里,还认识了一些老师,大家在网上交流,充满激情,因为热爱而有缘隔空交流全无障碍。
当时,国内有一些非常有才华的编剧,做了一个编剧梦工厂,我在里面也学习到很多。
2011年开始,我没有间断学习和写作。就是这样,一边带小孩,一边在海外一起跟着老师学习怎么写剧本,一起合作创作出了一些广播剧、电影、电视剧,其中不少作品参赛获奖。
这些经历,更加坚定了我的梦想,儿时的文艺梦重新鲜活起来,如彩蝶般在我面前翩翩起舞。
(我的剧本获奖)
我对历史很感兴趣,曾经有一个机会,跟朋友合作一部关于抗战的片子,他邀请我去湖南考察。
当时,我们住在湖南一个小旅馆,每天出去采访,回来就彻夜畅谈,谈到关于大清之后抗击外族入侵时的一些悲壮故事的时候,我们会很受触动、会不由自主哭出来。
因为这种内心的痛与愤,我很快完成了大纲和人物小传,但可惜的是,最终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作品没有开拍,留下遗憾。
这些年,作为编剧,我陆陆续续参与了一些作品创作,都是跟国内的公司合作的,华语片想要在国外的影视系统立足,还有一定困难,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跟语言能力有很大关系。
需要影视创作者在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同时,还拥有接近母语般的外语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呈现一部作品,准确地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有效地传递和弘扬中国文化。
我很希望,自己有机会为推广华语电影尽一些力所能及的绵薄之力,也非常希望能够帮助更多有影视梦的女性,排除各种障碍实现梦想,目前我也已经作为评委参与一些电影节的事务。
从2017年开始,我就在网上开办免费的原创培训初级学习班。 每年最少开一次课。多的三个月或者半年开一次。去年开了两次,今年准备秋冬开课,免费的短期课程。
我也开始写话剧剧本,准备排演一些小型话剧,希望通过我写的故事,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目前相关事情都在准备中,愿更多人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讲好故事,一起呈现更多美好画面。
【口述:包包】
【撰文:苏奕】
【编辑:晓柒】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点击关注哦!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