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为什么会称为太上皇?是谁发明的这个称号?

伊伊瞎吃瓜 2023-12-02 06:22:04

文|伊力瞎掰

编辑| 伊力瞎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在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当中发挥了至高无上的核心作用。

很多制度都是从皇帝派生出来的,是为皇权服务的,所以,中国古代社会也好、政治制度也好,绕不开的就是皇帝。

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深究根本,其实皇帝他不是一个人,更准确的来说,它是一个机关、一项制度、一种象征、一种信仰,是中国古代政治运转的灵魂和核心。

●—≺ 皇帝的称号 ≻—●

事无巨细,俱决于皇。皇帝是一切政务的最高决策者,掌控着天下官府的运转,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有不少官职、职务,不能单纯地把他理解成一个人,而是要把它看作是一个机关,一项制度。

这从另外一方面也能够说明这个制度也好,这个机关也好,其存在与否跟这个人自身属性,关系不是太大。

你把任何一一个个体放在这个位置上、这项制度里,他的行为方式总有一个可以大致把握的规律。

我们常说某件事情做得好坏跟负责人的能力关系不大,你把任何人放在他的位置上可能做得都是这个样子,言行举止差不多也得遵循这么一个规律。

皇帝就是这样,从个体上来讲,他是一个自然人,然而从更大的方面来讲,它更是庞大的机关和繁琐的制度,整个紫禁城及其服务人员,有诸多繁复的制度,都在为皇帝服务。

皇权高于一切,在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古代很多的政治制度、很多的行为,归根结底是要维护皇权,维护皇帝的权威。

任何人、任何事情只要威胁到了皇权,就必然跟整个政治制度产生激烈的冲突。

皇帝的称号有庙号、谥号、年号之分,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康熙皇帝,如果穿越到了清朝,我们就应该称呼他为圣祖仁皇帝康熙。

圣祖是康熙的庙号,皇帝死后,他的牌位要列入宗庙里面去,在宗庙里面有个称号,就是庙号。

有了庙号,他就成了列祖列宗当中的一位,讲到列祖列宗,我们看到凡是称号里带有“祖”或者“宗”这两个字的,都是他的庙号。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太祖就是他的庙号,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就是他的庙号,那么谥号是什么呢?“仁皇帝”这个“仁”,就是康熙的谥号。

朝廷一般用一个很好的字来评价皇帝,谥号是在皇帝死后,朝廷对他的评价,谥号很长,可能会有二三十个字那么长。

一般我们都会取最后一个字,或者开头的两个字来称呼这位皇帝,历史上习惯称呼刘彻为汉武帝,“武”是他的谥号(刘彻谥号“孝武”),他的庙号是“世宗”,汉武帝也是汉世宗。

唐之前的皇帝一般以谥号相称得的较多,比如晋元帝、北魏孝武帝、隋文帝、隋炀帝,唐之后的皇帝几乎没有以谥号相称。

“康熙”是康熙皇帝的年号,年号是皇帝登基的时候颁布天下的,明朝以前,皇帝的年号多且复杂。比如像武则天那样的,她心情一变化,就可能改个年号。

年号变来变去,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天下的老百姓和官员,都以年号纪年,官府里的文书、档案往来,都以年号来纪年。

更改年号,就得更换公文,混淆大家的纪年,铜板上面铸的是年号,一旦改了年号,原来的铜板就作废了,就得重新铸造。

所以,更改年号会造成浪费。从明朝开始,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比如,朱元璋就只用了“洪武”年号。

清军入关以后,从顺治皇帝开始,也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渐渐的,官民更习惯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年号在实际使用当中,超过了皇帝的名字,也超过了庙号和溢号,变成了对皇帝的直接称呼,比如,朱元璋就是洪武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就是乾隆皇帝,而“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就是按照庙号、谥号、年号的顺序排列的。

那么在电视剧中,大家知道一般皇帝去世之后,会将皇位传递,那如果皇帝还在世的话,上一任皇帝在宫中又是如何的生活呢?

●—≺ 太上皇与皇帝的关系 ≻—●

太上皇指的是在世的皇帝父亲,皇帝是终身制的,只有死了皇位才传给他的儿子,怎么会出现太上皇呢?所以,出现太上皇的情况很少。

第一种情况出现在开国的特殊时期。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汉高祖刘邦是自己打下的江山,他当了皇帝,他父亲刘太公还活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皇帝登基,生父还在。

这就给所有人都出了一个难题,什么难题呢?刘太公和刘邦一起住在皇宫里面,大臣也好,宫女、太监也好,碰到刘太公的时候,应该用什么礼仪来对待?

