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谶纬神学盛行于世,两汉神学发展,如何破除对天神的迷信

淼淼寻史 2023-03-08 11:33:28
引言

恩格斯说:人类的意识和思想向来繁芜丛杂,只有拨开覆于其上的障碍,才能看清历史深处的规律。研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也当如此,行于社会的文书、传世的典籍众多,实物资料、文字记载不分领域、不分朝代地流传或出现于当世,这就容易使得在研究中找不着历史研究的主线而“我执”于一家之言。东汉时期的谶纬神学便是如此。

图/图谶天象

东汉时期的社会思潮主要为三个方面:谶纬神学的盛行于世、今古文经学争议的平息(或称为今古文经学的衰落)和清议之风的兴起。其中,谶纬神学的色彩最为浓厚,这种神学思想在两汉社会(尤其是东汉)的流行,其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为我们探究两汉社会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天子自当天受命——谶纬神学的缘起

谶纬神学是两汉时期流行的一种社会神学思想,又因为是谶书纬书的集合,故称为“谶纬神学”,于西汉末年兴起,东汉一代造极,统治思想界数百年之久,成为了东汉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图/谶纬神学

谶纬神学的兴起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两汉时期谶纬被作为儒生、方士的政治工具而存在,对两汉的政治造成了极大影响。

西汉时期的谶纬借助了儒学改造和被定为正统思想的便利,为其思想的正式形成打下了基础。西汉时期,儒学有今古文经之争,两派针对儒学所承袭的流派进行了争论,最终,今文经“胜于朝”,在学习考试、朝廷受命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古文经则“盛于野”,在民间拥有一批支持者——这情况为谶纬的盛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图/尚书今古文注疏

儒家今文经学派将董仲舒时期创立的后完善了的一套阴阳灾异天人感应神学理论体系推行于朝野,其核心为“天谴灾异”,为“神道”设立教义,精巧的将神学与儒学相结合,提出了“预占化”的概念。

“预占化”的今文神学进一步发展,成为其对社会上盛行的大量方士信仰和民间通俗神学思想的吸收,终于在东汉构成了一个以阴阳灾异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预占为特征的大杂烩神学体系。

谶纬在发展形成过程中几经变化,但总体的趋势是对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加强。比如,董仲舒时期的“灾异”观念还主要是一种“后发制人”的思想武器,但到了西汉后期,以“灾异”观念所代表的谶纬雏形就已经成为了“先发制人”的政治工具。

图/西汉董仲舒

西汉时期的谶纬神学,从朝廷向乡野不断下移,对社会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后东汉建立,汉光武帝刘秀用谶纬宣扬刘氏王权的正统性,“宣布图谶于天下”,使得谶纬被纳入官方的正统范围内,即正式确立下来,并且具有了相对定型化的标准。

二、有神而先知万物——谶纬神学的盛行

谶纬的神学体系向来庞杂众多,因为其相对浅薄、粗俗,往往还故作神秘,所以谶纬与社会其他宗教观、神学观的界限不甚分明。所以本文只对两汉出土的碑刻一类实物资料所记录的谶纬观念进行讨论。

(一)谶纬神学的孔子观念

作为借助儒学发展起来的学说,儒家先师孔子对于谶纬意义重大,又因为儒学自汉武帝崇儒更化之后即成为两汉的正统思想,所以孔子更是备受谶纬学人尊崇。两汉时期,孔子所修订编纂的《春秋》一直被称为“素王之书”,但将孔子称为“素王”,是自谶纬神学才开始的。

图/孔子讲学

谶纬学人借助“素王”的概念,使得这一时期的儒学发展儒教,同样沾染上宗教色彩,这就使得本就依靠今文学家星期的谶纬思想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也将儒教列为国教,而非儒学。这一点的历史依据,在连篇累牍征引孔子和谶纬的汉代孔庙史碑、韩后碑上都有所体现。

(二)谶纬神学的君权神授理论

君权神授本来是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的一个理论,最早见于其向汉武帝上书的《天人三策》之上,后来被谶纬神学所借鉴,将原始神学观、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结合成一套神学理论,这才为皇权所青睐,成为了东汉一代的统治工具。