因为之前没有明文规定,所以大家都很困扰,刘太公他自己起初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好在,他旁边有个太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提醒刘太公,刘太公很聪明,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如何处理在世的生父和大权独揽的皇帝的关系?

刘太公早早地起了床,拿起一把扫把,在刘邦上朝必经的路边跟其他的太监宫女一样在那里扫地。

刘邦经过的时候,刘太公和太监、宫女一样,低着头退让到路边,恭迎皇上经过,刘邦看到父亲和太监们一起扫地、避让,大吃一惊,不过他马上就明白过来了。

刘太公用实际行动解决了困扰他已久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的高低贵贱问题,给中国古代皇上和太上皇的关系定了基调:太上皇也要像大臣一样向皇帝行礼。

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权威在太上皇之上,刘邦对父亲的行为很感激,投桃报李,给刘太公上了一个尊号,这个尊号就叫太上皇。

中国古代存在太上皇的例子不多,屈指可数,太上皇出现的第二种情况,是皇帝迫不得已,被儿子或者是权臣给逼了下去,最典型的例子是唐高祖李渊。

当天,大兵压境、气势汹汹,李渊被迫退位,于是李渊就当了太上皇,这是古代太上皇产生的第二种情况。

南宋光宗皇帝赵惊,极为不孝,在父皇宋孝宗重病和病逝期间,拒不见他,而且宋光宗极为惧内,皇权有被后妃把持的危险,所以几个大臣联合起来,扶持太子来登基,被迫退位。

出现太上皇的第三种情况,是老皇帝实在是不想干了,不想当皇帝了,主动退位成了太上皇。

这种情况就更少见了,最典型的当属清朝乾隆皇帝,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实在是当腻了,而且他不愿意破坏爷爷康熙当政六十一年的纪录,为了表达对爷爷的怀念和尊敬,乾隆在当了六十年的皇帝以后主动退位了,又当了四年的太上皇。

唐朝也有这样的例子,就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他是主动退位的,李旦本来就不想当什么皇帝,无奈父兄时期皇室骨肉相残,最后只剩下他这么一个皇子,才被推上了皇位。

本来皇位就不是自已想要的,现在又看到儿子们有重演骨肉相残的悲剧的趋势,李旦干脆退位成了太上皇。

除了太上皇这一身份外,与皇帝有关的身份还有太子这一制度,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是要在皇帝百年之后成为新皇帝的人。

●—≺ 太子制度 ≻—●

太子是国本,是国家的根基、国家的未来所在,当年康熙皇帝不到二十岁,爆发了三藩之乱,朝廷开始进行处置。

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应急措施就是早立太子,所以,康熙皇帝在二十岁的时候就立了还在楹裸之中的皇二子为太子。

目的就是为了以防万一,维持王朝的延续,太子也和皇帝一样,不要把它理解为一个个体,它也是一项制度、一个机构。

太子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但是我们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能顺利当上皇帝的太子寥寥无几。

眼看着太子离那张龙椅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迈出去迈成功的人少之又少,唐高祖李渊的太子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开始的太子也不是唐高宗李治,康熙皇帝的太子更不是雍正皇帝,真正以太子身份登基即位的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皇帝立太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维护皇权延绵不绝,太子一旦确立,他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项制度、一个机构,有诸多的衙门和官员们围着他转,逐渐形成了以太子为中心的政治势力或者小团体。

早先的朝代,太子还有直属军队,掌握首都附近的武装,太子的势力更不容小觑,皇帝难免会在心里有“想法”。

即便皇帝和太子之间“父子情深”,即便太子完全无心扩张势力,皇帝和太子之间都不再是简单的父子关系了,而是新旧统治者的关系,是两个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当皇帝有事,或者出巡的时候,太子监国,皇帝更会心理失衡,这是人之常情,最终,太子威胁到了皇权!

如果这个时候,有奸佞小人在一边挑唆,皇帝和太子就容易关系破裂,比如,汉武帝刘彻和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兵戎相见,父子俩杀得血流成河,就是这种情况下的悲剧。

其次,中国有句俗语:枪打出头鸟!皇帝,很多人都想当,无数双眼睛盯着龙椅,顺带盯着那些靠近龙椅的人。

太子一旦确定,就成了无数人尤其是野心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大家都注视着太子,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犯错误的或者不恰当的言行。

如果有,反对的人就使劲地放大太子的过失,拼命地攻击太子,太子和兄弟们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对于太子而言,尤其是早早就当上太子的小皇子而言,成长的道路充满辛,太子的“金帽子”,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对青年人为人处事也非常不利,由此看来,成为皇帝也不一定是好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称皇帝开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一共诞生了422位皇帝。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昏庸暴戾的昏君,也有为国为民的明君,这为中国历史文化铸就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0 阅读:41

伊伊瞎吃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