“感生帝”是将原始的“感生”传说和“五德始终”论柔和而形成的谶纬独有的观念。认为天上的太微宫里有五个帝王星座,其与人间的帝王相对应,是“王者之先祖”感化于太微五帝而生的结果,所以人间的五帝也要按照五行次序相生。

图/阴阳五行

“特异风貌”指的是将帝王、古代圣贤都作为神权的标志,这是从图腾信仰、动物神崇拜向人格神崇拜过程中的思想残余。

“符命”思想即带有符瑞的天命。谶纬所认为的符命的特点是由“四灵”象征祥瑞、传达天意、颁发上帝的委任状——“图书”,常带有“五德”的色彩,在神学观念、孔庙、尧庙的碑文上都有所反映,对后世也产生了比如圣贤之人降生于世必有灵异事件发生的伪科学思维。

(三)谶纬神学的历史观念

西汉中叶(尤其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之后),在大一统观念影响下,儒者改变“革命”为“禅让”;改变“五德相胜”为“五德相生”作为改朝换代的历史依据,这就是为什么此后历代王朝创始者改朝换代时都要为自己找“天命”的借口。“五德相生”成为了谶纬神学历史观的核心,甚至主宰了东汉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生活。

比如推翻了东汉王朝的黄巾起义军即打出了“苍天已死,岁在甲子”的起义口号,为自己展开民变披上了宗教形式的外衣。

图/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四)谶纬的灾异、祥瑞观念

该观念也是天人感应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对“天谴灾异”的继承和发展,也导致了官僚士大夫以“感知祥瑞”为荣的风气大盛于东汉。

三、四时之变不与人言——谶纬神学的衰落

两汉时期对于谶纬的民间迷信颇深,主要表现在山川崇拜、人格信仰等方面,后世对这种荒诞浅薄的思想的兴起和风行原因颇为不解,但其兴起和衰落的背后其实都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宗教形式服务于政治内容,其因政治而兴,最终也一定会因政治而亡。

谶纬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光武帝刘秀,但世人只知道他重谶,却忽略了“宣布图谶于天下”的另一层深意。他将官方花费三十年功夫而整理的纬书颁布于天下,也是为了要取代民间流行的图谶,将谶纬纳入皇室的轨道以杜绝其在社会上的流弊,他的心里始终对谶纬的盛行怀有一定的戒心。所以,谶纬在东汉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受到限制的。

图/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的谶纬神学反应和代表了豪族地主(包括以刘秀为首的南阳豪族集团)的阶级利益和政治意识,所以才能在政权豪族化的东汉备受推崇。但这种“神授”其实弱化了君权,使得皇权在大一统格局中失去了主动性,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东汉的中央宦官外戚交替专政,地方上豪强地主割据发展的状况出现的原因了。

这种“神授”的君权弱化了皇权,最终使得专制君主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这种对皇权信仰的动摇是极其不利于封建秩序的维护的。当谶纬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而非维护统治的工具时,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当皇权高度集中,谶纬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消亡,其只能自觉自愿地退出历史舞台,再搅不动一丝一毫的水花了。

图/老年时期的刘秀

结语

谶纬神学粗俗、浅薄的内容和其故作神秘的表达方式,是我们要极力反对的。谶纬维护统治的那一面只在东汉的某个时期发挥过一点维护统治的作用,而在其后,它封建糟粕的属性便暴露无遗。

需要补充的是,谶纬动辄讲“革命”、“革政”、“五德更代”,只是其达到目的的口号,袁飞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近代章太炎就试图从谶纬中挖掘一些思想来为革命张目,但结果是其在谶纬基础上提出的“五无”——“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的思想却彻底掉入了虚无主义的深渊。

图/谶纬文书

有章太炎先生的经验教训在前,我们更需要警惕任何以恢复谶纬神学“正确”革命观为旗号的洗白运动,坚定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边,批判谶纬神学在内的封建糟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继承采取科学、正确的态度。

参考文献:

《汉书》

《后汉书》

《白虎通义》

《洛书》

0 阅读:7

淼淼寻史

简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